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完整ppt课件
.
10
一、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aspirin
(乙酰水杨酸 ;醋柳酸;巴米尔 )
吸收:口服小肠→ 水杨酸(蛋白结合率> 80%
置换作用
分布:水杨酸盐分布各组织、关节腔、脑脊液、
胎盘
肝代谢:< 1g,一级动力学,t1/22~3h ≧ 1g, 零级动力学, t1/215~30h,水杨酸反应
肾排泄:pH ↑,促进水杨酸盐排泄;iv.d 碳酸氢
第20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antipyretic-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
1
概述
►抑制PGs生物合成
►解热、镇痛、抗炎
►甾体抗炎药 (SAIDs)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
2
作用机制:抑制PG合成→ PG↓
COX-1 维持生理功能结构,保护胃粘膜
环氧酶
脂氧酶
▬
PGI2
TXI2
LTs
PGF2
PGD2
PGE2
收缩支气管 致痉原 致痛.发炎
.
4
表20-1 药物对COX-1和COX-2的IC50 及COX-2 / COX-1比值
药物 吡罗昔康 阿司匹林 吲哚美辛
布洛芬 美洛昔康 双氯芬酸
COX-1 0.0015
1.6 0.028
4.8 0.214 1.57
4.胆道蛔虫、腹泻、足癣等
.
12
NSAIDs 大剂量
COX ▬
血小板膜磷脂
PLA2
AA
COX ▬
NSAIDs 小剂量
100mg/d
PGI2
扩张血管 抑制血小板聚集
TXA2
收缩血管 促进血小板聚集
.
13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疼痛。 长期大量诱发或加重溃疡病、无痛性胃出血
(3~5g/日×26天,胃肠出血3~10ml/日) 原因:较大剂量刺激CTZ;抑制PGE2合成 PGs: ↑胃粘液分泌及胃粘膜血流; ↑粘膜修 复;↓胃酸分泌及H+反弥散至粘膜层血管 预 防:.餐后服 .咬碎,同服抗酸药
吲哚美辛 Indomethacin (消炎痛)
►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显著, 炎性疼痛效佳。
► 胃肠道反应、中枢症状、造血系统抑 制、过敏反应等发生率较高(30~50%), 停药率 20%。
► 仅用不能耐受其它药物或用其它药效 差的 病例。
舒林酸:作用持久.、不良反应较轻。20
四、芳基丙酸类: 布洛芬、奈普生、酮替芬、非诺芬等 五、芳基乙酸类:
.改用肠溶片 . 合用米索前列醇
.
14
2.凝血障碍:出血或出血倾向
原因:抑制血小板聚集;大量长期用抑制凝血 酶合成。
措施: 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元血症,VitK缺 乏症忌用。术前1~2周停用。
3.过敏反应:皮疹、休克;血管神经性水
肿;“Aspirin哮喘” (肾上腺素无效),用糖 皮质激素、抗组胺药
COX-2 0.906 277 1.68 72.8 0.171 1.10
COX-2 / COX-1 600 173 60 15.16 0.08 0.70
.
5
化学分类 水杨酸类 苯胺类 吲哚基 茚基乙酸 类 芳基乙酸类 芳基丙酸类 吡唑酮类 烷酮类 烯醇酸类 二芳基吡唑类 二芳基呋喃酮类 磺酰苯胺类
程度:中等
适应证:头、牙、神经、肌肉、关节、
月经等慢性钝痛
.
8
3. 解热 - 抑制中枢PG合成发热者体温正常
感染 组织 损伤 炎症 疾病
中
性
内
粒
热 CNS
细
原
PGE2
体温调节中枢
胞
COX
IL-
▬
IFN
产热 散热
TNF
NSAIDs
体温
用于感冒、肿瘤、炎症、组织
损伤等所致发热
.
9
第一节 非选择性COX抑制药
出、消炎消肿止痛 )
▶ 对症治疗。 不能根治、不能延缓病程的发展、 不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 适应证: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 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诊断急性风湿热(阿司 匹林)
.
7
2. 镇痛作用:
组织损 伤炎 症
缓激肽、组 胺、5-HT
痛觉感 受器
PG
增敏
NSAIDs
▬ COX-2
痛觉
部位:外周;中枢
双氯芬酸 六、烯醇类:吡罗昔康--t1/2 50h,20mg/次/d,
表 20-2 药 物 分 类 非选择性COX抑制药 选择性COX-2抑制药
阿司匹林
对乙酰氨基酚
吲哚美辛 舒林酸
依托度酸
双氯芬酸 布洛芬 奈普生 等 保泰松 奈丁美酮 吡罗昔康
.
美洛昔康 塞来昔布 罗非昔布 尼美舒利 6
1.抗炎作用(除苯胺类外)
▶ 实验资料:
抑 炎症时PG的合成,
控制症状
制 细胞黏附分子的活性表达 (退热、 ↓炎性渗
COX
维持肾血流量、调节血小板聚集等
COX-2 参与炎症反应
表达
损伤性因子→ AA → PGE2
诱导细胞因子(IL-1、6、8、TNF)等 的合成
药物:抑制 COX-2越强,抗炎、镇痛效果越显著 抑制 COX-1越强。消化. 道、肾等不良反应越3 大
图20-1 抗炎药的作用部位示意图
▬ NSAIDs
6.肾损害:水肿、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症、
肾衰等。
.
16
合并药物
双香豆素 D860 糖皮质激素 甲氨喋呤 青霉素 呋塞米
【药物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机制
出血
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
低血糖
同上
诱发溃疡 出血
同上
中毒
竞争肾小管分泌系统
.
17
二、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Aeetaminophen)
(扑热息痛,Paracetamol)
钠,解毒。
.
11
【作用及应用】
1. 解热镇痛:强、快---慢性钝痛、多种原因 所致的发热。复方制剂,APC等
2. 抗炎抗风湿:治疗风湿性疾病、诊断急性 风湿性关节炎。最大耐受量,3~5g/d,分4 次餐后服用。
3. 抑制血小板聚集: 小剂量防止动脉、脑、 术后等血栓形成;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心 肌梗塞的病死率及再梗塞率等
原因:抑制COX;IL增多
预防:过敏体质、哮喘者禁用
.
15
4.水杨酸反应: > 5g/d 易发生
表现:头痛、头晕、耳鸣、视、听力↓、恶心、 呕吐;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精神失 常
处理:症状明显时先减量,后再增加剂量 ;严 重时,停药,NaHCO3 iv .d
5.瑞夷(Reye)综合征:
见肝功损伤合并脑病,病毒感染者易发生。
解热镇痛:似阿司匹林,缓和、持久
无抗炎作用
胃肠道反应轻; 过敏反应
过量致肝毒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8
图20-2 非那西丁及对乙酰氨基酚的体内代谢
非那西丁
对氨苯乙醚
急性溶血性 贫血 高铁血 红蛋白血症
硫酸
对乙酰氨基酚 葡萄糖醛酸
与谷胱苷肽结合 无毒排出体外
与肝细胞结合 损伤肝细胞
N乙酰对位苯. 醌亚胺
19
三、吲哚基和茚基乙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