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导言课与导读法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导言课与导读法

导言课与导读法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朱熹这首脸炙人口的绝句,写的是读书的体会。

认为一个人只要善于读书,书本上的知识就像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半亩方塘”,保持思想的活力。

的确,勤于读书还得善于读书。

作为历史教师,应当让学生爱读历史书,首先是历史教科书,这个任务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不过,讲好导言课和适当运用导读法,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历史书的兴趣,并知道怎样才能读好历史书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导言课导言课是新课的起始课。

它首先要解决学生爱学这门课的问题,其次是了解本门课学习的基本方法。

如初一新生的中国历史导言课,我编写了如下提纲: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1.了解祖国过去,培养爱国之情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爱国(孙中山)2.学习英杰人物,立定报国之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总结顾炎武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为了中华之崛起(周恩来)3.总结历史经验,增长建国之才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魏征)历史使人明智(培根)4.了解历史规律,树立崇高理想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1.重视三要素: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2.掌握三方面:重要的事件、制度、典籍文物3.重视课本,作好笔记,提高上课质量,注意及时复习4.参加课外活动、收集历史资料上课前一、两天,发给每人一份调查表,请新生如实填写,了解一下情况。

表式如下:及时收回调查表,进行分析,在备课本上记录各班主要倾向,决定备课提纲的实施细节,做到有的放矢。

上导言课要亲切和蔼,生动活泼,有理有据,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愿望,初步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他年级的导言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有准备的认真上好。

(二)导读法导读法是教师指导学生精读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新生上课的第一阶段,各年级每学期的头几课,应采用导读法。

平时也可根据情况适当采用。

导读法一般是先导后读,读中有导,导读结合。

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这种作用,我总结为“导向、疏障、启疑、解惑、正误”十字导读法。

“导向”就是导其方向,解决如何读历史教科书的问题。

应当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从粗到精,分六个层次读书。

我称之为读史六要。

一要逐自然段写出小标题。

让学生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要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

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然后,叫几个学生向大家说说自己所写的提纲,选择一份最好的,由教师组织大家议论、补充、修改,形成一份较规范的提纲。

这样,学生便较全面清楚地读懂了教材。

三要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

要向学生讲清,所谓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这需要教师反复示范讲解,最好是用图示讲解。

下面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图示,我把它放大了张挂出来,指图讲解:略这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系统图示。

按照课文,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有三个子系统: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约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约70到20万年前的北京人。

北京人的遗址是世界著名的,出土材料非常丰富,仅骨骼化石就属于40多个不同的个体,所以作为重点介绍。

接着说明环境与原始人群的关系。

只有具备了适合于人类生存的环境,才有人类生存。

最早的人类只能尽量适应环境,而改造环境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北京人时代也是如此,所以,把环境放在前面首先了解。

北京人生活的地区有平原、河湖、沼泽、丘陵。

平原和丘陵中草木丛生,野兽出没,河湖沼泽中鱼蚌众多。

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能是几十个人群居生活,并制造粗糙的工具,用这些简陋的工具去采集、打猎,获取生活资料。

在群居生活中,逐渐知道了用火,产生了简单的语言。

原始人群是非常艰苦的,很难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寿命也很短。

原始人群依靠群居的劳动生活同时发展的自己的体型,北京人虽然还残留着猿类的某些特征,但已完全脱离了动物界,进入人类的幼年阶段。

学生要独立制作系统图示有一定困难。

这就需要培养制图能力,只要经过一殷时间的训练,每次逐步提高其独立参与程度,到高中阶段便能独立制作。

四要总结基本观点。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历史事实,逐步总结出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是历史教学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要任务。

问题是既要提出要求,让学生注意去总结。

又要加以引导,因为初中学生有些还没有学过历史唯物主义。

当然也不必每堂课都去总结,最好是有了一定的材料积累后由教师引导总结,不要把历史课变成了政治理论课。

五要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牢记。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接受了很多信息,没有必要都保存和贮存起来。

但重要的信息要牢记,牢记重要信息也就是积累重要知识。

什么是历史的重要知识,在导言课中已作了概述,这时要让学生自己找。

如有一个学生说出了要记住170万年前云南的元谋人,便要肯定他重视了历史三要素,这是要牢记的。

由此类推,其他两种原始人群也要牢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要让学生明确,历史的重要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典籍文物。

怎样设法牢记呢?要告诉学生,记忆并不是死记死背,而是有科学的记忆方法的。

如我们很多同学上课集中注意力,眼、耳、手、口、脑都用到学习上了,印象就深刻,这就叫五到识记法。

我们编提纲,找要点,目的是理解教材,也是为了便于记忆。

如第一课有一千字左右,也就是有一千字的信息量。

我们编的提纲只有二百字左右,压缩了80%的信息量,记住提纲要点就把主要内容记住了,这就叫信息压缩记忆法。

我们把北京人的头部特征归纳为三突出、三低平、一厚、一小,非常好记,这就是数字头记忆法。

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便于记忆,叫联系记忆法。

画成图示,帮助记忆,就是图示记忆法。

记忆有许多方法,许多奥秘,设法记住,就是要寻找科学方法,探索记忆奥秘。

六要对教材作出评价。

评价教材是对学生的最高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国家聚集了这方面的专家学者精心编写而成,但也难免某些方面有所疏漏。

