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的文献综述概念界定是一切学术研究的起点。
在考察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这三个彼此相关且最为业界和学界常用的概念时,笔者发现纵然有申葆嘉、谢彦君、王德刚和明庆中等一批学者先后讨论和研究,但三者混淆、混用的现象依旧相当普遍。
一、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的认识在20世纪初叶国外就开始对旅游及相关事物的研究,当时的研究者主要是欧洲一些高等学校的学者。
最早发表著作提出相关理论的是意大利罗马大学的马里奥蒂(A. Mariotti),1927年他在《旅游经济讲义》一书中,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和旅游现象作了系统剖析和论证。
他认为旅游活动是属于经济性质的社会现象,属于经济学范畴。
1935年,柏林大学的葛留克斯曼教授(G. Glücksmann)在《旅游总论》一书中指出,旅游是“在旅居地短时间旅居的人与当地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
葛留克斯曼从旅游活动的发生原因、基础、性质和社会影响等深层次关系着手探索,认为对旅游的认识,需要从不同学科去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察它。
而今,对旅游界影响颇为深远的旅游定义,是由瑞士学者亨泽克尔(W. Hunziker)和克雷夫(K. Krapf)在1942年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一书中首次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各种关系的总和。
”该定义在20世纪70年代被旅游专家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Experts in Tourism)所采纳。
因为该组织的简称是AISET,一般将其称为“艾斯特定义”。
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
国外学者对旅游的研究长达百年,从托马斯·库克时代至今,国外学术界对于各个时期出现的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的研究颇有成果。
但在对旅游等一系列的概念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就旅游业以及将旅游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的研究难以成为可能。
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在学术意义上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国外的学术研究。
也就是说,我国“旅游”一词的学术内涵是个舶来品,由此衍生了许多相关概念,如旅游、旅游活动、旅游现象、旅游学、旅游业、旅游者等等,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旅游、旅游学和旅游业。
在三者的理解上时常混淆不清,无法达成共识。
例如,“旅游活动”在某些文献中因使用上的需要,也常常被称作为“旅游现象”,还被简称为“旅游”。
关于对旅游本质的认识,申葆嘉(2008)在“我的旅游观”中提出“旅游是什么?一个可以意会、难睹全貌的社会存在”,又说“的确,旅游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这是一个人们都已经耳熟能详的事情,但是恐怕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内看到它运行的全貌。
”谢彦君(2010)指出:“学界对旅游现象本质的认识所存在的漠然、混乱甚至错误的情形,造成了我们对各个旅游相关范畴在理解上的偏颇或错谬”。
这句话也许可以反过来说,由于很多时候很多人受到与旅游相关或相类似的现象的蒙蔽,先入为主地用自己对相关现象的理解,来进而据以判断旅游的本质,从而陷入了本末倒置的逻辑陷阱。
”关于对旅游业的认识,李天元(2003)认为“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葛宇菁(2007)指出“各种产业按照与旅游活动的关联程度,被划分为旅游特征产业、旅游相关产业和其他产业。
”宋子千、郑向敏(2001)曾经建议对旅游业中的“旅游行业”和“旅游产业”进行区分,前者指整个行业,后者指包括这些行业中和旅游有关的部分。
关于对旅游学的认识,谢彦君(2010)指出“介入旅游研究的学科,如今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任何一种与人生、与人类、与人类活动的对象物有关的学科(这等于说,恐怕涉及到所有的学科,差别仅仅在于关联的直接程度不同而已),都可能插足于旅游研究,为这个领域贡献独特的认识视角、研究方法和科学命题。
”许多学者也不止一次地提出了旅游学科的地位显得有些尴尬。
最为明显的是,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旅游学”的分类,只有“管理学”分类中“工商管理”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
显然是对“旅游学”学科内容不够清晰的反映。
综上,一方面我们对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三个概念仍然混为一谈,甚至感到无奈;另一方面即便意识到了三者的差别,但从目前的文献考察并没有学者明确阐述三者的关联。
在旅游概念上出现把旅游与旅游所牵动的相关现象混淆起来,并试图用单一的词汇负载产业和学科等复杂含义的事实,是导致我们直到今天仍无法认清旅游本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纵观当下的学界研究,误区主要表现如下:——以研究旅游业替代和掩盖了旅游现象的研究——以研究旅游业替代和掩盖了旅游本质的研究——以研究旅游活动混淆了旅游业与旅游学的研究……概念不明晰导致学界讨论的混乱与越位,也不利于旅游业和旅游学科进一步的发展。
由此可见,厘清这三个概念的边界并辨析其内涵已迫在眉睫。
二、旅游、旅游业和旅游学概念的认识(一)旅游旅游是人的一种行为。
旅游行为的历史非常悠久。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虽然这一旅行的主要目的并非仅为游览,但其实质上已经具备了“旅游”的特征。
考察“旅游”一词的词源学意义,更可以发现早在南朝沈约的《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一句中,此词就已经表达“旅行游览”的意义。
可见,作为一种实际存在,旅游的历史要远早于旅游业、旅游学的形成。
旅游是人的一种行为,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现代学者深化了旅游是一种行为和活动的概念。
按照谢彦君(2004)的定义“旅游应当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从主体经验来说,它也可以表述为人的一种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其核心内容则是体验需求。
(二)旅游业旅游业是一种产业。
与自发的旅游活动相比,旅游业的形成是相当晚的事。
国际上普遍将1841年托马斯·库克组织团体火车旅游视为近代旅游业的开端,事件本身既是旅游现象、旅游活动,也与旅游业有关。
