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基础与地下室

第六章 基础与地下室


(2)三合土基础 ) 三合土基础是用石灰、砂、碎石(或碎砖、矿渣等)三 种材料按1:2:4~1:3:6的体积比进行配合,在基槽内分层夯 实,每层夯实前虚铺220㎜,夯实后的厚度为150㎜。
(3)毛石基础 ) 毛石基础由未加工成形的毛 石和砂浆砌筑而成,其截面有台 阶形、锥形和矩形等。
(4)砖基础 ) 砖砌台阶形基础是广泛应用的一种刚性基础,称为大放脚。 砖砌台阶形基础是广泛应用的一种刚性基础,称为大放脚。 二皮一收式:每两皮砖的高度,收进1/4砖的宽度; 二皮一收式 二一间隔收式: 二一间隔收式:两皮砖的高度与一皮砖的高度相间隔,交替 收进,每次均收进1/4砖的宽度。
(二)地下室的组成 1.底板 2.顶板 3.墙体 4.采光井 5. 5.楼梯
二、地下室的防水与防潮构造 (一)地下室的防水构造 1.当地下室底板处于设计最高地下水位以上时,应采取防水 措施; 2.当建筑基地范围内的土壤透水性较差,回填土有形成上层 滞水的可能,并且没有采取一定的疏导或隔绝措施,无论地 下水位高低,均应按全防水处理。
5.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和若干纵横墙体组 成,是一个整体的空心箱体结构。 箱形基础整体空间刚度大,抗震性能好,其内部空间 可用作地下室。
6.桩基础 桩基础 (1)桩基础的分类 ) ①按桩基的受力特征:有端承桩和摩 擦桩。 ②按成桩所用材料:有钢筋混凝土桩、 钢桩、木桩及一些地方材料构成的桩 基础,如砂桩、土桩、灰土桩和砖桩 等。 ③按施工方法:有预制桩和灌注桩。 ④按桩身的断面形式:有圆形、方形、 环形、六角形等截面的桩基础。
FN A≥ f
式中: 式中:
f
FN A
-------地基承载力; -------建筑物的总荷载; ------基础底面积。
二、地基的分类 天然地基------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可 天然地基 直接布置建筑物基础的土层。常见的天然地基包括岩 石、碎石、砂土和粘性土等。 人工地基------由于天然土层的承载能力不足,不能直 人工地基 接布置建筑物的基础,而进行人工加固处理,提高承 载力的土层。工程中常用的方法有换土法、预压法、 强夯法、振动法和深层搅拌等。 三、地基与基础的设计要求 1.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2.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 3.具有较高的经济合理性
(2)桩基础的组成 ) 桩基础一般由桩身、承台组成。 桩基础一般由桩身、承台组成。 在寒冷地区,承台下应按需要采 取防冻措施,减小土壤冻胀的反 拱作用,常用的方法是在承台下 铺设粗砂或炉渣等材料。
(3)桩基础的组合 ) 桩基础可以由单根桩或多根桩组成的桩群承担上部荷载。
第三节 地下室构造
一、地下室的类型与组成 (一)地下室的类型 按使用功能:有普通地下室和防空地下室; 按承重结构材料:有砖混结构地下室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室; 按埋入深度:有半地下室和全地下室。 全地下室-------地下室地面与室外地面的高差超过该地下室净 高一半时的地下室; 半地下室--------地下室地面与室外地面的高差超过该地下室净 高三分之一但不超过二分之一的地下室。
5.相邻基础的影响 相邻基础的影响 如果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置 深度不大于原有建筑物基础的埋 深时,新建建筑物基础对原有建 筑物基础的影响不明显。 当新建建筑物基础的埋置深度 大于原有建筑物基础时,基础间 的净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性质等 确定,一般为相邻基础底面高差 的1~2倍。 6.其他影响 其他影响 应考虑新建建筑物是否有地下室、设备基础、地下管沟等影响。
3.井格基础 井格基础 当上部框架或部分框架结构对基底面积和整体性要求较高 时,可将柱子下面的单独基础沿纵横两个方向连接起来, 称为十字交叉的井格基础,也称为十字交叉带形基础。
4.筏片基础 筏片基础 建筑物基础由整片的钢筋混凝土板组成, 建筑物基础由整片的钢筋混凝土板组成,钢筋混凝土板 直接作用于地基上,这种基础称为筏片基础。 直接作用于地基上,这种基础称为筏片基础。 筏片基础的整体性好,可以直接跨越基础下的局部软弱 土层,调节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筏片基础可分为梁板式和无梁式两种类型。梁板式筏片 基础厚度小,但有双向交叉的梁;无梁式筏片基础厚度大, 构造简单。
第六章 基础与地下室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六章 基础与地下室 提要:本章介绍地基与基础的概念、 提要:本章介绍地基与基础的概念、地 基与基础的设计要求、 基与基础的设计要求、基础埋置深度的确 定以及常用基础的类型和构造方法,简述 定以及常用基础的类型和构造方法, 地下室的类型、 地下室的类型、组成和地下室的防水与防 潮构造。 潮构造。
3.地下水位的影响 地下水位的影响
4.土的冻结深度的影响 土的冻结深度的影响 冰冻线------地面以下冻结土与非冻结 冰冻线 土之间的分界线。 对冻胀现象明显的地基,应将基础底 面置于冰冻线以下200㎜处。 对碎石、卵石、粗砂、中砂等地基, 由于颗粒较粗,颗粒间孔隙大,毛细 现象不明显,土的冻胀现象轻微,基 础的埋置深度可不考虑土地冻结深度 影响。
