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二)指通过对他人的形态和行为等外部特征的知觉, 了解其动机、感情、意图等心理现象。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就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它发生在人与人交 往的过程中,以人的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的心理 状态的自我感知,是对自己的看法。
第一篇 个体行为篇
第二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第一节 知觉与行为
一、感觉与知觉
•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 知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 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 进行组织和解释。
一、感觉与知觉
•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 器官,人脑的反映,但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 的反映,而知觉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 映。 • 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主要在于:首先,知觉以感 觉为基础,刺激物一旦从感官所涉及的范围消 失,感觉和知觉都停止了。其次,知觉是对感 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最后,知觉则要借助过 去发经验,知觉过程中还有思维,记忆等的参 与,因而知觉对事物的反映比感觉要深入、完 整。
三、情感的功能
• 1.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 2.情感能激发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 3.情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
四、情感对行为的影响
• (一)情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 (二)情感在组织管理中的运用
第三节 意志与行为
一、意志的内涵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 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心 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 具体体现。
性情归因
内部归因
情境归因
外部归因
第二节 情感与行为
一、情感的内涵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喜怒哀乐 等主观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常用 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 情。
二、情感的分类
• 1.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情感可分 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 • 2.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可 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 • 3.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 望、情绪与感情。 • 4.根据价值主体的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个 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
二、情感的分类
• 5.根据事物基本价值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真感、 善感和美感三种。 • 6.根据价值的目标指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对物情感、 对人情感、对己情感和对特殊事物情感等四大类。 • 7.根据价值的作用时期的不同,情感可分为追朔情感、 现实情感和期望情感。 • 8.根据价值的动态变化的特点,可分为确定性情感、 概率性情感。 • 9.根据价值的层次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温饱类、安全 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和自我实现类情感四大类。
●●●●●●●●●●● ●●●●●●●●●●● ●●●●●●●●●●● ●●●●●●●●●●● ●●●●●●●●●●● ●●●●●●●●● ●●●●●●●●●●●
三、影响知觉过程的因素
(三)知觉的情境因素
• “鹤立鸡群” • “万绿丛中一点红”
四、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 社会知觉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J.S.Bruner)在1947年提出来的。 • 当时的主要含义是指知觉的过程要受社会因素的 制约。后来,这一概念在社会心理学界得以推广和进 一步发展,专指对人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包括对人和社会群体以及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关 系的知觉。社会知觉的特点是人们对人的感知并非仅 仅停留在外表映象上,而且要进一步推知他的兴趣、 信念、动机等,因此这个过程已不限于知觉的过程, 而是包括思维、推理、判断等整个认知过程,所以也 被称为社会认知。
五、归因理论
• 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 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 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 推论。 •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 的理论,也被称作“认知理论”,是通过改变 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知来改变和调整人的 行为的理论。
五、归因理论
二、意志对行为的影响
意志是决定个体行为效果的基本因素,在 一定程度上支配和调节着人的行为。意志对行 为的调节作用包括三个方面:
发动作用 坚持作用 抑制作用
本章结束
谢谢!
二、知觉的特征
• • • •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三、影响知觉过程的因素
(一)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1.兴趣和爱好 2.需要和动机 3.知识和经验 4.个性特征
三、影响知觉过程的因素
(二)知觉对象的特点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知觉对象的组合方式
接近律 相似律 闭锁律 连续律
三、影响知觉过程的因素
(三)社会知觉的偏差 第一印象效应; 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 投射效应; 对比效应; 信息干扰
五、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在美 国心理学家海德(F.Helder)的社会认知理论 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在美国斯坦福大学 教授罗斯(L. Ross)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 德鲁斯(Andrews)等人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