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著)方(21)吴鞠通方《温病条辨》清代名医(著)方(21)吴鞠通方咸寒法一、三甲复脉汤[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不去心)15克!阿胶9克、麻仁9克、生蛎15克、生鳖甲24 克、生龟板30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
[功效]咸寒镇痉潜阳,甘润存津(咸寒甘润法)。
[主治]下焦温病(热邪深入下焦,阴液亏损),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二、救逆汤[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不去心)15克、阿胶9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24克。
[用法]水8杯,煎取3杯,分3次服。
[功效]滋阴敛汗,摄阳固脱(镇摄法)。
[主治]温病误治,汗之不当,劫烁阴液,耗伤心气,以致气不外固而汗自出,心失所养,中无所主而震震悸动,舌强神皆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三、紫雪丹[组成与用法]滑石300克、石膏300克、寒水石300克、磁石水煮600克,捣煎去渣入后药。
羚羊角150克、木香150克、犀角150克、沉香150克、丁香300克、升麻300克、元参300克、炙甘草150克。
以上8味,并捣剉,入前药汁中煎,去渣入后药。
朴硝、硝石各600克,提净,入前药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将柳木搅,候汁欲凝,再加入后2味。
辰砂(研细)90克、麝香(研细)36克。
入煎药拌匀。
合成退火气,冷水调服3-6克。
[功效]清心开窍,镇疼熄风(咸寒苦辛法)。
[主治]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壮热烦躁,昏狂谵语,口渴唇焦,尿赤便秘,甚则抽搐痉厥,及小儿热甚引发凉痫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四、安宫牛黄丸[组成]牛黄30克、郁金30克!犀角30克、黄连30克、朱砂30克、梅片7.5克、麝香7.5克、真珠15克、山栀30克、雄黄30克、金箔衣、黄芩30克。
[用法]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毎丸3克,金箔为衣,蜡护。
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1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3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功效]清热解毒,豁痰开窍(咸寒苦辛法)。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舌蹇肢厥,以及中风窍闭,小儿惊厥痰热内闭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五、青蒿鳖甲汤[组成]青蒿9克、知母6克、桑叶6克、鳖甲15克、丹皮6 克、花粉6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
症来前,分2次温服。
[功效]抗疟解热,滋阴潜阳(咸寒苦辛法)。
[主治]疟疾热盛伤阴。
症见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脉左弦。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六、清宫汤[组成]玄参心9克、莲子心1.5克、竹叶卷心6克、连心麦冬9克、连翘心6克、犀角尖6克(磨冲)。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心热,养阴液(咸寒苦甘法)。
[主治]外感温病,发汗而汗出过多,耗伤心液,以致邪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等证。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七、化斑汤[组成]石膏30克、知母12克、生甘草6克、元参6克、犀角6克、白粳米适量。
[用法]水8杯,煮取3杯,日3服,渣再煮1钟,夜1服。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解毒(咸寒佐以苦甘法)。
[主治]温热病神昏谵语、发斑。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八、清营汤[组成]犀角9克、生地15克、元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9克、黄连3克、银花9克、连翘6克(连心用)。
[用法]水8杯,煮取3杯,日3服。
[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咸寒苦甘法)。
[主治]邪热初入营分。
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有谵语,心烦不寐,或斑疹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九、增液汤[组成]元参30克、麦冬(连心)24克、细生地24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
[功效]增液润燥(咸寒苦甘法)。
[主治]阳明温燥,津液不足。
症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稍数或沉而无力。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十、增液承气汤[组成]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9克、芒硝4.5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不知再服。
[功效]滋阴增液,通便泻热(咸寒苦甘法)。
[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甘寒法一、五汁饮[组成]犁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
[用法]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燉温服。
[功效]滋养肺胃津液(甘寒法)。
[主治]温病热盛伤津。
症见口干口渴,且吐白粘稠沫,口中不快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二、益胃汤[组成]沙参9克、麦门冬、生地黄各15克、炒玉竹4.5 克、冰糖3克。
[用法]前4味水煎,去渣,入冰糖溶化服。
[功效]生津养胃(甘凉法)。
