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物流发展现状分析报告一、福州物流发展的状况福建省已明确把流通产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确立加快福建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其中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已被定位为福建省三大物流中心之一。
“十一五”期间福州将建成沟通两岸,辐射东南沿海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届时福州将成为海峡西岸北端重要的物流枢纽。
2005年海交会期间,国际物流业巨头、美国财富杂志500强企业之一的伯灵顿全球有限公司正式签约落户福州保税区。
这是福州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物流业发展不断加速的一个生动体现。
福州的物流企业已发展到近千家,已建成一定规模的物流配送中心、物流联盟。
如盛丰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以建设富有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为企业战略,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经营理念,奉行珍惜所托,一如亲送的服务承诺,始终把满足客户需要作为企业生存的根本源泉,把提升客户价值作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以一站式的全程物流服务和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解决方案,竭诚为客户提供安全、快捷、准确、周到的物流配送服务,是日立数字映像(中国)有限公司唯一的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也是爱普生、冠捷电子、华映光电、实达电子、NEG玻璃等国内外大型IT企业长期的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成为福建物流行业中以诚信服务而着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除了从传统的运输公司发展起来的物流公司,也有不少商业企业介入物流业,如惠好医药,超大现代农业,福州国美等。
其中,惠好医药物流是省内单位面积最大的药品物流中心,下属的零售门店已遍布全省,达到150家,拥有上游合作伙伴3000多家,下游客户1 万家,经营品种超过10000 种。
二、福州物流发展的优势1.台湾优势1997年起厦门港、福州港开展对台试点直航,2001年起福建沿海与金、马、澎地区开展人员与货物的直接往来。
目前,福州有1800多家台资企业入驻,台湾百大企业有30多家在福州投资办厂。
其中不少企业是“两头在外”。
福州物流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台湾”,这不仅是因为两岸经济差异化带来的趋势,还因为福州具有和台湾协同发展物流的“硬”条件。
中国物流协会副会长王之泰说,国家已经提出规划,中国大陆的高速公路要与台湾高速公路对接,如果将来有一天对接成功后,福州将是这条线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流结点。
因此,福州包括福建省目前进行“预”考虑,为加快构建两岸物流平台打下基础。
2.港口的优势福州保税区位于福州港青洲港区旁边。
自2001年以来,福州保税区立足保税区独有的“境内关外”的政策功能优势,吸引了伯灵顿物流、马士基物流、胜狮货柜、万全物流等一大批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业务进区运作,为福州市及周边地区的进出口企业提供近48亿美元的物流配送服务。
目前福州港正大力开发深水港区,将发展为以干散货运输为主的国家主要港口,在2010年前建成吞吐量逾亿吨大港,从而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福州保税区也定位为衔接长三角、珠三角和对接海峡西岸的物流枢纽中心,特别是由于福州保税区与台湾地区地理相近、血缘相亲、习俗相同,所处的青洲港区为对台试点直航口岸之一,同时也是大陆所有港口中离台湾基隆港最近的港口,具有开展对台经贸的优势,这为发展两岸物流业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3.交通网络的优势目前我市已建成了3条高速公路,实际总里程250多公里,占全省总里程长度超过四分之一。
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二期工程将于明年竣工,届时将打通福州连接内陆的东西向大动脉。
温福铁路(福建段)也已正式开工。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设计年吞吐量650万人次,客货吞吐量温居全国前20名。
三、福州物流发展的瓶颈虽然福州的物流业已渐成“燎原之势”,但物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统一,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其缺陷主要表现在:1、物流企业水平偏低,规模不大整个福建省的物流业起步比较晚,福州物流的发展速度也较慢,无论从基础设施到企业规模还是信息化程度与发达地区都有较大差距。
一些由传统的运输公司改头换面发展起来的物流公司,严格地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难以为工商企业提供包括原材料到产成品的采购、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以及相关信息咨询、进出口货代等一体化、多功能物流服务。
许多工业企业虽然建立了为本企业服务的生产资料与产品仓库, 建立了独立的销售网络和独立的运输车队。
一批大型连锁企业,如永辉超市等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
但是由于各自经营, 不成规模, 造成库房利用率低,车辆空载率高,使经营成本大大增加。
多数企业由于资金不足,无力配置先进的物流设施,自动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无法发挥物流配送中心的应有功能。
此外,较大型的物流中心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左右,面积不及先进地区物流企业的四分之一。
2、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物流网络系统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网络、企业服务网络、信息网络等相对落后.缺少在区域内与区域之间开展物流网络服务的条件,信息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对称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对接,妨碍了福州沿海优势向相临内陆省份江西和安徽的梯度推进。
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应用范围有限。
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不多,特别是GPS,它能准确知道每辆车的位置,可以跟踪货物的行踪,是商务活动中的一个致胜法宝,而我市物流企业给车辆配置GPS的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生产环节的渗入层次较低,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物流管理系统,主要还是靠业务员出去拉订单跑市场。
其企业网站的功能仍然以企业形象宣传等基础应用为主,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少。
3、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许多物流企业是民营企业,而且不少企业正酝酿着从传统的运输仓储到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应该说,这个过程是有压力有阻力的,需要政府的各方面政策支持。
