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列夫。托尔斯泰

4列夫。托尔斯泰


失调崎岖 平庸粗鄙
先抑:丑 陋的外表
他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他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6 7 8 9
犀利的目光——锃亮的钢刀 眼睛里蕴藏的丰富的感情 ——一百只眼珠 眼睛的威力 赞美他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反 衬
后扬:眼 睛的神奇
反衬 平庸丑陋 说明 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 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 运
由眼知人 • 犀利: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丁•杜伽尔: “托尔斯泰是最具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十分 锐利,能够穿透生活的壁垒而发现隐含其中的真 实。” • 富有感情:高尔基:“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 百只眼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 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事实 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比肩的伟 大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思考
由《世界上最美的坟墓》我们 可知茨威格对于托尔斯泰是极其敬 佩的,那么为什么他要将心中的偶 像刻画的这样的平淡,甚至粗鄙, 丑陋呢?
1
须发的特点 ——多毛,胡须浓密 粗制滥造的小屋——面部 面部轮廓、结构 胡乱劈成的树柴——额头 粗糙的村舍外墙——皮肤 面容、表情 狮子鼻、招风耳、厚嘴唇
2 3 4 5
斯蒂芬·茨威格 (1881~1942),奥地利著 名的传记作家。擅长写小 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 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 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 小巷》《看不见的珍藏》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象棋的故事》等。初一 时,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 《伟大的悲剧》。
整体感知:
• • • • 速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理清层次。 找出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句子。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生字词注音
• • • • • • • • • 脸庞(páng) 胡髭(zī) 长髯(rán) 脸颊(jiá) 黝(yǒu)黑 一绺(liǔ) 鬈(quán)发 粗糙(cāo) 愚钝(dùn) 穹(qióng)顶 粗鄙(bǐ) 禁锢(gù) 尴尬(gān)(gà) 犀(xī)利 酒肆(sì) 侏儒(zhū)(rú) 甲胄(zhòu) 粗劣(liè) 锃(zèng)亮 藏污纳垢(gòu) 丑陋可憎(zēng) 正襟(jīn)危坐 颔(hàn)首低眉 粲(càn)然笑意 粗制滥(làn)造
大众化
先抑后扬
欲扬先抑
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 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 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 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 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 深刻的印象。
仔细揣摩下列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的含意。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逞亮的钢刀刺了过 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品
味 暗示托尔斯泰对时代的观察与认识十分深刻。 语 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言
• 眼神:“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品味写法
脸庞多毛 ——植被多于空地 黝黑的脸膛 ——皱似树皮 眉毛 ——纠缠不清的树根 鬈发 ——泡沫 须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 大胡子 ——卷起的滔滔白浪
外貌描写运用来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浓墨 重彩的描绘,不仅使“画面” 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遐想。
说一说
学完了这篇文章,现在让你 来评价托尔斯泰,你觉得他是 怎样的一个人呢?
走近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 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 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出生于贵族家 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 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 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 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 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 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 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威力: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 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 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 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 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 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 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 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 。
具有这样的一双慧眼的托 尔斯泰,他幸福么? 小组一起合作讨论,说出 你们的理由。时间3分钟。
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 鼻子:“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
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 眼睛: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 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 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样的面容给你的印 象怎样?给当时人的印象呢? 勾画出文中对于托尔斯泰面 貌的评价。
• 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 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 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蒙昧 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 土头土脑,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 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共同呼吸命运。 • 侧面描写:矮小敦实,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 巧玲珑的家伙,(客人不无尴尬的抬起眼皮直勾 勾地大量着主人的脸)。
——《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 行》 茨
威格
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 1、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 • 2、无人守护,无人管理; (回归自然,不劳顿他人) • 3、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 没有。(淡泊名声) • “美”具有哪几层意思? • ①通过它形式上的朴素之美,反映了托尔斯泰朴素纯洁而 高尚的心灵世界和平易而伟大的人格。 • ②它的美还源自于托尔斯泰童年关于植树与幸福的传说。 所以树下的坟墓还包含着幸福和美好的启示。 • ③美还体现在人们对托尔斯泰无比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 非常美好的感情。
重点词语
文章内容
本文是一幅列夫· 托尔斯泰的“肖像画”, 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 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 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 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 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 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第一段:一张多毛的脸庞
第 列 一 夫 部 托 分 尔 斯 第 泰 二 部 分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茨威格
托尔斯泰简介
• 列夫·托尔斯泰(1828~910),19世 纪末20世纪初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世界 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 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 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 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他的作品描写了 俄国革命时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 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 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 品。 • 托尔斯泰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从小接 受严格的贵族教育。大学期间受到卢梭 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后退学回到故乡。 他看透了暴政、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 造成人间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
4)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 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 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 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 刺中了他的心窝。
“匕首”指什么?“主人”指谁? • 匕首——托尔斯泰的眼睛 • 主人——社会、生活、人(作品所反 映的对象)
品 味 语 言
5)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 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 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敏锐犀 利,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甚 至引起统治当局的恐慌.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 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 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 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 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 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 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 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 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其实,托尔斯泰的墓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坟墓外围了 一圈低矮的小栅栏,就连10岁大的孩子都可以跨过去,坟上长满了绿草,甚 至没有修剪过的痕迹。附近几株大树荫蔽着这个伟大文豪长眠的地方。只是在 接近坟附近的区域写了一个“肃静”的俄文牌子,以及坟上瞻仰者敬献的一束 白花才表明这是一块坟地。
第二段:失调的面部轮廓 第三段:阴郁丑陋的面容表情 第四段:普通平庸的长相 第五段:令拜访者失望的脸
外 貌 特 征 眼 光 犀 利
·
第六段:犀利的眼光
第七段:蕴含丰富情感的眼光 第八段:具有无比威力的眼光
第九段:何其有幸又何其不幸的眼光
关上课本,托尔斯泰给你留下 了什么印象呢?
面部轮廓、结构
四方脸中间,一只 宽宽的、两孔朝天 的狮子鼻,难看的 招风耳。凹陷的脸 颊中间生着两片厚 厚的嘴唇。
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托尔斯泰完成了世界 观的转变。70年代末,俄国社会的阶级斗争日趋剧烈。天 灾人祸迫使农民不得不奋起抗争,再一次形成革命形势, 引起了托尔斯泰的关注。于是他加紧社会活动,遍访教堂、 修道院,和主教、神甫谈话;出席法庭陪审;参观监狱和 新兵收容所;调查贫民区等等。这一切加深了他对专制制 度和剥削阶级罪恶的认识,促进他的世界观剧变,并给予 他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他曾在《忏悔录》里自述道: “1881年这个时期,对我来说,乃是从内心上改变我的 整个人生观的一段最为紧张炽热的时期”,“我弃绝了那 个阶级的生活”。他在《忏悔录》(1879~1880)《我 的信仰是什么?》(1882~1884)《那么我们应该怎么 办?》(1886)等论文中都阐明了自己的转变以及转变 后的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