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

[摘要]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专业实习的开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但是,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却面临着重重障碍,主要体现为“实习资源不足”,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缺乏。

为了应对这一现实约束,构建本土化专业实习模式的途径包括:加强机构的专业性发掘、义工性介入和实习指导老师的角色定位等。

[关键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作者简介]张荣(1979—),女,河北石家庄人,济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方法、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09)12-0078-02社会工作是一门在利他主义理念指引下的以助人为最终目标的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有效的专业实习是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但当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专业实习的应有功能却没有得到发挥。

面对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实习的主要障碍,结合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背景,本文试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的构建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主要障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课堂教学和专业实习。

这两方面内容彼此影响,课堂理论知识及实务知识的讲授是学生开展专业实习的前提条件,专业实习则是对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巩固。

综合来看,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成熟的西方国家里,其专业实习教育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实习时间的明确要求。

在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对不同层次学生在专业服务机构中开展社会工作实习的时间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如,本科生不少于400小时,硕士生不少于900小时。

而根据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的规定,所有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800小时的校外实习[1]。

二是实习机构的专业性。

在西方,随着社会工作的长久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实习机构,这便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提供了足够多的实习场所。

三是实习督导的专业性。

在西方,实习督导一般由机构中的资深社工担任,不仅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背景,而且具备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专业的训练和督导。

与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发展相比,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则面临着实习资源的不足。

1.从学校内在资源来看,主要集中于指导教师实务技能的缺乏。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时间不长,在目前的国内高校中,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低。

2003年12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曾对全国569位社会工作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师研究专长的统计中,有“专业社会工作”背景的教师为19.16%,有“社会学”背景的教师为18.98%,而研究专长为“其他”的教师占21.09%[2]。

而且,国内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还普遍处于实务经验缺乏的状况,只有极少数的教师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实务技能培训。

另外,由于部分高校没有专职的实习教师,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往往既上课又带实习,再加上学生人数过多,教师的时间又十分有限,指导作用也就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2.从学校外部资源的缺乏来看,主要集中于实习基地的缺乏、机构督导的非专业性及实习机构的行政化。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专业机构非常缺乏,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时的选择余地很小,可供选择的有街道、社区居委会、福利院、民政机构等,这些机构都属于王思斌所指出的实际社会工作的机构[3],这些机构的特点是拥有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具备一些本土的工作方法,但专业化水平不高。

同时由于这些机构的行政特征,使学生实习的专业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实习内容行政化,只是做一些打字、整理材料等打杂工作,达不到实习目的。

由于上述实习资源的不足,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虽然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到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开展实习,并得到了相应的专业训练,但从专业的角度而言,还远远不能达到专业实习的目的。

此种情境下,探索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本土化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二、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的构建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土化实习模式是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衍生而来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最早是在1971年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时提出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被定义为“将社会工作功能和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4]。

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由于社会工作是一个发端于西方国家的专业性社会服务,所以当其进入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年第12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张荣,龚晓洁(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22)78中国这样一个非原生社会时必须完成某些改变,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以及禁忌。

其中,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则构成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一个层面。

因为专业实习是一个直接面对目标人群的实践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更直接、更真实地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质并提出相应的反思,从而更好地完成社会工作本土化所需的种种调适和改变。

基于上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任务,结合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社会工作本土化实习模式的构建途径主要集中于实习机构的专业性发掘、实习的义工性介入及指导教师的学习性角色定位。

(一)机构的专业性发掘机构的专业性发掘是专业实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指从当前现有的实习机构中发掘出专业的发挥空间,并立基于机构的点滴专业性遵循专业程序来开展社会工作实务。

具体而言,这一发掘过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现有的实习机构中按照专业要求寻找出专业实习的领域,二是努力扩充现有的实习领域,发掘更多的实习机构。

1.就第一个层面而言,虽然现有的实习机构专业性不强,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现有的实习机构条件下,发掘出可以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空间,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现有机构工作程序的同化。

在社区居委会实习时,可以按照社区工作的要求,了解社区现有的资源及居民的需求等;在社会福利院实习时,可以针对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尝试进行社会工作的介入;在民政部门实习时,可以结合社会行政的理论知识,学会观察现有的机构工作程序与理想的社会行政的距离等。

2.就第二个层面而言,现有环境下还有许多实习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

(1)学校社会工作的发掘。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实习时普遍向外寻求实习机构,而忽视学校本身的专业性发掘。

当前,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滞后,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如果在安排学生实习之前能够发掘学校社会工作的实习领域,无论是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还是对学生管理工作都是一个很有力的促进。

(2)农村社会工作的发掘。

当前的专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实习机构的选择普遍局限于城市,忽视了农村社会工作的发掘。

其实与城市实习机构的行政化相比,在农村更容易开展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实践。

在这方面已有了一些实际例子,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就曾在2003年2月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他们分别在湘西凤凰县、古丈县设立了三个农村实习点,其学生在三个月的实习时间内,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实地感受当地农村的生活,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手法,在实践过程中把社会工作理念融会贯通,同时不断地挖掘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之源,积累与总结经验[5]。

(二)义工性介入义工性介入包括教师的义工性介入和学生的义工性介入,教师的义工性介入可在实习开始之前进行,主要目的在于深入到学生的实习机构,寻找专业实习的开展领域,以便于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

教师的义工性介入为加强学校和机构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并且,教师的义工性介入也会使当前存在的机构督导缺乏问题得到缓解,即教师也发挥一半机构督导的作用,以弥补由于机构督导缺乏而形成的学生实习指导的空缺。

学生的义工性介入,即针对当前社区及其他相关机构对义工、志愿者的需求,以义工的身份而非实习学生的身份介入社区,在社区或机构内进行一系列的志愿服务,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介入比较容易,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时也可遵循专业程序进行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如开展个案服务、小组服务等。

(三)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首先,实习过程中教师也要成为实习者。

当前的专业实习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有些是教师能解决的,但有些可能是教师也感到困难的问题。

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这就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实习者的角色定位,在学生实习之前或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作为实习者进行实习,从而增加自己的实务经验。

这种实习者的角色定位,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在指导学生时能有的放矢,同时也对教师自己的科研工作具有推进作用。

其次,实习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形成共同促进的关系。

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不仅每个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同时,教师之间也要经常举行小组交流,对于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磋商,这种关系的形成使具有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能够相互交流,从而有利于指导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个别疑难问题,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综合上述,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要想发挥其功能,可首先进行实习机构的专业性发掘,然后立基于志愿者或义工的切入点进行实习介入,最后教师在发挥对实习学生的指导作用时进行学习性的角色定位。

同时,这三者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实习机构的专业性发掘可借助义工性介入的机会对机构的专业性进行探究,教师的学习性角色又成为教师义工性介入机构及对实习机构进行专业性发掘的认识基础。

[参考文献][1]吕青.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意义、困境与出路[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2).[2]周丹红.关于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途径的探索[J].经纪人学报,2005,(3).[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2.[5]朱浩.农村社会工作实习札记[J].社会工作,2004,(6).[责任编辑宋一兵]张荣,龚晓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实习模式初探7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