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I)卷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I)卷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I)卷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种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________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________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温暖的家,使它________了生命的胚胎。

A . 延伸萌生保持B . 延续萌动保持C . 延续萌生保存D . 延伸萌动保存2. (2分)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每个人都有三种性格,他所显露出来的,他所具有未显露出来的,他认为自己应该具有的。

B . 如何搞好堤防建设?怎样理解“豆腐渣”工程?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C . 奥运吉祥物“福娃”的版权,法律上讲是权利人的;文化上讲是属于全世界的,是所有人的。

D . 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3.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 《马说》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这篇文章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遭受屈辱,比喻奇才异能之士沉沦下僚,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加以识别和任用。

B .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作者郭沫若按照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C . 《敬业与乐业》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

D . 《海燕》和《白杨礼赞》这两篇散文都运用了象征手法。

高尔基借海燕象征当时敢于直面沙皇暴行、奋勇斗争的革命者;茅盾借白杨树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4. (8分)古诗文默写。

(1)大漠孤烟直,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2)________,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4)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5)自古以来,诗歌总是由景入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面对身世的坎坷,世事的艰难,刘禹锡积极奋进,触发的是“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乐观发展的处世态度;面对险滩恶水,文天祥意志坚定,触发的是“__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的以死明志的决心。

景在变,不变的是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

三、字词书写 (共1题;共8分)5. (8分)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语文是一座芬芳四溢的百花园。

徜徉在百花园里寻寻觅觅,争鲜吐艳,万紫千红,令人目不瑕接;陶醉于鲜花丛中指点江山,击扬文字,品头论足,使人流连忘反。

阅读,是用灵魂的摄影机不停地拍摄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写作,是扛起文字的锄头勤恳地植下一大片脆绿的新苗。

文言文刚在老梅树的枝头上绽放出一朵朵鲜嫩欲滴的奇葩,现代文已经在白玉兰的花蕊里洒满了一缕缕争奇斗艳的芬芳。

四、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6. (5分)观察下面黎雄才的画作《驾云松》,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7. (5分)下面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通过这次平安校园教育活动,使我学到了许多安全知识。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16分)8. (16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使至寨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1)补充完整。

(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________,“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________。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 . 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 . 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 . 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 . 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 . 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9. (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②造饮辄尽③箪瓢屡空④衔觞赋诗(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②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五柳先生有哪些志趣?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10. (15分)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背影》(1)文段中父亲的话语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例分析。

(2)叶圣陶先生这样评价《背影》: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就此特点,结合选文中“再找不着了”中的“再”字试作分析。

(3)选文中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详写第一次?11. (22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以上语段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四幅动人画面,它们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3)第二自然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A . 树上结满了桃儿、杏儿、梨儿,果实累累,令人陶醉。

B . 闭眼想像往年的丰收景象,累累的果实怎么不叫人陶醉?C . 陶醉于眼前的繁花春景,心驰神往,坚信未来一定果实累累。

(4)第三段写到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5)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春的诗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上下句)。

八、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2. (5分)回首往事,有多少令你难忘的“那一次”:那一次,你笑了;那一次,你哭了;那一次,你真遗憾;那一次,你真尴尬;那一次,你真感动;那一次,你长大了;那一次,你重新振作… …正是经历了这无数的“那一次”,你懂得了生活的幸福,友情的珍贵,奋进的艰辛及你肩负的责任… …请你从生活中选择一件事,写成记叙文,并写出你的真实感受。

以“那一次,我”为题目要求:①在题目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②记事要内容具体完整,中心明确。

要有适当的描写与议论,议论要因事而发。

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1、2-1、3-1、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4-1、4-2、4-3、4-4、4-5、三、字词书写 (共1题;共8分)5-1、四、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6-1、7-1、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16分)8-1、8-2、8-3、8-4、8-5、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9-1、9-2、9-3、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10-1、10-2、10-3、11-1、11-2、11-3、11-4、11-5、八、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