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高中初中)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一、鸦片战争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①背景原因②鸦片对中国的巨大危害2.中国政府的禁烟①林则徐的禁烟措施②虎门销烟3.英国为维护鸦片走私发动侵华战争①简单经过:1840年6月:广东→福建→浙江→天津1841年:香港岛→广州虎门(关天培)→厦门→定海(三总兵)→吴淞(陈化成)→南京三元里②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a.内容条约--五项附件--三项b.危害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开始进去半殖半封社会①社会性质的变化:独立主权国家→半独立,主权受侵害--半殖封建经济结构→资本主义、封建经济并存--半封②社会矛盾的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主要农民与地主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③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封建→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背景原因①外国商品销路不畅②三国提出"修约"要求被拒2.借口与有关国家3.战争的简单经过1856~1858 广州→天津《天津条约》1859~1860 天津→北京《北京条约》(大沽口)(火烧圆明园)4.条约内容及其危害5.沙俄乘机攫取中国大片领土6.中国政局的变动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①那拉氏发动"辛酉政变"1861年11月②那拉氏控制下中国政局的特点③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放弃中立(英、法)愿协助剿(法、俄)三、太平天国运动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核心:反清、反传统2.洪、冯二人赴广西传教--紫荆山--思想、组织的准备3.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4.永安建制:天王--洪秀全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西王--肖朝贵东王--杨秀清冀王--石达开5.太平天国的顺利进军,与定都天京(1853年3月)6.《天朝田亩制度》7.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8.太平天国后期的战争①政治上--洪仁玕《资政新篇》李秀成--江、浙、上海:天京保卫战②军事上陈玉成--安徽:安庆保卫战9.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10.历史评价①失败原因农民的局限中外反动势力强大②历史作用③性质四、洋务运动1.洋务派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①二个过程②群体③认识④主张与目的⑤代表性人物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经营方式(官办)与特点(三性),口号(自强),作用〕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③创办近代教育,引进西方科技④创办近代海军〔北洋海军(1884年)→北洋舰队(1888年)〕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阶级力量的成长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与特点①处境:受压迫、受束缚②政治特点:a.革命性b.少、小、弱妥协性不彻底软弱性3.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①早于资产阶级(三个来源)②政治特点:集中→团结苦→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③早期斗争→自发性经济斗争六、中法战争1.法国挑起战争的背景原因2.战争的主要经过(二线三个战役)3.结果--中国不败而败--《中法新约》4.台湾省的设立(1885年)七、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的背景状况:中日出兵朝鲜,就撤军问题产生分歧2.日本突袭清军,挑起战争3.战争的主要经过:国外--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国内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4.结果:《马关条约》①时间、地点、人物②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③危害5.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1.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其危害①开设银行②政治贷款③修筑铁路④投资设厂⑤开采矿山2.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特点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①强占租界地②划分势力范围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九、戊戌变法1.维新派的形成及其政治特点①维新派产生的历史条件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②维新派的政治主张③维新派的政治特点根由--接受双重教育(传统+西学)表现--政治上进步,但比较软弱,反对根本革命2.维新派的活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代表)①办学与讲学(万木草堂)②多次上书(公车上书)③创办刊物(《中外纪闻》)④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保国会3.戊戌变法的实行及落实状况①光绪帝下诏变法(1898.6.11)②变法的主要内容③变法法令受到严重的干扰与阻碍a.各省(除湖南省外)拒不执行b.那拉氏打击维新力量,组织发扑准备4.戊戌变法的失败①维新派挽救危机的措施--向袁世凯求助②袁世凯向荣禄告密--那拉氏发动政变囚光绪帝,宣布"亲政"废除变法法令,迫害维新人士③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其历史评价a.性质b.历史作用c.失败原因d.历史教训十、义和团运动1.义和团的由来及其政治主张的变化①原名、产生地区、原来的宗旨②1898年→"扶清灭洋"(地点、人物)→序幕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与清政府态度的变化①义和团向京津发展②清政府转变态度及其内在目的3.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①天津②北京5.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北京与清政府转变态度6.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评价)"借师助剿"7.《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完全陷入半殖半封社会深渊十一、辛亥革命和清朝的灭亡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①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②孙中山组织兴中会(1894年)--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时、地、成员、组织的发展宗旨--推翻清政府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①章炳麟②邹容③陈天华3.革命形势的发展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①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地、机构、刊物、领袖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4.同盟会成立后的努力奋斗①通过论战宣传革命思想②积极组织武装起义萍浏醴(刘道一、会党)黄花岗(黄兴、革命党人)5.