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一、播种前的种薯处理1、种薯出窖后首先进行挑选,要把坏、烂、病、伤、蔫块茎的种薯剔除。

选择薯块整齐,符合本品种性状,薯皮光滑细腻柔嫩,皮色新鲜的幼壮龄薯,是苗壮、苗齐的基础。

精挑细选很重要。

2、困种、晒种。

把挑选好未打破休眠的种薯装在麻袋、网袋或用席帘等围起来,还可以堆放于空房子,温室和仓库等处,使温度保持在10-15℃,有散射阳光即可,经过15天左右,当芽眼刚刚萌动见到小白芽锥时,就可以切芽播种了,此称为困种。

如量不大又有方便地方,可把种薯摊开为2-3层,摆放在光线充足的房间或日光温室内,温度保持在10-15℃,让阳光晒着,并经常翻动,当薯皮发绿,芽眼萌动时即可切块播种了,此为晒种。

已打破休眠的种薯也可在切块播种前晒种1-3天,同时进行精挑细选。

3、切块(1)块重以35-50g为宜,50g左右或低于50g的可整薯播种,60-100g左右的可以从顶部一分为二。

(2)大薯切块应先从脐部切开一刀,看薯块是否健康,如发现有病或颜色不正常应该淘汰掉,随即换刀。

(3)切块时充分利用顶端优势,自基部螺旋式往上切,每块要有1-2个芽眼,并不留薯楔子,顶芽与底芽最好分开存放和播种。

4、切刀消毒,每个切芽块人员必须有两把切芽刀,一个装消毒液的容器。

切芽块时拿出一把刀,切块时最好一刀一蘸,另一把刀仍泡在消毒液中,每切完一个种薯换一次切刀,切到病块时应立即换刀,消毒液用药75%的医用酒精或0.5%-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4%来苏水或5%福尔马林(需做好个人防护)等。

75%医用酒精为最佳。

5、拌种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拌种,都应在切块表面水分晾干后进行,拌种后更要晾透再进行催芽或播种(晾好晾透很重要)。