第一节 地基与基础的概念
一、基础的设计原理 (一)地基与基础 基础-------建筑物的墙或柱埋入地下的扩大部分, 承担 基础 着建筑物上部自重荷载、使用荷载、风荷载和地震力 等作用,并将其传至的地基。 地基-------基础底面以下,受到荷载作用影响范围内 地基 的部分岩、土体。 持力层-------与基础直接接触且需进行受力计算的土 持力层 层。下下卧层-------持力层以下的的土层。
1.结构自防水 结构自防水 用防水混凝土作地下室外墙和底板,使承重、围护、防水 功能三合一。 防水混凝土有普通防水混凝土和掺外加剂防水混凝土两类, 属刚性防水。
2.附加防水层 附加防水层 (1)卷材防水 卷材有沥青卷材、改性沥青卷材和高分子卷材等。 卷材外防水------卷材防水层设在地下工程围护结构外侧 (迎水面)。
(5)混凝土基础 ) 混凝土基础一般有矩形、台阶形和锥形的截面形式。 混凝土基础一般有矩形、台阶形和锥形的截面形式。 当基础高度小于350㎜时,多做成矩形;若基础高度大于 350㎜,可做成台阶形,每个台阶高度为350~400㎜;如 果台阶多于三级,可做成锥形基础。
2.柔性基础 柔性基础 钢筋混凝土基础一般称为柔性基础。 钢筋混凝土基础一般称为柔性基础。
第二节 基础的类型与构造
一、基础的埋置深度 (一)概念 1.自然地面 自然地面:是施工地段的现有地面 自然地面 2.室外设计地面:是指按工程设计要求竣工 室外设计地面: 室外设计地面 后,室外场地经干挖或起垫后的地面。 3.基础的埋置深度:是指由室外设计地面到 基础的埋置深度: 基础的埋置深度 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 4.浅基础:基础埋置深度不超过5m。 浅基础: 浅基础 5.深基础:基础埋置身度超过5m。 深基础: 深基础 基础埋置深度一般不宜小于0.5m,对岩石地 基,则可不受此限。
(二)按构造形式分类的基础构造 1.单独基础 单独基础
单独基础也可用于墙下,一般每隔 ~ 设一柱墩 设一柱墩, 单独基础也可用于墙下,一般每隔3~4m设一柱墩,柱墩上 设承台梁并砌墙。 设承台梁并砌墙。
2.条形基础 条形基础 条形基础呈连续的带形,也称为带形基础,有墙下条形 基础和柱下条形基础两类。 墙下条形基础一般为粘土砖、灰土、三合土等材料的刚性 条形基础,当建筑物荷载大、地基承载力较小或上部结构有需 要时,可)地下室管道穿墙的防水处理
小 结
1.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基与基础应具有足够的 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还要有良好的耐久性能并考虑经济合 理性。 理性。 2.基础的埋置深度受使用要求、地质水文构造、 2.基础的埋置深度受使用要求、地质水文构造、地基土冻结 基础的埋置深度受使用要求 深度和相邻基础等因素影响。按材料和受力特点, 深度和相邻基础等因素影响。按材料和受力特点,有刚性基 础和柔性基础;按构造形式,又可分为多种类型。 础和柔性基础;按构造形式,又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的基 础形式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 础形式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适用于多种上部结构和不同的 地质。 地质。 3.地下室是建筑物的地下空间,应结合使用功能、 3.地下室是建筑物的地下空间,应结合使用功能、地质水文 地下室是建筑物的地下空间 等情况,做好地下室的防水与防潮。 等情况,做好地下室的防水与防潮。
基础是建筑物的 基础 重要组成部分。 地基是承受建筑 地基 物的土壤层。
基础 地基
(二)基础的设计原理 基础的设计是指基础底面积计算、基础结构选 基础的设计 型以及材料、构造措施的确定等一系列工作。 地基承载力--------在地基稳定的条件下,地基每平方 在地基稳定的条件下, 地基承载力 在地基稳定的条件下 米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米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二)确定基础埋置深度的因素 1.建筑物的使用要求 建筑物的使用要求 2.地质构造情况 地质构造情况 地基土的地质构造一般是复杂的,是影响基础埋置 深度的重要因素。常见地质构造对基础埋置深度的 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地基由承载力高、均匀良好的土层构成 )地基由承载力高、 (2)地基土层的上层为软弱土,下层为好土 )地基土层的上层为软弱土, (3)地基的上层为好土,下层为软弱土 )地基的上层为好土, (4)地基由好土层和软弱土层交替组成 )
卷材内防水-------将卷材粘贴于结构内表面,这种方法的防水效 果较差,但施工简单,便于修补,多用于修缮工程。 (2)水泥砂浆防水 (3)涂料防水 3.复合防水 对防水要求很高,或受剧烈震动和侵蚀性环境等情况下的工程, 可考虑采用以结构自防水做法为主,再附加防水层为辅的符合 防水。
(二)地下室的防潮构造 1.当设计地下水位低于地下室底板 0.3m,且基地内土壤的渗透性较强, 如中粗砂、砂砾石或砾石层等,无 上层滞水的可能时,可采用防潮措 施。 2.若地下室外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可利用混凝土结构的自防潮作用, 不必再做防潮处理。 3.对砖砌体结构,要求砌体必须用 水泥砂浆砌筑,灰缝要饱满,并做 防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