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与辛亥革命的爆发①全国性的收回利权运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②高潮--四川保路运动(立宪派、口号、组织)革命党人清镇压起义③武昌起义起义的周密准备(机构、领袖、成立)起义计划泄密而仓促发动--占领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旧官僚掌权6.全国的响应与清政府统治的崩溃7.中华民国的成立①南京的集会②中华民国的成立③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政策标志《临时约法》8.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①袁世凯出任清总理内阁大臣,施展反革命两手军事威胁拥护共和②清帝被迫退位(1912年3月)③孙中山辞职④袁世凯玩弄伎俩,在北京就职⑤袁世凯下令临时政府北迁,组建北洋军阀政权(1912年4月)9.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①性质②历史作用③教训十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辛亥革命果实而进行的斗争1.宋教仁的"政党内阁"及其失败(1912年8月)--"宋案"2.袁世凯的善后借款与孙中山号召反袁3.李烈钧、黄兴等人发动"二次革命"及其失败4.反对袁世凯卖国与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①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②袁世凯一步步加大独裁权力③袁世凯悍然复辟帝制④孙中山在日本开展反袁斗争⑤蔡锷、李烈钧发动护国战争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5.北洋军阀的派系斗争及张勋复辟的被粉碎①北洋军阀的派系②地方军阀③院、府之争与张勋复辟④孙中山领导讨逆斗争6.护法运动①段祺瑞政府的坚持反动独裁②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开展护法运动③冯国璋的南北议和导致护法运动分裂④护法运动失败十三、新文化运动1.背景:北洋政府掀起复古尊孔逆流2.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与之展开斗争(宣传资产阶级文化)3.主要人物及其运动的概况a.创办《青年杂志》,"敬告青年"一文,提"科学"与"民主"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序幕①首倡:陈独秀b.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文学革命论》--掀起文学革命c.刊登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的文章--使新文化运动向纵深有了基础②李大钊参与并推动新文化运动--《青春》热情介绍与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③蔡元培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聘任才学之士,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根据地④胡适:提倡新文学内容:言之有物形式:白话文,新式标点符号⑤鲁迅:把进步的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典范结合优秀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思想上:三提倡、三反对文学上: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⑥新文化运动的概况主要阵地:《新青年》、北大历史作用:性质→作用发展状况:四提倡、四反对→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1.五四运动北洋政府反动卖国①社会背景新文化运动唤起民众的觉醒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队伍(200万)俄国十月革命启示新的道路与方向②导火线: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③主要经过:5.4~6.3北京,学生为主力6.5~ 上海,无产阶级为主力④结果:直接目标取得胜利性质⑤历史意义二大力量的不同作用在国际、国内历史上的地位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①历史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刊物、文章、团体)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并已登历史舞台组织与干部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②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史意义)3.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4.中共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①起点:香港海员罢工--胜利(经济斗争)②发展:安源路矿大罢工--局部胜利(政治、经济斗争)③顶点: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政治斗争)5.国共合作与第一次大革命①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a.中共"三大"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方针宗旨方式:个人身份目的原则:独立性b.国民党"一大"--标志形成同意合作确立三大政策确立新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②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a.革命军队的创建--黄埔军校的创办b.北方冯玉祥的响应革命--北京政变与孙中山北上c.由上海而全国的"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时间最长)d.农民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广东--彭湃、湖南--毛泽东广州、武汉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毛)e.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广东军阀陈炯明二次进攻第一次黄埔学生军广东革命政府通过二次东征巩固根据地第二次国民革命军f.北伐战争及其胜利的进展革命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西--湖南、湖北主战场北伐主要路线与战场中--蒋--江西东--何立钦--上海工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西路军沿线工人罢工中共领导工农群众支援北伐农民--湖南最为迅速市民--汉口、九江收回英租界g.国民党右派的崛起及破坏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的逝世与国民政府的成立与迁移武汉(汪精卫掌政)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增强其政治、军事地位(蒋介石掌军)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北洋军阀乘机反扑--杀害李大钊汪精卫指使"马日事变"进而发动"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6.中共应吸取的经验教训①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及其危害放弃革命领导权放弃革命武装的领导权②中外反动力量过于强大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年内战,1927~1937年)①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统一的完成a.南京政府的建立(1927.4.20)性质b.三个政权的并立与"宁汉合流"济南c.第二次北伐--推翻北洋政府皇姑屯事件d.张学良进行的"东北易帜"--全国统一②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a.蒋、桂--两湖地盘--桂败b.蒋、冯--山东出海口--冯败c.中原大战--张学良助战拥蒋--蒋胜③中共为探索革命胜利道路而进行的努力a.南昌起义--创建军队--标志b.