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10月份月考试卷(2020年)

八年级上册语文10月份月考试卷(2020年)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语文月考试卷第Ⅰ卷(选择题 30分)一、(共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 嘟哝..(chán chán)多姿多彩..(dū nong ) 蹿腾潺潺B. 霎.时间(shà) 雏形弥散装模.作样(mú)C. 瞩.望(zh?) 蕴藻苦涩.(sè) 具体而微D. 归省.(x?ng) 行.辈(xíng) 朦胧玲珑剔.透(tì)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只有完善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才能做到寻觅人才,发现人才,举荐人才,使用人才。

A.求贤若渴如获至宝不拘一格各尽其能B.如获至宝求贤若渴各尽其能不拘一格C.不拘一格各尽其能求贤若渴如获至宝D.各尽其能不拘一格如获至宝求贤若渴3.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期,省博物馆展出了刚出土的几千年前的文物。

B.随着智能手机摄像头的性能大幅提升,便携式相机已成为可有可无的设备,因而便携式相机的销量逐渐下滑。

C.为了防止不近视,我们要少用电子设备,学会科学用眼。

D.“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各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4.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如何让这次运动会的开幕式吸引眼球?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B.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并紧跟时代步伐,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秀作品。

C.原始人类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山峦在蔚蓝的天空下寂静绵延,野鹿在蜿蜒的溪流旁悠闲漫步。

D.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

哪怕真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中国酒的礼与德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古代的礼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酒行为自然也纳入了礼的轨道,这就产生了酒行为的礼节——酒礼,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西周时期,酒礼已成为最严格的礼节。

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

秦汉以后,《酒戒》《酒警》《酒政》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

如果说典籍文化中所定之礼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保护特权的利益,那么文人雅士所言之礼则集中体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

比如,有人认为理想的饮酒对象是“高雅、豪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地点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曲涧、平畴、荷亭”,饮酒季节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

凡此种种,都可看出士大夫阶层对超俗拔尘境界的推崇,对温文尔雅风度的追求。

当然,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就没有统治阶级和文人雅士那么多的酒礼,但是他们对于年长者的尊从,对某种仪式的默契等等,都不难发现“礼”的影响。

酒德,即酒行为的道德,它是与酒礼互为表里的。

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曾提出“唯酒无量,不及乱”,就是说各人饮酒的多少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限制,以饮酒之后神志清晰、形体稳健、气血安宁、皆如其常为限度。

古代医学从保健的角度也极为提倡酒德。

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就说:“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寿。

”唐朝“药王”孙思邈曰:“空腹饮酒多患呕逆。

”明代大家李时珍也说:“过饮不节,杀人顷刻。

”除此之外,酒德还反映在酒的酿造和经营行为上。

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酒的酿造,要严格地按工艺程度和质量标准去做,不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酤酒必须货真价实,不缺斤少两。

我国许多传统名酒之所以千百年盛誉不衰,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保持重质量、重信誉的高尚酒德。

中国酒史如此之长且尚酒之风又如此普遍,但酗酒之害却并不严重,与西方国家大不一样。

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从周代就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并设有酒官,强制限酒,把禁止滥饮、防止酒祸法律化,从而保证了中国酒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在发展。

原因之二就是中国历代的“禁酒”主要是从“节粮”这个角度提出来的。

当年大禹之所以“疏仪狄,绝旨酒”,正是因为这种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如果都用粮食来造酒喝,势必会使天下因为缺粮而祸乱丛生,危及社稷。

所以每次禁酒基本上令行禁止,收效显著。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的大规模禁酒运动,只是从试图改善社会矛盾和保护人身健康的角度提出来的,所以屡禁不止。

5.下列关于“酒礼”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酒礼是酒行为纳入到礼的轨道后,产生的规范酒行为中贵贱、尊卑、长幼区别的一些礼仪。

B.酒礼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酒行为的礼仪规范,一些文人雅士还借酒礼对理想的饮酒对象、饮酒地点、饮酒季节作了说明。

C.酒礼的制定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保护特权的利益的需要,也体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

D.由于一般老百姓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并不遵守维护统治阶级特权的酒礼,只是被动接受“礼”的影响。

6.下列关于“酒德”的表述,不符合...文中意思的一项是()A.孔子提出“唯酒无量,不及乱”,强调的是饮酒可以不受限制,但不能喝得神志不清。

B.扁鹊、孙思邈、李时珍从保健的角度指出了“久饮”“空腹饮”“过饮”的弊端。

C.酒德对酒的酿造行为有良好的维护作用,具有酒德的人决不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D.酒德甚至反映在酒的经营行为上,我国不少传统名酒盛誉不衰的原因就是货真价实,不缺斤少两。

7.下列对“中国酒的礼与德”作用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国酒史长且尚酒之风普遍,但因有了酒礼和酒德,酗酒现象并不严重。

B. 中国从周代就设有酒官,把禁止滥饮、防止酒祸法律化,保证了中国酒文化的正确方向。

C.酒礼、酒德让中国历朝历代节约了大量粮食,让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

D.中国历代的禁酒,基本上能令行禁止,效果显著,这与提出禁酒的角度有关。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共9分,每小题3分)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万人敌.敌:敌人B.又不肯竟.学竟:完整C.以故.事得已故:缘故D.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阴:暗中9.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B.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C.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D.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的季父出身将门,被秦国将领王翦所杀。

B.项籍小时候资质驽钝,学文、学武都没有取得成就。

C.项梁避仇期间,吴中的士大夫都在他门下求学、受教。

D.项羽见秦始皇巡游,认为自己可以取代他。

第Ⅱ卷(非选择题 90分)四、(10分)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12.填空。

(6分,每空2分)(1)晨兴理荒秽,。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2)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3)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22分)。

惟有少年心昝圣骞(1)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

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3)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

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

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

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

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

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

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

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

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

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

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

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

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

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

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羞”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

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8)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

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

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

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

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

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

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9)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

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