评价教材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应有之义。

如导读中国历史第一章,在上述五要完成后,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评论。

学生列出了许多优点和特点,教师都加以肯定,再让学生找问题或不足。

其中一个学生说:“‘北京人’和‘北京人的群居生活,这两个标题似乎有些不合理,北京人应该包括北京人的群居生活。

”经过大家发表意见,最后肯定:北京人和北京人的群居生活,不应该作为并列的两个标题,二者是主从关系,前者应包括后者,并列在逻辑上不严谨,不如只要“北京人”一个标题,下面分段叙述,更为恰当。

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教材,才能做书本的主人而不做书本的奴隶,并且发展创造性思维。

导读法中的导其方向,说到底,就是教学生按读史六要读历史书。

学生如果掌握了,就极大地提高了自学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疏障”就是疏其障碍。

学生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有知识、环境和心理等几个方面。

知识障碍是指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了生僻字、生疏难懂的名词、术语、句子和看不明白的插图等等。

对这类障碍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要求学生查工具书或互相解答,或由教师事先统一解决。

环境障碍包括光线、室温、声响、空气、教具的可见度等等,其中一部分完全取得于教师的主观努力,一部分在于平时的要求,有些偶发事件则要迅速排除,使之不干扰正常教学。

心理障碍更为复杂和包含更多的不透明性,影响也更大。

要善于察言观色,重视反馈。

如发现普遍的厌烦情绪,便要迅速调整教学环节、方法。

至于个别心理障碍,则用简单询问、示意、指点以消除或缓解之,严重的则在课外耐心解决。

“启疑”即启其疑窦。

读书而无疑则无以探索创新。

既要培养求同思维,也要培养求异思维,使之具有多维性和开放性,故应于无疑处适当启之以疑。

如在中国历史第一章教学中我就提出过下列问题:“北京人的休型是怎么知道的?”“明明是几块普通的石块,为什么就说它是原始人制造的工具?”“原始人生活的年代是怎样知道的?”这些问题可以启发同学回答,老师补充。

同学不能回答的就由老师回答。

主要使学生知道,原始社会的情况,主要是根据考古发掘的材料,由专家们鉴定的。

如北京人的形体是以北京人化石为依据的;判断石块和石器的区别主要是根据出土地点和是否有使用过的痕迹;确定原始遗存的年代主要是根据地层和古地磁学。

当然,也不必介绍很多专门知识。

这就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启开求知的闸门,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一般情况下,启疑必须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年龄特点来进行。

有些知识是中学生很难接受的,就不必涉及,不应把该在大学里解决的问题过多地提出来。

“解惑”即解其困惑。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可见在古代,教师就把解惑和传道、授业看得同样重要。

障碍可以疏之使通,疑问可以启而后释,惑而至于困,当然是难解之惑了。

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困惑是难免的。

这些困惑如果不解决,可能成为学习和心理上的严重障碍。

积累的困惑越多,解决的难度便越大,以至积重难返,不可收拾。

解惑之道,一要及时,二要坚持,三要诚实。

一要及时。

只有与学生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一些困惑或问题,才能够及时了解到,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这样,积累的困惑问题较少,即使遇到难题也能集中力量解决。

二要坚持。

一些困惑程室较严重的学生,为他们解决困惑便要有铁杵磨针的精神,坚持不懈。

三要诚实。

在给学生解惑时,教师有时也会遇到困难。

如讲原始社会时,有位学生提出:“原始人的体型、生产工具,有考古材料证明。

但说北京人产生了语言,拿什么证明呢?”这个问题,我事先根本没有估计到,过去也没有很好研究,很难回答清楚。

只得老老实实告诉学生,需要回去认真研究,过几天再和大家交换意见。

我手头有关资料很少,只有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有所论及,我据此进行研究,写出了一个详细提纲,又找了几个同学征求意见。

他们提出要尽量讲得通俗生动一些。

鉴于这个问题专门性很强,中学生不是非知道不可,所以我在课外活动开了一个自愿参加的座谈会。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参加了,效果很好。

以后的多次解惑中,我坚持自己先论明白,绝不信口开河。

诚实的态度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正误”即正其谬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谬误是屡见不鲜的,如不及时纠正,便会从先入为主到积重难返,谬种流传。

常见的谬误有读写错别字,误解和混淆概念等。

我重视“正误”,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曰未雨绸缪。

根据经验,有些错别字比较常见,这就要防范于未然。

如蓝田人的“蓝”,常写成“兰”或“篮”。

①我在黑板上写上“蓝田人”、“兰田人”、“篮田人”,让学生查字典或辞书。

学生只查到蓝田人,而查不到另两个。

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了猿人化石,定名为蓝田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