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记:[课件]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百度]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载了从传说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
2、直线论历史观:[百度]人本主义的直线性历史观,主张人类社会是在曲折中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成为走向某种终极目标的进步过程,而这个目标就是人在人世间的尽善尽美的境地,其实现有赖于人类对自我和社会的完善,历史被称为"进步的科学"。
3、竺可桢曲线:[课件]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绘制出近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曲线图,即“竺可桢曲线”,这是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首次揭示。
其基本结论是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两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动周期,历时约400—800年。
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首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
竺可桢曲线4、华夏族:[课件] 华夏、诸夏:春秋时代出现;春秋时期,东方诸侯逐渐统一于“华夏认同”,他们发现了“自我”,因而强烈感觉到“非我”的存在。
华夏以“内华夏、外夷狄”来强力维护争夺边缘地区,并建长城以垄断南方资源,如此更迫使长城以北的人群全面游牧化。
华夏认同形成后,所有自称华夏的人群都以“族源”来证明自己是华夏。
[维基] 华夏族,意指曾生活在中原地区(或者说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族群,为日后汉民族的主体。
“夏”的字形,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是“长面的人形,有双手环握,双足交叠。
”为夏族部落人的自称。
5、族群认同:[课件]王明珂提出了“族群边缘研究理论”。
认为族群是由族群边界来维持,是由一群人主观上对外的异己感和对内的基本情感联系所造成。
实际上,某个族群的自我意识,是依靠对他者族群的相区别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只有有了“他们”,才会有“我们”。
[百度]族群认同就是族群的身份确认,是指成员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情感依附。
6、甲骨文:[课件]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被发现。
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发现的有10多万片甲骨。
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成熟文字,1、字形结构复杂,六法皆备;2、语法完备;3、数量大,目前所见甲骨文有4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一。
7、礼乐文明:[课件]在各种典礼、仪式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
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贵贱、贤愚等社会范畴,是周代礼制的基本精神。
《史记》记载,周公在周朝开国之后,“作《周官》。
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
”简单的说,这是从殷商的“巫鬼文明”变为了周朝的“礼乐文明”,从神鬼主宰的世界,来到了人间世界。
这是一次“路线”的革命!这次转折,为中国文明奠定了“理性和人文”的底色。
[百度]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
《尚书》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
8、五经:[课件] 所谓的“六艺”,就是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因为后来《乐》亡失(或说乐本来就只是音乐,无书),所以又称“五经”。
孔子整理“六艺”来做什么呢?当教材。
《庄子•天下篇》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可见正是儒家教人的六种功课。
[维基]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9、孟子:[维基]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中国古代著名儒家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邹国(今山东邹县)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子之弟子万章与其余弟子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思想主要分为政治哲学,即仁爱,以及人生哲学,即性善。
10、轴心时代:[课件]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
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维基]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哲学发展理论。
意指西元前八百年至西元前两百年之间,在这段时期中,世上主要宗教背后的哲学都同时发展起来。
这个理论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中提出的哲学发展理论。
他认为,当时世上主要宗教背后的哲学都在公元前1千年的600年间发展起来,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到前2世纪之间。
在这期间,不论是中国、印度及西方,都有革命性的思潮涌现[1]。
在中国,轴心文明的标志就是孔子(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及其儒家学说,基本上是一些伦理纲常、道德说教。
轴心时代中国的圣人是孔子,西方在这个时期则是亚里士多德,而印度文明则对应的是释迦摩尼。
11、分封制:[维基] 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封建”即“封土建国”,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卿大夫,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
分封是让他们建立封国和军队,协助统治。
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把七个协助他对抗项羽的功臣封为异姓王(与皇室不同姓氏的诸侯王),“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后来用谋反的罪名或其他办法削平了这些封国,改封皇室子弟于七王旧地,作为藩王、诸侯王。
[百度]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
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12、郡县制:[课件]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
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都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
两者都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
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
春秋后期,县制开始逐渐推行于内地。
不过早期的县和战国以后的县有所不同:一是保留着分封制的残余,如可以分赐给臣子,县尹可以世袭,食县邑可以互换等;二是县的大小差别很大,大至如楚灭陈、蔡那样中等国家后以一国为一县,小至齐国的县约等于一乡,而以相当于一邑之地为最多。
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
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
这是新型的地方制度,和分封制最大的区别所在。
县之下有乡、里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控制的基层组织单位。
郡的设置要较县为晚。
秦穆公九年(前651),晋公子夷吾(即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君实有郡县”,为秦国设郡的最早记载。
而后,晋、赵、吴相继设置了郡。
这一时期的郡地位比县为低,但县与郡之间并无相统属的关系。
赵简子誓师,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郡县二级制:到了战国时期,有名可考的最早设置的郡当为魏文侯时的西河郡(吴起曾为西河守)、上郡和楚悼王时的宛郡。
郡守为郡之长,多由武官充任,有征兵领军之权。
随着边防设郡之地逐渐繁盛,内地的县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就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
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
郡县与分封:郡县所不同于卿大夫封邑的,就是县内有一套集中的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特别是有征赋征兵的制度,便利了国君的集中统治。
[维基]郡县制,指对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
起源于周朝,起初是封建制的补充[1],后经过秦汉发展,取代封建制成为主要体制。
13、七国之乱:[维基]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
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王为: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
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盘击死了吴王的世子。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变,七国是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
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欲夺景帝帝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
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
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落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
[百度]七王之乱主要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
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14、行省:[维基]行省为中国元朝、明朝、清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的国家一级行政区划的简称,民间简称“省”。
元朝“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明朝“承宣布政使司”,民间简称“行省”;清朝“布政使司”,通称“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