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古文献学讲义 0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5)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5)一、关于文献学 (5)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 (7)1、古人的文献概念 (7)2、古文献的种类 (7)(1)古籍 (7)(2)甲骨金文 (9)(3)简牍帛书 (10)(4)石刻 (10)(5)敦煌吐鲁番文书 (11)(6)明清档案 (11)三、古文献学 (12)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 (13)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 (13)1、孔子“修六经” (13)2、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 (13)3、郑玄整理群经 (14)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 (15)1、四部分类目录的产生与确立 (15)2、校勘之学的进步 (15)3、注释体裁的扩展 (16)4、文献辨伪的初兴 (16)三、宋元明的文献学 (17)1、私家目录的兴起与目录内容的拓展 (17)2、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 (17)3、疑古精神的高涨与辨伪之学的精密 (18)4、文献范围的扩展 (18)5、文献辑佚与史料考异学的发展 (18)6、版本学的萌芽 (19)四、清代的文献学 (20)1、文献整理和传统图书分类目录的集大成——《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203、版本之学的兴盛 (22)4、辨伪的成熟 (22)5、规模空前的辑佚 (23)6、清人在古文献学上的贡献 (24)五、百年来的文献学 (24)1、古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不断完善 (25)2、古文献领域的扩展 (25)3、辨伪学的的巨大成就 (27)4、校勘学理论的成熟 (29)5、古籍版本学研究的系统化 (29)6、文献注释的新格局 (30)7、古文献的标点和索引 (32)8、古文献的数字化 (33)(1)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33)(2)《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 (34)(3)中国基本古籍库 (35)(4)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35)(5)国学宝典 (36)(6)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36)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 (37)一、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 (37)1、目录学 (37)2、校勘学 (38)3、版本学 (38)4、辑佚与辨伪 (39)5、注释与索引 (39)二、古文献学的关联学科 (39)1、金石学、简帛(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 (39)2、语言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学 (40)3、其他 (40)第二章文献目录 (40)第一节古籍目录 (40)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 (40)2、《四库提要》的分类及其类目简析 (41)(1)经部 (41)(2)史部 (44)(3)子部 (49)(4)集部 (53)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 (55)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 (56)一、............................................................................................................... 目录类型561、公藏书目 (56)2、私家书目 (57)3、史志目录 (57)二、目录的内容 (58)1、篇目和书目 (58)2、书名 (58)3、卷(篇)数 (59)4、著(撰、作)者 (59)5、版本 (59)第三章文献校勘 (60)第一节古籍的错误 (60)一、古籍的致误 (60)二、古籍的错误类型 (61)1、误(讹) (61)(1)形近而误 (61)(2)字形的其他错误 (61)(3)音同音近而误 (62)(4)误改而误 (62)2、衍 (63)(1)形似而衍 (63)(2)因字义同而衍 (63)(3)因不明文义而衍 (63)(4)注文误入正文而衍 (64)(5)因误据他书而衍 (64)3、脱 (64)(1)因原书缺损而脱 (64)(2)因重文而脱 (64)(3)因上下文而脱 (64)(4)正文误入注文而脱 (64)(5)因误删文字而脱 (64)4、倒 (65)(1)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 (65)(2)因错简错叶而倒 (65)(3)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 (65)(4)因误乙正而倒 (65)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 (66)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 (66)二、底本与对校本 (66)三、校法四例 (67)1、对校 (67)2、本校 (67)3、他校 (68)4、理校 (70)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 (70)第三节校勘记 (71)一、校记的体裁 (72)1、随文 (72)2、卷末 (72)3、篇末 (72)二、校记的撰写 (72)1、校记的内容 (72)2、校记的体例 (72)三、校记的作用 (72)第四章古籍版本 (73)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 (73)一、几个概念 (73)1、古籍与古籍版本 (73)2、古籍的版本与善本 (73)二、常用术语 (74)2、书册形式 (74)3、版式 (74)三、工具书 (75)第二节版本鉴别 (76)一、版本鉴别的依据 (76)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 (77)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78)1、宋浙本及其鉴别 (78)2、宋建本及其鉴别 (78)3、宋蜀本及其鉴别 (79)4、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80)四、元刻本及其鉴别 (80)1、元浙本及其鉴别 (81)2、元建本及其鉴别 (81)3、元平水本及其鉴别 (82)五、明刻本及其鉴别 (82)1、明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2)2、明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3)3、明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3)4、明建本及其鉴别 (84)六、清刻本及其鉴别 (84)1、清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4)2、清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5)3、清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5)七、活字本及其鉴别 (86)八、伪本及其鉴别 (86)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 (87)第一节文献辨伪 (87)一、辨伪的必要 (87)二、伪书出现的原因 (89)1、托古传道 (89)2、邀赏牟利 (90)3、争胜嫁祸 (91)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 (92)四、伪书的种类 (92)1、全部伪 (92)2、部分伪 (93)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93)4、版本伪 (93)五、辨伪方法 (93)1、前代无著录 (93)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 (94)3、今本来历不明 (94)4、题某人旧撰不确 (94)5、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 (94)6、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 (94)7、有部分伪则全书须慎重对待 (95)8、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 (95)9、两书矛盾 (95)10、文体及文句 (95)11、社会发展 (96)12、思想渊源 (96)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 (96)第二节文献辑佚 (97)一、辑佚的意义 (97)二、辑佚方法和要求 (97)1、确定范围 (97)2、明确体例 (98)3、文字校勘 (98)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如果作为一门学问,不仅具有学科内容过于宽泛过于综合,而且有的内容与人们所理解的一般文献学相距也过远,跨度过大。

