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3 个阶段:16世纪至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初,共经历了300多年。
3个阶段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无产阶级的发展水平也不同。
16世纪至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对社会主义的设想还仅仅只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而已。
18世纪,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对社会主义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批判,认为私有制引起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当具备初步的阶级观点后,主张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为原型,主张在封建制度崩溃后,在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赞同君主制、终身制、家长制等。
19世纪30和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
由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这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理论上,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经济状况,指出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设计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
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马布利为代表。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克劳德·昂利·圣西门,法国伯爵,是19世纪初叶杰出的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把他同傅立叶、欧文并列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是著名百科全书派学者让·勒朗·达朗贝尔的学生。
他爱好研究唯物主义哲学,向往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对神学和封建制度采取批判态度。
13岁时,他曾拒绝参加宗教仪式。
圣西门一生写了许多著作,1802年,写了《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主张应由科学家代替牧师的社会地位。
1808年发表的《19世纪科学著作导论》,比较详尽地发挥了处女作中的基本思想。
1813年写的《人类科学概论》和《万有引力》表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历史规律性的见解。
1817年以后的著作《论财产和法制》中,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19世纪20年代,圣西门又出版了一系列社会主义著作,如《论实业制度》、《实业家问答》、《论文学、哲学和实业》和《新基督教》,从哲学、历史、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思想,形成了系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但直到1825年4月发表《新基督教》这部圣西门最后的著作,才标志着他创建的空想社会主义大厦的完成。
马克思说:圣西门只是在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新基督教》中,才直接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言人出现,才宣告他的努力的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的解放。
圣西门设想,在未来的新社会中,人人都要劳动,没有游手好闲、不劳而获的人。
他相信,只要大家都接受这个理想,新的社会就一定会实现。
圣西门的设想是美好的,包含着社会主义的成份,也有许多不切实际之处,因此他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他的思想反映了早期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的抗议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人类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主要思想:阶级斗争圣西门十分关注法国无产阶级的贫困状况。
圣西门指出,造成法国危机和贫困的另一个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他说:“无政府状态,是一切灾难中最沉重的灾难。
”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他必然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资本主义理论家把资本主义社会美化成自然的永恒的社会,圣西门批判了这种观点。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是冷酷的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导致整个社会分裂和瓦解,给人类社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圣西门认为实业制度是使人们享有最大程度自由,保证社会得到最大安宁的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
实业制度实业制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最高行政委员会和最高科学委员会。
由于学者有预见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圣西门主张由最有才能的学者组成最高科学委员会,主管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
根据圣西门的设想,实业制度的领导者与人民群众是平等的关系。
人人都要劳动是实业制度中一项重要的社会主义原则。
圣西门认为,未来社会有最大限度的平等,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实行普遍劳动的原则。