可目前福州市政府对这些企业不是特别重视,缺乏相应的资助与减免及特殊照顾。
再有,物流企业的车辆进城也是个问题,城市规定在特定的时间禁止货车通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业务也有影响。
4、物流研究相对落后和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与巨大的人才需求不协调的是高校培养的极度匮乏。
在福州,目前只有福建农林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一年的毕业生大约只有200多名。
福州大学今年才开设物流专科,但按照业界惯例,生手要熟,至少还需要3年的时间。
此外,2003年我国开始试点物流职业资格认证,我省去年底才开始进行这项工作,每年两次,今年5月份全省只有724名物流人才通过了各级认证。
即使是如此紧缺的物流人才,还受到周边城市,特别是厦门市的争抢。
作为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形成了对物流人才较强的吸引力。
5.由于缺乏整合,资源浪费造成物流投入成本高福州市的物流成本太高.限额以上的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的年周转次数不到两次,商业流动资金的周转次数不到3次.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0次以上、所有这些与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信息化、一体化和全球化相比较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地方。
成本若能降下来.物流运作效率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企业竞争力会上升。
四、福州物流发展的相应对策1.政府应大力扶持物流业首先应当通过制定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给予物流产业以规范和支持。
其次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的监督和协调能力。
政府应当明确地树立为企业服务的观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物流耗资巨大,回收期长,政府应考率相应优惠措施,在物流用地和车辆进城问题上给予充分重视。
第三,要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物流产业应全面向其开放。
通过法律和政府的调整,给予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明确保护产权,促使民营资本大量地参与到物流产业的发展中来。
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打破条块分割,加强资源整合。
要建立一个在政策引导下的规范化的市场新秩序,现代物流必须纳入政府经济发展规划中去,需要权威的政策作为健康的保证,必须用科学的手段来整合市场。
2.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所提供的是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
据统计,福州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下百家,但真正有一定实力与规模的寥寥无几。
福州多数物流企业本身存在的弊端非常明显,它仅靠自己的资产为生产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的业务,自身并没有现代物流企业的管理体系,人员素质低下。
而物流企业作为专门从事物流工作的行家里手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有利于提高货主企业的物流水平。
同时,物流企业是面向社会众多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可以站在比企业更高的角度,在更广的范围内考虑物流合理化的问题,有利于物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
发展第三方物流事业,是实现物流社会化和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因此政府必须积极引导本土企业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和便利条件,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3.加快物流技术与标准的引进与应用,形成福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建设全市公共物流信息网, 加强引进和应用以下四大类技术: 一是物流信息化技术, 包括网络、EDI (电子数据交换) 、GPS (卫星定位) 、GIS (地理信息) 、条码、智能卡等; 二是管理软件, 包括POS 技术、NIS (商品销售管理系统) 、TMS (运输管理系统) 、WMS (仓库管理系统) 、SCN(供应链管理系统) 、标准化技术等;三是运输、装卸、搬运技术; 四是仓储技术, 包括自动化立体库、货架、托盘、分拣、条形码、识别系统等。
同时, 加快物流产业的标准化进程, 做好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基础工作, 加快铁路和海运集装箱的运输标准化的衔接问题的解决,逐步形成现代物流标准化体系。
此外, 要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提高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 提高统一配送的比例。
组织批发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发展生产原辅材料及零部件配送业务, 建立钢材剪切加工、混凝土、玻璃加工、石化产品、食品等专业化加工配送中心。
4.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形成福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人才支撑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缺口达40万,现代物流人才已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
实行多途径培养和吸纳人才的政策,加快物流人才队伍的建设。
后一段时期, 要坚持引进、培养、培训三条途径, 形成本市物流专业人才队伍。
要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有关高等学校应设置与物流业相关的专业;建立物流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上岗培训机制;在政策上鼓励有关部门和企业积极从国外引进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工程技术人员,建立物流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储存、输、货运代理、系统化管理、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等人才。
使人才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以“知识物流”、“智能物流” 推进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5.充分发挥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对台物流现代物流业将成为新世纪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海峡两岸物流业整合的大潮, 将牵动两岸不同产业的供应链与投资布局结构, 并加速台湾业持续全球的运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