我们的课程名称中的文献,与上述定义名实并不相符,我们要讲的只是传统意义的文献,即古代以纸载体为主的文献。

文献学如果作为一门学问,确实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根据前人的说法,可以上溯到孔夫子的时代,所谓孔子修“六经”者就是。

至少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大规模整理国家藏书,就是作为学问在做,当时叫“校雠”。

从那时以来,历代从事这门学问者代不乏人,作为一门学问不断有所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方法手段,尤其是在清代,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是真正具有“文献学”的名称,应当说历史并不长。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在《四库提要》中,分别是字书、韵书、训诂,这是传统的称呼。

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应是最先提出文献学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初史学之建设》一节中,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含义不是太清晰,应是指史料学,最多也只是所谓文献考证。

与他大体同时,郑鹤声、郑鹤春著《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分章包括古籍的分类、目录、校勘、编纂、翻译、版本、印刷等内容,可以看出,虽范围、分类与今天的理解并不完全相符,也未必恰当,但确实是按照一门学科在论述。

而真正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门独立学科,时间则更晚,建国以后,由于共和国的创建者毛泽东先生对于古代典籍有着浓厚兴趣,尤爱读史,提出要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籍。

本身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动员国家的力量,大规模的校点整理古籍。

当时一批主要是从事历史学的学者参与此事。

工作过程中感觉到专业人才问题,前辈学者从小接受传统儒家学说教育,而经书学习是最基本的内容,其中就涉及到文字校订方面,对于古代学术整体上也比较熟悉,而新式学校教育这一方面存在缺陷。

到50年代末,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翦伯赞等几位教授首先提出建议,为培养专业人才,应当建立文献学专业。

随后于1959年率先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因专业需要,须开设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等基本课程,而这些课程当时都在中文系,因此把这个专业放在了中文系,从属于汉语言文学学科,也按中文系学生要求招生,是为此专业的由来。

文革以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八十年代初,当时华中师院从事文献学的前辈学者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因本人是历史系教师,从历史专业角度出发,又在历史系设置了历史文献学专业。

从此形成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

由于历史原因,古典文献学归属中文学科,历史文献归属历史学科,所以一般也就理解为古典文献的研究整理对象是语言文学方面的典籍文献,而历史文献主要是历史学科作为史料的文献,应当说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相当偏狭的,原来翦伯赞提出时是说:“设置这个专业的目的是培养整理中国文化遗产的人才,主要是整理中国古典文学、史学、哲学方面的文献。

”(《光明日报》1959年7月17日)因此上述认识可以说是曲为之解。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国内高校,设置古典文献学的要多于设置历史文献学的。

其实,就文献学本身来说,是一个很宽泛的学科,研究内容很广,应有古今之别。

这一学科名称最早其实也是单指古代文献。

以古代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从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上很难区分古典与历史,其实看看这些年来出版的作为教材的有关著作,以及学科目录中两个学科的课程设置等,实在也差不多,过分强调学科差别,很容易造成培养上的误区,如现在中文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在使用古文献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由于专业造成的失误,即使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也常有这方面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