(1)干拌法,每亩用2kg滑石粉+100g进口甲托+72%农用链霉素14g混合均匀后,与芽块拌匀,放于阴凉处晾干,严禁暴晒和雨淋。

(2)湿拌法,百锐(35%噻虫嗪)20ml +倍扑因(异菌脲)20ml+中生菌素20g+瑞培乐(微肥)3.5g+亿收(氨基酸肥)10ml+0.75-1kg 水。

喷雾处理150kg种薯,撒上滑石粉后晾透再装袋,待伤口愈合即可催芽或播种。

(3)宝路(11%精甲·咯·密)20ml+加收米(进口春雷霉素)60ml,兑水0.75-1kg拌150kg种薯。

(4)适乐时(咯菌腈)100ml+加收米(进口春雷霉素)60ml,兑水0.75-1kg拌150kg种薯。

6、催芽种薯拌好后在晾好晾透的基础上,有条件的或人工播种的可进行播前催芽处理。

催芽的好处,一是有利于苗全苗壮,二是播种后能提早7-10天出苗。

(1)干催,即把晾好的薯块装入打孔的纸箱或周转箱内,放置室内或棚内。

温度掌握在15℃-20℃范围内,最高温度不要超过25℃,待芽长1-2cm时,即可播种,在播种前3天左右把温度适当降低。

(2)炕催,即把晾好的薯块放入在棚内或在院内准备好的炕池。

池内用干净的河沙或土作苗床,可摆放薯块2-3层,土或沙要求的相对湿度在50%-55%左右,过干不利于芽的生长,过湿容易造成缺氧烂炕或芽细弱。

每摆放一层薯块盖一层沙土,但不可过厚,能盖上薯块即可,最上一层沙土亦如此。

当7-8天左右看到芽眼生芽或冒白锥时,再覆土1cm左右即可,当芽长1-2cm时,即可播种。

播种前3天左右要将芽块出炕,放置于有散射光棚内作炼芽处理,增加芽块的适应性并防止播种时掉芽。

此法要求温度在15℃-20℃之内,温度高容易造成高温缺氧。

如夜间需做保温处理,塑料布不可直接贴至土面,要用草帘隔开。

炕崔的关键点掌握,一是温度不超20℃,相对湿度不超60%,二是要特别注意通透性,以免造成高温缺氧。

7、沟施杀虫杀菌剂,每亩用加瑞农(47%春雷·王铜)100g-200g+甲霜恶霉灵50ml或嘧菌脂50ml+杀虫剂40%辛硫磷乳油50ml喷沟。

土壤消毒也可亩用40%恶霉·福美双(世宁)可湿性粉剂5kg与细砂或细土500kg制成毒土,或稀释成1000倍液进行土壤处理。

二、播种及田间管理当5-10cm土壤温度达到7℃左右时即可播种。

做好播种前各项准备工作。

土壤整平耙实,有条件的可亩施优质腐熟发酵好的农家肥1000-3000kg或生物有机菌肥80-120kg.1、马铃薯各生育期的特点及对温湿度和肥料的要求(1)生育期马铃薯生育期可分为6个阶段,分别为休眠期、发芽期、幼苗期、发棵期、结薯期和成熟期。

新收获的块茎即使处在最适宜的发芽条件下也不能发芽,必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休眠(1-4个月)才能发芽,这种现象称为休眠期。

发芽期是从芽眼萌动,发芽到出苗,发芽期的长短,因品种特征特性,种薯生理年龄,贮藏条件,催芽处理和催芽状况,栽培季节和种植水平等不同,一般20-30天,生长的中心是生根、芽的伸长和匍匐茎的分化。

幼苗期是从出苗到第6个叶或第8个叶展平,亦称团棵期,这个阶段历时15-20天,此期以根系茎叶生长为中心,同时伴随着匍匐茎的形成,伸长以及花芽的分化,这期间植株的总生长量不大,但却关系到以后的发芽结薯和产量的形成。

发棵期是从团棵开始到主茎的茎叶的全部形成,即主茎的封顶叶(早熟品种一般为第12叶,中晚熟品种第16-18叶)展平,早熟品种第一花序开花并发生第一对顶生侧枝,晚熟品种第二花序开花从花序下发芽第二对侧枝,以及主茎上也发生部分侧枝,分枝叶也相继展平。

早熟品种块茎可达直径3-4cm,达植株总干重的50%,此期经历约15-30天左右。

结薯期即块茎膨大期,标志主茎生长完成,开始侧生茎叶生长,叶面积逐渐达到最大值。

结薯期长短受品种,气候条件,栽培季节,病虫害和农艺措施影响,一般持续30-50天,80%的产量在此时形成。

马铃薯与谷类作物不同,没有严格的成熟期,当50%的茎叶正常转黄时即进入成熟期,此时块茎极易从匍匐茎端脱落。

(2)温度①发芽,休眠期后当温度达到5℃时,芽眼开始萌动,但极为缓慢;7℃时开始发芽,但速度较慢;当达到12℃左右,幼芽生长较快;最适宜温度为13-18℃,催芽的温度为15-20℃。

当10厘米温度达到7℃时,幼芽即可生长,12℃以上即可顺利出苗,盖地膜可提高2-3℃。

②茎叶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6-22℃,日平均气温超过25℃,茎叶生长缓慢,超过35℃或低于7℃时,茎叶停止生长,零下1℃时幼苗易受冰害,零下3℃时植株全部冻死。

③块茎形成和膨大期温度,这个时期马铃薯对温度要求非常严格,要获得高产,白天适宜温度为18-20℃,夜间应不低于15℃,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马铃薯生长。

温度在15℃时,出苗7天后即可坐薯,在20℃以上出苗21天才能坐薯,且容易放箭。

当温度高于30℃或低于10℃都会终止块茎的生长。

④弓棚种植的马铃薯,出苗后要掌握好温度的变化,棚内温度应掌握在白天不超过25℃,夜晚不低于10-12℃。

白天在晴天时外温(东西棚)超过8℃,南北棚外温超过10℃时,即可通风,通风时先从棚的两头开始,随着温度的升高,开放腰(中间)风,直至全棚底部全部掀开,具体操作以棚内温度适宜为标准。