一百多年前无人研究其中关联。
近年来,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与经济水平的增长。
旅游业虽然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但一些业者与学者对其概念的认识仍然较为模糊,还是常常将旅游现象或旅游活动与旅游业混为一谈。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旅游主要就是外事接待,是事业而不是产业。
改革开放后,旅游业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
事实上,如今的旅游业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更多的是体现产业的概念。
与普通意义上的产业概念不同的是,旅游业不是一个单一产业,它是一个产业集群的概念。
它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分散性,包括了景点经营、旅行社和旅馆服务业、餐饮服务业、交通业、娱乐业和其他许许多多的行业。
然而,这些行业同时也为旅游地当地居民提供服务,这也造成了旅游业的概念和范围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应该说,旅游业的核心内容是生产要素和经济利益。
对它的讨论,往往从资源开始,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管理等相关要素。
旅游业从整体上看,它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而是凭借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设施,提供食、住、行、游、娱、购的劳务活动,去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
旅游业的独特性质使得旅游业在履行经济活动的职能时,不仅能够带动诸多产业发展,而且也能够和诸多产业一起融合发展。
近些年蓬勃发展的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旅游等,都是相关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三)旅游学旅游学是一门学科。
当旅游与旅游业都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形成了作为理论学科的旅游学。
旅游学就是将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其涉及的各项要素的有机整体为依托,以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在旅游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为核心对象,全面研究旅游的本质属性、运行关系、内外条件、社会影响和发生、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
在我国,它的发展还只是近几十年来的事。
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它应定义为以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为核心,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科学(王德刚,1998)。
其核心是研究各种旅游活动内在矛盾的变化,而终极问题则是旅游学最终是否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三、旅游、旅游业和旅游学的差异与辨析由上可见,三者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其间差异值得辨析。
(一)从概念属性上看旅游的基本属性是社会属性。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性的人类活动。
旅游的社会属性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其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其次,其核心是人的社会情感需求;最后,其活动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改革开放以来,受到旅游业大力发展的影响,旅游曾经一度被认定是经济性质的活动,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们认为,这种误区的形成根源就在于旅游与旅游业概念范围上的混淆。
旅游业的基本属性是经济属性。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新业态。
回溯这一产业的发展历史,可见它从产生之初就与经济活动息息相关,而与之相关的政策也大多着眼于最终的经济利益。
其经济属性不仅表现在具体的旅游活动中,还表现在对它的研究上,即关注资源(生产要素)开发到利益形成的一系列活动。
有些学者以研究旅游业替代了旅游现象的研究,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至于将旅游本质的研究误解为旅游业本质的研究,则又是对旅游业与旅游学边界认识不清。
旅游学的基本属性是哲学属性。
一门学科的成立,必须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与规律,对这三者的探讨和规定显然属于哲学范畴;而学科所要求的知识体系,也必须在哲学背景上构建起来。
当前国内的旅游学研究,已发展出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营销学、旅游统计学、旅游法学、区域旅游学等重要的分支学科。
总的看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旅游学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在于:作为独立学科基础的旅游基础理论尚未成熟。
(二)从研究背景的角度看旅游的研究应主要基于社会学背景。
它应当积极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采取理论建构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动吸收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般包括社会现象,以及个人和社会行动,当下的旅游研究中对以上两点研究颇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旅游者态度与行为的研究。
例如,对于旅游者消费偏好行为、跨文化旅游态度和行为等的研究。
旅游业研究应主要基于经济学背景,旅游业研究的分支如酒店业、旅行社业、旅游经济运行特征等的研究,都与经济活动密切关联,即是最好的证明。
目前对于旅游业的研究,主要概括为对从旅游活动角度界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研究。
但是考察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我们发现:在新的社会条件和行业现状下,旅游业发展的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