分配方面圣西门提出未来社会中每个人的收入应当同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
同时,他把工厂主、商人、银行家和农场主都看成是劳动者。
另外,他还认为,有计划地组织整个社会生产,是实业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育方面圣西门谴责旧的教育制度是努力培养自私自利的人,旧的教育内容崇尚古代,严重脱离实际。
未来社会的教育,不仅重视完善的知识教育,同时必须十分重视道德品质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关于实现实业制度的道路,圣西门坚信通过和平的手段建立。
在《日内瓦书信》中,圣西门已经提出这样一个论点:“人人应当劳动”。
圣西门认识到法国革命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这在1802年是极为天才的发现。
在1816年,圣西门宣布政治是关于生产的科学,并且预言政治将完全溶化在经济中。
虽然,对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这样的认识在这里仅仅以萌芽状态表现出来,但已经明白地表达出,对人的政治统治应当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的思想,即废除国家的思想。
同样比他的同时代人高明的是:在1814年联军刚刚开进巴黎以后,接着又在1815年百日战争期间,他声明,法国和英国的同盟,其次这两个国家和德国的同盟,是欧洲的繁荣和和平的唯一保障。
圣西门具有天才的远大眼光,后来的社会主义者的几乎所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思想都受到了圣西门的影响。
托马斯·莫尔思想影响1492年,莫尔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在这里他又学习了希腊文,这使得他可以尽情地阅读柏拉图、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作品。
其中,尤其是柏拉图的思想对莫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的评论家中有人干脆将《乌托邦》称为柏拉图《理想国》的续篇。
在这里,他还学习了不少人文主义学科,并与在此任教的著名人文主义者科利特、格罗辛、林纳克等人有很深的交往。
他还对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庇科(Pico,1463-1494)的作品很感兴趣,曾将他的作品《十二把利剑》译成英文。
这些人文主义者,以及后来莫尔所接触的欧洲大陆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DesideriousErasmus,约1466-1536)都对莫尔产生了极深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位坚定的人文主义者。
《乌托邦》一书是莫尔的不朽之作,它的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写于1515年至1516年出使欧洲期间,用拉丁语写成。
书中叙述一个虚构的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乌托邦”一词来自希腊文,意即“乌有之乡”。
莫尔第一次用它来表示一个幸福的、理想的国家,莫尔说,“乌托邦”是南半球的一个岛国。
在那里,社会的基础是财产公有制,人们在经济、政治权力方面都是平等的,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
公民们没有私有财产,每十年调换一次住房,穿统一的工作服和公民装,在公共餐厅就餐,每人轮流到农村劳动二年,官吏由秘密投票方式选举产生,职位不得世袭。
居民每天劳动六小时即能满足社会需要,其余时间从事科学、艺术、智慧游戏活动。
没有商品货币关系,金银被用来制造便桶溺器。
乌托邦人也奉行一夫一妻制和宗教自由政策。
莫尔的结论非常明确:私有制乃万恶之渊薮。
私有制使“一切最好的东西都落到最坏的人手中,而其余的人都穷困不堪。
”因此“只有完全废除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有福利。
”莫尔在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问题莫尔赞扬岛国的贤明制度,实际上是批判欧洲,特别是英国都铎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
莫尔生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代,他在“乌托邦”这本书中批判了新生的资本主义关系,描写了人民的痛苦。
他以无比激动的心情揭露圈地运动的结果说:“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那儿的贵族豪绅,乃至主教圣人之流……不让任何人在庄园上耕种,把整片地化做牧场,房屋城镇都给毁掉了,只留下教堂当作羊圈……佃农从地上被逐出,他们的财产被用诡计或压制的方式剥夺掉。
有时他们受尽折磨,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家业。
那些不幸的人们想尽办法,只有离乡背井了……等到他们在流浪生活中把卖来的钱花得一干二净,他们就只有盗窃,受绞刑的处分,否则就是挨家沿户讨饭了。
”莫尔“羊吃人”的名言成了当时民歌中经常引用的佳句,他那对圈地运动的详细描写成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叙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野蛮方法时所引用的生动素材。
当然,处于那个时代的莫尔还不可能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也无法指出实现理想制度的真正途径,他的乌托邦只是一个空想而已.托马斯·闵采尔(Thomas Münzer 1489~1525) 德意志平民宗教改革家,农民战争领袖。
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1521年11月,闵采尔在布拉格发表的《告捷克人民书》(又称《布拉格的呼吁书》)中,第一次系统地表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
宣称他“要继基督的卓越战士约翰·胡司之后,使响亮的号角发出新的歌声”。
他公开提出了“人世间不应当有压迫和剥削”,号召人们同“反对真理的强大敌人作斗争”,“在不久的将来,政权将永远转归人民。
”闵采尔表示自己是塔波尔派的继承人。
他号召农民起义,并说捷克的行动是各国斗争的信号。
闵采尔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泛神论。
他反对蒙昧主义和盲目信仰。
他主张不能盲从僧侣的说教并否认生命之外有所谓天堂、地狱和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