至当地终霜期结束后可把棚膜全部撤掉,自然正常生长。

⑤冷害和冻害的预防,无论哪种模式种植马铃薯,早春(南方冬季)防低温冻害都很重要。

弓棚种植可在棚外用草帘遮挡防范;露地种植可在寒流到来的晚上10点后,在地边外上风向用铁皮桶装上木屑加上废机油,进行烟熏增温;也可提前浇水增温。

叶片有霜时,可在早晨太阳升起前用清水喷雾洗霜等措施。

受冻后要及时喷施优质氨基酸叶面肥等措施,把冻害损失尽量降低。

(3)水份马铃薯植株中约有90%的水分,块茎中有75%-80%的水份。

分阶段,发芽期土壤相对湿度要求50%-60%为宜,幼苗期适宜的土壤相对湿度为60-70%,低于40%茎叶生长不良。

发棵期为70%-80%。

结薯期应及时供给水份,保持土壤见干见湿,最适宜的土壤相对湿度为80%-85%左右,以后至成熟期逐渐降低含水量,收获时土壤相对湿度降至50%左右。

膜下滴灌是目前马铃薯生产节水高效、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产量的较佳模式。

但应注意水肥的管理,特别是水分把握很重要。

(4)肥料一般每生产1000kg马铃薯块茎约需氮素5kg,磷(PO)2kg,钾(KO)11kg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约为1:0.5:2,因此适量增施钾肥很有必要。

中等地力水平且有机肥相对不足,目标产量在亩产4000kg 地块,需亩施生物有机菌肥或商品有机肥100-200kg,硫酸钾复合肥(氮磷钾的比例约为15:10:20或15:12:18)150kg,硫酸锌1.2kg,硼砂1kg。

提倡测土配方,均衡营养,提升品质,保护环境,按照目标产量和土壤营养状况针对性用肥。

施肥方法:北方喷灌圈不覆盖地膜的可分次施肥,底肥可偏施磷肥,有利于生根壮根。

如硫酸钾复合肥13-17-15亩施75kg,生物有机菌肥或抗重茬生物肥80kg,硝酸钙镁15kg。

第一次中耕亩施3×15硫酸钾复合肥40kg,第二次中耕亩施高钾复合肥(如15-10-25)40kg。

在盛花期用两次高钾型微量元素氨基酸冲施肥及结合植保喷施优质叶面肥。

有滴灌条件的底肥可亩施13-17-15硫酸钾复合肥50-75kg,其余肥料的补充可用液体肥或水溶肥随滴灌施进。

地膜覆盖无滴灌条件的,可把用肥总量分两次施用,即播前旋耙地时撒施一半,播种时施用一半。

种肥同播应注意一是总量不超100kg,二是尽量不用含氮高于15%的复合肥及BB肥、硝态氮肥,以防烧根烧苗,三是肥料离芽块要有5公分以上的距离。

2、马铃薯种植密度,深度及除草剂的使用马铃薯种植密度大小应根据品种特征特性、生育期、气候条件、地力、施肥水平和栽培季节等情况确定。

原则上应该参考品种说明定植密度,按以大小行的不同,计算亩株数。

即用亩平方面积(666.7㎡)除以株行距的乘积面积,如行距0.6m,株距0.27m,亩株数为4115株,行距1m,株距0.25m,(每垄2行)亩株数为5336株,可先按行距,再考虑是双行或单行再定株距。

播种深度依土壤不同,品种不同,适度掌握,北方地区一般播种深度15-18cm(包括中耕培土)但播种时可深开沟,浅覆土,开沟深度在12-13cm,把芽块播种在离地面10cm的地方,再覆土3-5cm,待出苗前即芽距地面5-6cm时,拖耕一次,把垄背拖2-4cm,起到压实,保温,保墒,灭草等作用,能促进根系发达和早出苗。

再经过二次三次的中耕培土,达到理想深度。

但像荷兰十五(中晚熟)永丰2号等匍匐茎相对较短,结薯集中,薯块大,产量高的品种,可适当增加培土厚度,以防青头薯。

永丰2号要求垄大肩宽培土厚,最终深度可达20cm(芽块到垄背)。

中原二作区或土壤较黏重地块,覆土厚度(芽眼至垄顶)可在15cm左右。

马铃薯田草害按植物系统分主要有单子叶(如禾本科,莎草科)双子叶(阔叶、如菊科、十字花科,藜科,苋科,唇型科,旋花科等)按生活类型分主要有寄生性杂草(如列当,兔丝子等)和自生型杂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