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的总方针c.秋收起义文家市会议--转向农村革命根据地三湾改编--确立党对革命军队的绝对领导d.广州起义--开展武装斗争,推翻国民党统治,成立苏维埃政府④探索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发展(1927.10)b.各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中央根据地)c.革命道路的理论初步总结--"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土地革命的开展1930年路线作用e.军事上的反围剿胜利--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技术探索f.创建革命政权的尝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11瑞金)⑤中国政局因中日矛盾上升而变动a."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亡b."一?二吧"事变→《淞沪停战协定》→日军驻留上海(十九路军抗战未获政府支助)c.中共号召抗日→东北人民义勇军抗日联军⑥王明"左"倾路线占据党的领导层带来的影响a.王明"左"倾路线的表现及其危害政治--城市中心论--革命力量遭严重困难白区100%组织--打击排挤持不同意见者根据地90%进攻中冒险主义军事防御中保守主义退却中逃跑主义b.红军的长征1934.10八万人乌江突破四道封锁线→毛泽东的英明建议→贵州遵义→历史转折点→四渡赤水→金沙江→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雪山草地→吴起镇(与刘志丹会师)1935.10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大会师,会宁1936.10c.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争(三年,陈毅,项英)⑦中共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a.中日矛盾的继续上升--华北事变《何梅协定》--河北中央领导"一二?九"运动--北京→全面"华北五省自治"b.中共的抗日主张"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c.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与西安事变"七君子事件"大规模进攻红军--东北军、西北军(17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共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6.12.1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8.抗日战争(1937~1945)①抗日战争的爆发a."七七"事变--中国守军奋起抗战b.南京政府的表态--蒋介石庐山谈话--准备抗战c."八?一三"事变--国民党政府被迫实行抗战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七?七事变后发表通电a.共产党的努力递交国共合作宣言派出代表团赴庐山谈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八路军的改编(1937.8)国共合作宣言发表(9月)标志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9月)新四军的改编(10月)③抗日战争防御阶段的概况(1937.7~1938.10)a.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七?七事变→平津保卫战(佟)→平津失陷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太原失陷淞沪会战宝山县四行仓库(谢)→上海沦陷南京保卫战迁都重庆大屠杀→南京沦陷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徐州失陷武汉会战--武汉失陷广州战役--广州失陷b.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八路军--华北洛川会议--全面抗战路线新四军--华中配合正面战场--平型关大捷游击队--华南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东北抗日联军--东北④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概况(1938.10~1944)a.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近卫三原则"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对共产党--以主要兵力进攻政治--殖民统治(法西斯)对占据区思想文化--奴化教育(欺骗)经济--掠夺b.国民党态度的变化亲日派公开投敌--汪伪政权建立1940.3消极抗日,调整军事布局英美五届五中全会--反动方针→由抗日转向反共枣宜会战失利(张)掀起第一、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c.共产党克服困难,坚持抗战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38.5--持久抗战方针,三阶段在抗日战场上成为打击日寇的主力--百团大战坚决反击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军事上--反扫荡(左权)政治上--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克服严重困难经济上--军民"大生产运动"--经济上自给(1941~1942)土地政策变化,减租减息思想上--整风运动d.国民党政府日趋反动腐败政治--坚持独裁,实行法西斯统治经济--四大家族垄断控制国家命脉军事--豫湘桂战役大溃败⑤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及其最终取得胜利a.局部反攻的开始(1944上半年)努力方向b.中共"七大"--迎接抗战胜利(三个报告)政治路线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c.美、苏参与对日作战d.中共号召大反攻宣布e.日本无条件投降签订仪式9.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①美蒋勾结阴谋发动内战a.目的美蒋b.措施美蒋②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作的努力a.参加重庆谈判--核心抗日政权《双十协定》八路军、新四军b.领导全国性的反内战运动--"一二?一"血案(昆明)c.击退国民党的局部内战挑衅→《停战协定》d.促成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平建国纲领③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6 20万→中原④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概况(1946.6~1947.6)运动战--撤地a.国民党前八个月全面进攻-中共消灭有生力量后四个月重点进攻-中共陕甘宁--四战山东--孟良崮b.国民党全面转向反动对外全面出卖主权--中美系列卖国条约对内坚持独裁--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宣传⑤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概况a.敌我力量显著变化→进入全面反攻阶段b.三支大军挺进中原c.其他地区解放军转入反攻全面土地会议d.中央及时开展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路线成果及意义⑥解放战争第三年概况a.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b.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c.为迎接全国解放而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农村→城市党的总任务→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内容胜利后的国内矛盾经济政策外--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强调党的优良传统重要历史意义: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做了准备,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