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及其临床相关因素观察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及其临床相关因素观察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及其临床相关因素观察
目的了解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对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意义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方法对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ABI,根据ABI分为两组:异常组(ABI1.3)、正常组(0.9≤ABI≤1.3),并将两组分别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肌酐。

结果96例糖尿病患者中异常组13例,正常组83例。

异常组的年龄、病程、收缩压、血脂均高于正常组(P<0.05)。

结论年龄、病程、收缩压、血脂是影响ABI的关键因素。

标签: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踝肱指数
下肢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导致下肢的缺血和坏死,是导致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

早期诊断和治疗下肢血管病变可预防糖尿病足坏疽的发生,踝肱指数(ABI)是通过非侵入性血管检查来评价下肢血液循环不良或损伤的指标。

本人对我院9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ABI测定,并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3年7月~10月糖尿病患者96例,符合WHO(1999)诊断标准,其中男53例,女43例,年龄50~83岁,糖尿病病程1个月~30年。

1.2方法采用ES-1000SPM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测定ABI。

患者取仰卧位,测双侧前臂血压,取高值做肱动脉压[2次血压差值小于l0mmHg];取双侧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的收缩压高值为踝动脉压,输入计算机。

每侧下肢的ABI等于该侧踝动脉收缩压与双侧肱动脉收缩压高值之比,正常值0.9~1.30[1]。

用软件分别计算两侧的ABI取较低值进行分析。

此过程由专门技术人员操作。

(注:仪器及计算软件由英国亨特立公司提供,血管多普勒只测收缩压,不测舒张压。

)根据ABI值分为异常组(ABI1.3)、正常组(0.9≤ABI≤1.3)。

按标准方法测量患者收缩压(SPB),且在患者空腹8h后于次日清晨采集外周静脉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肌酐(Cr)。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1. 0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96例糖尿病患者中处于正常组(0.9≤ABI ≤1.3)的有83例(84.3%),处于异常组(ABI1.3)的有13例(15.7%)。

异常组中患者的年龄、病程、SPB、TC、LDL-C、TG 与正常组比较有顯著性差异(P<0.05),而HBA1c、Cr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

所以,对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应该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国际糖尿病足组推荐将ABI<0.9作为诊断PAD的标准,其敏感性、特异性均可达到96%以上[2]。

ABI测定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廉价、省时、患者易接受等优点,是诊断下肢血管病变较有价值的辅助检查。

本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ABI值,
与年龄、病程、SBP、TG、TC、LDL-c呈负相关。

UKPDS研究表明控制血HbA1C并未显著降低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本研究与此相符合。

Cr两组未见明显差异。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理基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呈不规则的粥样硬化斑块,血管闭塞,严重者导致坏疽。

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血脂代谢异常,表现为TG、TC、LDL-C升高,而脂代谢异常又会与血管病变相互作用。

脂蛋白胆固醇易被氧化,易进入动脉壁,且滞留时间长,而且还可引起血液组成成分及结构改变,对血液流动性、变形性及血流对血管壁作用等方而产生影响,更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3]。

此外有研究表明,伴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是不伴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的5倍。

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造成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对脂蛋白通透性增加,内皮素产生、白细胞粘附性增加,增强了氧化应激,血管壁重建,管腔缩小或增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或肥大[4,5]。

进行ABI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下肢血管病变和了解其病变程度,此外积极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也有助于避免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延缓其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代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北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
[2]许樟榕,译.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编.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7.
[3]吴明晓,陈秀华,刘福双.彩超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血脂血流变学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6,4(4):23-24.
[4]李唐瑛,李伟,张旭日,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8,8(2):254-256.
[5]王富军,赵允,丁海霞,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变化及其意义[J].临床荟萃,2011,28(01):64-6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