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创]上海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整理

[原创]上海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整理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整理1、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①《陋室铭》选自《全唐文》2、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3、晏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字平仲;善于辞令①《橘逾淮为枳》选自《晏子春秋》4、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①《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②《答司马谏议书》选自《临川先生文集》5、刘义庆—南朝文学家,字季伯①《周处》选自《世说新语》(编撰)6、孟轲—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字子舆;被誉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儒家学派)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儒家学说之经典——仁政※②《王顾左右而言他》选自《孟子》③《孔孟论学》后两则选自《孟子》7、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①《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②《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8、魏学洢—明朝散文作家,字子敬①《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清张潮(编辑)※二、三段9、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①《黔之驴》选自《柳河东集》※②《小石潭记》(《永州八记》之一)选自《柳河东集》※③《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第四段10、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①《黠鼠赋》选自《东坡全集》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11、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号柳泉①《狼》选自《聊斋志异》—短篇文言小说集※12、墨翟—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①《公输》选自《墨子》—墨家学派之经典——非攻、兼爱13、庄周—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①《庄子钓于濮水》选自《庄子》—道家之经典14、左丘明—春秋时期史学家①《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我国著名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可与其相提并论(司马光,宋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第三段15、刘向—西汉史学家(编订),字子政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16、孔丘—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仲尼;儒家学说创始人,被誉为“圣人”①《孔孟论学》前四则选自《论语》—儒家学说之经典※17、郑燮—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①《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选自《板桥家书》18、袁枚—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著有诗歌评论集《随园诗话》等①《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19、刘开—清代散文家,字明东(方来),号孟涂;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①《问说》选自《孟涂文集》20、刘基—明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字伯温①《卖柑者言》选自《诚意伯文集》21、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号文正①《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22、司马迁—汉朝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①《陈涉世家》选自《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3、陶渊明—晋朝诗人,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生;田园风格①《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24、姚鼐—清代古文家,字姬传;桐城派古文家①《登泰山集》选自《惜抱轩诗文集》课内文言文—中心思想1、《陋室铭》作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爱莲说》本文托物言志,用莲花比喻君子,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3、《伤仲永》作者在为方仲永惋惜的同时,也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4、《周处》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什么时候改都来得及。

5、《卖油翁》通过两件事的记叙,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6、《核舟记》通过文章,抒发了作者由衷地赞美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的情感。

7、《黔之驴》文章旨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后演化为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

从老虎上得到的启示:要看清事物的实质,要善于观察、分析,做出正确判断,最终取得胜利。

8、《黠鼠赋》作者认为被老鼠欺骗的真正原因是:不能看清事物本质,被假象所迷惑。

(自己不能专心致志,反而受外物左右——未出现的后文)9、《狼》揭示了狼贪婪、凶残、狡猾的本质,赞扬了屠夫的机智勇敢,也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10、《曹刿论战》本文阐述了要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11、《小石潭记》作者借景抒情,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12、《孔孟论学》①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

②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③要敢于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

④劝人自强不息,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

⑤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

⑥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13、《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批驳“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表明:①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

②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

14、《卖柑者言》托物言志,揭露了统治者的腐败弊政,抒发了愤世嫉俗之情。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徒有其表,内无实际。

15、《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

即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16、《醉翁亭记》全文以“乐”字贯穿,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17、《记承天寺夜游》在描写月色美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压抑、无奈的苦闷心情。

文末借“闲人”自嘲、自解、自矜。

18、《陈涉世家》本文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原因和过程,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不畏强暴),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杰出的组织领导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

19、《桃花源记》以虚构世外桃源表现出他理想中和平、宁静、恬然,没有战争的美好社会。

通过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20、《捕蛇者说》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当时苛捐杂税政治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21、《登泰山记》记叙了自己与友人在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在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诗词赏析(不包括每周一诗)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表达了作者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引荐的心情。

颔联—夸张、对偶2、《望岳》唐杜甫※描写了诗人眼中泰山的巍峨壮丽,抒发了诗人不甘平庸、奋力攀登人生高峰的雄心壮志。

首联、颔联、颈联—对偶3、《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首联和颔联表现出西湖晴雨多变的特征;颈联和尾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西湖无时不美的绰约丰姿。

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首联、颔联—对偶4、《黄鹤楼》唐崔颢※首联和颔联中,诗人发出世事茫茫,思乡恋故的感叹。

颈联—对偶5、《山居秋暝》唐王维※在描绘山水的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作者追求淡泊、恬静生活的情怀。

颔联写作者高洁的追求与心志。

颔联前半部分—静,后半部分—动;颈联以动致静。

6、《送友人》唐李白※首联以山水的一动一静凸显出送别之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情景交融。

颈联—对偶、比喻,抒发作者离别的感伤,对友人的依恋不舍及关切之情。

7、《登高》唐杜甫※前四句写深秋之景,透出秋天的肃杀、空寂、凄凉,烘托了诗人愁苦悲凉的心境。

后四句融入了诗人对病困潦倒生活的慨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悲愤,有暗含了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情绪。

颔联、颈联—对偶8、《卖炭翁》唐白居易※叙述了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示了封建“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颔联—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感慨万分。

颈联—对偶,一反前四句的低沉郁结,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情怀。

10、《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描写禅院静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表达了诗人对出世生活的喜爱和追求清静隐逸的情感。

颈联—情景交融11、《江城子》宋苏轼※上片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片表现了作者志在杀敌卫国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12、《如梦令》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表达了爱春惜花的真情。

13、《一剪梅》宋李清照※全词移情入景,通过各种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4、《诉衷情》宋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上片再现了作者当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流露出对前线的关切,对脱离军队的遗憾。

下片转入悲愤感情的直接抒发,最后一句是作者内心矛盾的自白,也表现出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15、《破阵子》宋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全词首尾写实,中间写梦境,现实与梦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现了词人报国壮志难酬,只有无限感慨和悲愤的情怀。

16、《青玉案》宋辛弃疾※词人借“那人”形象抒发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繁华的孤高情怀,表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迹,以及不愿贪图安逸和世俗安乐、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17、《四块玉·别情》元关汉卿后三小句情景交融,表现了想见而不可得。

后四句,景中含情,表达了多情的女主人公真切、深切的离愁。

这首小令主要表现了恋人分离、依依不舍的情绪。

18、《天净沙·秋》元白朴※结尾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有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

19、《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首句展现了一派秋天毫无生气的萧索景象,恰与游子悲凉的心景相吻合。

第二句生意安然、充满人间温情的“家”的景象,激起了游子向往的情感。

第三句,悲凉的画面—游子凄苦的神情。

这首小令表现了流浪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充满凄苦、悲凉情感。

20、《水仙子·咏江南》元张养浩前两句—对偶。

这首小令动静结合,把远近的景物交错来写,富有变化;着重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表达了对江南真切的喜爱。

常识积累1、韩柳——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2、元白——元稹、白居易3、李杜——李白、杜甫4、小李杜——李商隐、杜牧5、三苏——苏洵、苏辙、苏轼6、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7、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唐);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辙、苏轼(宋)8、文体:①说——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为了说明道理。

②记——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③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④赋——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更接近散文的性质;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