[主治]热病后津乏,胃阴受伤,口干咽燥,舌苔干燥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三、沙参麦门冬汤[组成]沙参、麦门冬各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桑叶、白扁豆、天花粉各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养肺胃,生津润燥(甘寒法)。
[主治]燥伤肺胃,津液亏损。
症见咽干口渴,干咳少痰,舌红少苔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四、三才汤[组成]人参9克、天冬6克、干地黄15克。
[用法]水5杯,浓煎2杯,分2次温服。
欲复阴者,加麦冬、五味子,欲复阳者,加茯苓、炙甘草。
[功效]气阴两补(甘凉法)。
[主治]暑邪久热,阴液元气两伤。
症见睡卧不安,不思饮食,神志不清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五、加减复脉汤[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不去心)15克、阿胶9克、麻仁9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
剧者加甘草至30 克,地黄、白芍各24克、麦冬21克。
日3,夜1服。
[功效]滋阴退热,养液润燥(甘润存津法)。
[主治]温热病邪深入下焦,肝肾阴伤。
症见身热不甚,久留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咽干齿黑,舌质干绛,甚则紫晦,或神倦欲眠,耳聋,脉虚软或结代。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六、大定风珠[组成]生白芍18克、阿胶9克、生龟板12克、干地黄18 克、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蛎12克、麦冬(连心)18 克、炙甘草12克、鸡子黄(生)2枚、鳖甲(生)12克。
[用法]水8枚,煮取3枚,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令3次服。
[功效]滋阴熄风(酸甘咸法)。
[主治]温病热邪久羁,热灼真阴,虚祖内动。
症见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七、小定风珠[组成]生鸡子黄1枚、阿胶6克、生龟板18克、童便1 杯、淡菜9克。
[用法]先煎龟板、淡菜去渣,入阿胶上火烊化,再入鸡子黄搅匀,冲入童便,顿服。
[功效]养阴熄风(甘寒咸法)。
[主治]温邪久羁下焦,烁肝液为厥,扰冲脉为哕,脉细而劲。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八、三石汤[组成]飞滑石9克、生石膏15克、寒水石9克、杏仁9 克、竹茹(炒)6克、银花9克(花露更炒)、金汁1酒杯(冲)、白通草6克。
[用法]水5杯,煮成2杯,分2次温服。
[功效]清热利湿,室通三焦(微苦辛寒兼芳香法)。
[主治]暑湿弥浸三焦。
症见身热,面赤耳聋,胸闷脘痞,下利稀水,小便短赤,咳痰带血,不甚渴饮,舌红赤,苔黄滑。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苦辛法一、宣痹汤1号方[组成]枇杷叶6克、郁金4.5克、射干3克、白通草3克、香豆豉4.5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
[功效]宣肺祛痰,清热利湿(苦辛通法)。
[主治]湿温合并咽喉不利,干呕或呃逆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二、宣痹汤2号方[组成]防己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连翘9克、山栀9克、薏苡仁15克、半夏(醋炒)9克、晚蚕砂9克、赤小豆皮9克(赤小豆为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凉木浸取皮用。
非药肄中之赤小豆,药肆中之赤小豆乃广中野豆,赤皮蒂黑肉黄,不入药者也)。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温3服。
痛甚加片子姜黄6 克,海桐皮9克。
[功效]清热利湿,宣通经络(苦辛通法)。
[主治]湿热痹症。
症见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萎黄,小便短赤,舌苔灰滞或黄腻。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三、新制橘皮竹茹汤[组成]橘皮9克、竹茹9克、柿蒂7枚、姜汁3茶匙(冲)。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温服;不知,再作服。
有痰火者,加竹沥、栝蒌霜。
有瘀血者,加桃仁。
[功效]清化湿热,通降胃气(苦辛通降法)。
[主治]湿热壅遏胃气所致的哕或干呕,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四、桂枝姜附汤[组成]桂枝18克、干姜9克、白术(生)9克、熟附子9 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渣再煮1杯服。
[功效]温中散寒燥湿,(苦辛热法)。
[主治]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五、苓姜术桂汤[组成]茯苓块15克、生姜9克、炒白术9克、桂枝9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温再服。
[功效]宣散温化表里寒湿(苦辛温法)。
[主治]寒湿伤脾胃两阳。
症见脘中痞闷,不饥,吞酸,形寒,或酒客湿聚,或感时令寒伤中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六、四加减正气散[组成]藿香梗9克、厚朴6克、茯苓9克、广皮4.5克、草果3克、查肉(炒)15克、神曲6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渣再煮1杯,3次服。
[功效]温振脾阳燥湿(苦辛通法)。
[主治]湿困脾阳,阻滞气机,苔白滑,脉右缓,伴胸闷食少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七、五加减正气?[组成]藿香梗6克、广皮4.5克、茯苓块9克、厚朴6克、大腹皮4.5克、谷芽3克、苍术6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日再服。
[功效]温阳燥湿除满(苦辛温法)。
[主治]秽湿着里,脘闷便泄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八、杏仁薏苡汤[组成]杏仁9克、薏苡9克、桂枝1.5克、生姜2.1克、厚朴3克、半夏4.5克、防己4.5克、白蒺藜6克。
[用法]水5杯,煮取3杯,渣再煮1杯,分温3服。
[功效]温通表里寒湿(苦辛温法)。
[主治]湿痹气不主宣。
症见咳嗽头胀,不饥舌白,肢体若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