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的重点局部。

认识地球,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是学好地理的根底。

本节教材包含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七大洲、四大洋等三局部内容,其中第—课时教学设计主要包含海陆分布特点和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教材首先从文字和图像两方面说明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把地球称为“水球〞的依据;然后从大陆、岛屿、大洲等根本概念入手,具体引出全球六块大陆以及七个大洲的名称、位置、面积大小。

教材通过东西半球并采纳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各大洲的位置及相对关系;通过简单的地理统计图,使学生了解七大洲的面积大小及排序;最后,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根本轮廓,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初步学会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的根本方法,为学习“认识大洲〞一节打下根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局部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缺乏。

所以要充分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和电脑游戏的趣味性来设计学生活动,通过亲自拼图激发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并指导学生归纳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方法。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侧重于让学生“观察〞、“思考〞、“合作〞、“探究〞、“运用〞。

教师呈现导向性信息,学生则在教师导向性信息指引下,亲身体验、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能分清大陆、岛屿和大洲,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的概括和地理分布。

〔3〕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

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根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构建七大洲的根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运用不同方法识别七大洲。

〔5〕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渐体会学习中必须具有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方法。

五、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拟,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建立地理空间观念
六、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游戏活动
七、教学打算:
X多媒体课件;
用色彩硬纸板X各大洲轮廓图、磁铁7块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加加林、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图片。


同学们想和他们一样从太空中眺望地球吗?让我们从长沙市一中出发,放飞梦想。

〔播放google earth地球观测器,从长沙市一中的上空升入太空,眺望地球自转,观察地表特点〕
学生全神贯注地体验“模拟太空之旅〞。

当我从太空中眺望这颗漂亮的星球,心中就会感到温暖,这是人类漂亮的
家园,我们要好爱护好地球母亲,就要了解她。

就让我们从外表的特点开始认识地球吧。

设计意图:逼真的体验引起学生感觉上的震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起飞地点选择学生熟悉的长沙一中,使学生倍感亲切。

(开始新课)
一、海洋和陆地
1、创设情境:“地球改名〞
〔提出问题〕应该继续称作“地球〞,还是给地球改名?改成什么名字适宜呢?
〔学生展开论辩〕在商量和读图、分析卫星图片的根底上,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论辩给予评价鼓舞后,说明双方观点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过渡到新课,通过学生的论辩更深刻了解地球外表海陆比例的特点。

2、自主读图:
〔读“世界海陆面积比拟图〞〕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多大的比例?地球外表积是5.1亿平方千米,估算地球外表陆地和海洋的面积。

我们可以粗略地概括地球外表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读“南、北半球图〞〕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在北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读“东、西半球图〞〕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在北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提问〕将地球仪任意分为两个半球,海陆分布情况如何?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投影展示“水、陆半球图〞〕在水半球海洋面积占多少?〔90%〕在陆半球陆地面积超过海洋面积吗?那陆地面积占多少?〔只占48%〕〔总结过渡〕通过以上的观察说明,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说明海陆分布具有不平衡性。

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实在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活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

那么,地球外表的陆地有何特点呢?
设计意图:学看饼状比例图和条状比例图,观察、总结海陆比例及海陆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会看简单的比例图。

指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出地球上水多于陆,海陆分布不平衡。

二、七大洲
1、自主学习: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阅读课本〕找出以上名词的含义。

〔合作探究〕和同桌一起在地图上找到大陆、岛屿、大洲的例子。

〔读图识别〕世界共有六块大陆,讲述世界最大的大陆、最小的大陆、最大的岛屿的名称。

〔设置悬念过渡〕全球有六块大陆,但有七个大洲,这是怎么回事呢?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文字与图结合,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2、读图及动画演示: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
〔引导发觉〕投影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

教师先指图说明全球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等六块大陆后,设问:六块大陆怎么会有七个大洲呢?请看亚欧大陆上有几个大洲呢?
〔提出问题〕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大洲?〔大洋洲〕为什么不叫澳洲?大陆和大洲是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温故知新〕学生议论答复,教师评价后说明大陆是大洲的组成局部,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为大洲,这样,全球分为七个大洲。

〔动画演示〕东西半球大洲分布的Flash动画,清楚地展示每个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状况。

〔学生读图练习〕1.北美洲、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2.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3.赤道穿过哪些大洲的大陆?
4、哪个大洲跨经度最广?
5、南极和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
6、除开南极洲,将其余六大洲分成两两南北对应的三组。

〔游戏〕电子拼图:将大洲和大洋的文字用鼠标拖到地图上相应的地点。

采纳小组竞赛的形式。

〔深度拓展〕在经纬网地图上判读某点所在的大洲。

〔经验交流〕你们运用什么方法完成拼图,认识了七个大洲呢?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同学是通过识别大洲形状完成拼图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识别单独的大洲形状吧。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任务驱动程序,观察各大洲的位置特点,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通过电子拼图游戏,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加深对大洲位置的认识。

3、图片及动画游戏:七大洲的轮廓和大小
〔读图答复〕投影展示“七大洲轮廓和大小图〞:你认识哪些大洲呢?用的什么方法?将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序。

〔评价点拨〕学生议论答复,充分发挥想象,教师用顺口溜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游戏〕猜大洲:每个大洲会随机出现,从大洲轮廓的任意地方开始演
示绘制大洲轮廓的过程,在轮廓没有画完之前可以点击答案,用时少者胜。

考验游戏者对大洲轮廓的熟悉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软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大洲的轮廓特点,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4、学法总结: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识别大洲以及确定大洲的位置呢
1、依据大洲的形状、大小识别
2、依据大洲之间或大洋与大洲的相对位置〔方向〕确定
3、依据经纬度确定大洲的位置
设计意图:总结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教会他们学习的技能。

(课堂梯度练习)
1、在“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觉新大陆〞图上读出相关大洲。

2、现场拼图游戏——“爱拼才会赢〞:教师给出八个地图名称,每个小组选两位代表,抽取一个地图主题,将相应的色彩大洲轮廓纸板用磁铁在黑板上拼贴成所需地图.
设计意图:通过由易到难的梯度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地理问题。

(小结)在这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或者学会了什么方法?学生致辞后,教师总结。

(作业)〔一笔画世界〕让我们一起来画一副世界海陆分布简图。

在图中填出七大洲、四大洋。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海洋和陆地
1、三分陆地〔29%〕七分海洋〔71%〕
2、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不平衡
二、七大洲
1、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2、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3、七大洲的轮廓和面积大小
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
本节课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表达了新课改的理念,学生主体的地位在教师主导下得以表达,但如哪里理好二者的关系,仍需要屡次实践,总结经验。

在本课中能否使学生都掌握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的轮廓、位置,以及学生的读图、填图、绘图技能能否得到提高,是课后值得进行反思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