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与中国文化“禁忌”这个词,国际学术界统称为“塔布”(Taboo或Tabu),原本是太平洋波里尼西亚汤加岛上的土语,表示的是“神圣的”和“不可接触”的意义。
波里尼西亚汤加岛人信仰和崇拜一种他们称之为“玛那”(Mana)的神秘力量。
他们相信凡是具有玛纳力量的人或物都是危险的,不可接触的,都是“塔布“。
酋长、头人、巫师、祭司等人物,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被认为有神灵居住的圣地,为神灵使用的圣物,以及某些鸟兽草木和食物都被视为具有玛纳,因而皆为塔布。
人在非常的时候(如出征打仗是、打猎时、妊娠期、月经期)也被视为由塔布。
禁忌决不只是太平洋群岛才有,迄今所知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无不具有禁忌。
它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极其复杂的民间社会文化现象,尤其是当一些远古的宗教禁忌世俗文化为生活习惯之后,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人们还在不断制造禁忌,以求通过自我的抑制,来达到祈福避邪及生活更为顺利的目的。
总之,每个社会成员一生中都要受到这样或那样一些禁忌的约束。
禁忌现在已成为人类学、宗教学以及社会语言学通用词语,并且是这些学科中颇为重要的一个领域。
在我国,禁忌也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译著和专著频频出版,如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半)、赵建伟的《人世的“禁区”----中国古代禁忌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任骋的《中国民间禁忌》(作家出版社1990年版)(page 3-4)(1)禁忌是一种否定性的行为规范。
在常态下,禁忌系统在整个民俗文化体系中是一种无外在行为表现的心意民俗形态。
“无论是远古时代由于神圣、不洁观念或者图腾崇拜、灵物崇拜、鬼神崇拜而带来的恐惧,还是后世吉凶祸福观念带来的忧患,其反映在心理上都凝集为一个忌字。
忌时心意上的,精神上的东西。
这种‘禁止的’和‘抑制的’的行为,在外观形态上通常也是无所表现的。
”当然,“无所表现”亦是一种表现,“禁止”的行为亦是一种行为。
而且,恪守禁忌和违反禁忌就是行为过程。
(2) 既然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民俗信仰,那么违禁所造成的不幸或恪守禁忌所带来的平安就是停留在心理层面的,或者说是精神上的。
(3)然而,禁忌的处罚又是不可抗拒的。
破坏禁忌所遭受的惩罚由精神上的活当事人自发的内心力量来实行。
禁忌强调的是行为的结果,而非动机,它不管人们是不是有意的,也不管违反禁忌者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它都会施以惩罚。
以上三点是我们识别禁忌的基本边界,超出此范围,我们则界定它不是我们所说的宗教或世俗意义上的禁忌。
禁忌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所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
因为这种神物具有“神圣”或“圣洁”的性质,随便使用是一种亵渎行为。
违犯这种禁忌会招致不幸,遵循这一禁忌会带来幸福。
二是对受鄙视的贱物、不洁、危险之物,不许随便接触。
违犯这种禁忌,同样会招致不幸。
言语禁忌,是很富有地方方言或社会方言特色的语言风俗现象,禁忌的原则,大体是出于吉凶、礼教、功利、荣辱等诸种考虑,其具体生活表征有以下几个方面(P353)。
(1)凶语即不吉利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忌讳听到凶语的,惟恐这些字眼会招致凶祸的真正来临。
然而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要表达不详的内容,这便需改用另一些褒义或中性的词语代替,这种变通的表达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用反义语来代替不吉的词语,谓“讨口彩”。
此法在禁忌语中极为普遍。
戏院里的太平门,原意为万一发生了火灾好让观众逃走,说“太平”乃失火的反义。
吴语区忌讳“药”字。
药为治病之物,言之恐一直缠身,于己不利,便将“吃中药”改说成“吃茶”。
旧时江西流行谓喝药为喝好茶;称一种消积食、去风寒的中药为“午时茶”,一般饮用的茶水叫做“茶叶茶”。
广东的客家人忌说开药方,而改言“开丹底”。
二是用相关或相近的事物名称来代替。
江浙一带,小孩肥胖,忌说“壮”,因为猪肥叫壮,要以“个头好”,“补胚好”代肥胖之意。
在陕南一带的农村小孩肥胖,身体比同龄的小孩重,忌说“哟,这孩子好重呀,”而应说“哟,这孩子好称手呀。
”人有病,最忌说“生病”,要以“不新鲜”、“身体不舒服”等言之。
三是用比喻来代替不吉利的词语。
“崩”、“驾崩”及“山陵崩”等是用来指帝王之死的词语。
“崩”之本义为山陵倒塌,把这个词语转用到帝王之死上来,显然是在向人们喻示帝王是江山的顶梁巨柱,他们一旦死去,便如同山崩地裂,大地陆沉,仿佛整个世界都要随之毁灭,因此帝王君王之死决不可等闲视之。
在汉语中,亲人去世,不说“死了”而说“老了”,“去了”,“走了”,“不在了”;小孩或婴幼儿死了,同样不说“死”而说“丢了”或“夭折了”;若是为了国家或集体的利益而献身的称为“牺牲”;帝王去世,则说“驾蹦或薨”如,《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昭王即位,”;国家领袖或领导人则用“去世”。
“失火”应说“走了水”幼儿出了天花,不说“水痘”而说“见喜”或“状元豆儿”(《红楼梦》676)。
现代汉语里,士兵打仗受伤叫“挂彩”,南方则叫“带花”,皆为受伤后扎了绷带的比喻。
买中药忌言“抓药”,称“抓香茶”。
中药渣忌倒入垃圾堆,而倒在路中间让人踩,好让行人将病“带走”。
四是用假托文辞来代替。
如古代汉语称帝王之死为“晏驾”,意即他不出朝,只因他的车驾出来晚了。
佛教僧尼之死为“圆寂”意即他们完全沉浸于念经中去了。
“西归”是死亡最常用托辞,这是因为西方是日落之地,自然也是黑暗之地,进而成为阴间之所在。
在中国古代墓葬中也是头朝西。
在所有的凶语中,除死亡及疾病的字眼最令人恐惧、忌讳之外,还有些破财词语。
春节三日忌说不吉之言(俗称破话),比如中国人有春节放鞭炮的习俗,一串鞭炮放完了不说“放完了”应说“放起了”;碗、碟等易碎的东西如果不小心被小孩摔碎了,成年的长辈一定会在一旁说到“岁岁(碎碎)平安”。
汉族有这个习俗,春节贴对联时要在对联的旁边贴上一些诸如“童言无忌”之类的条幅,作为儿童“破话”的补救措施。
“死”是一种生理现象,人的死和动物的死,性质是一样的。
但“死”用在人身上有感情的因素。
正常情况下,人们是忌讳言“死”的,如果我们听到有人说“让某某人不得好死”,“你小子总有一天让汽车撞死”,完全是含有诅咒意味的,表达了说话者的感情。
由于语言禁忌的结果,产生了许多“死”的同义词,如“崩”(天子)、“薨”(诸侯)、“碎”(大夫)、“卒”(五品以上官员)、“死”(一般老百姓)、“殇”(未成年)。
民间还有许多俗称如“去世”、“过世”、“病故”、“亡故”、“仙逝”、“辞世”、“谢世”、“安息”、“永别”等。
总之,直言死是不尊重,且刺激家属感情的,所以要用委婉语来代替。
如果是自己一向鄙视的人死了,称死不足,还较强调感情说“他可死了”,就不存在语言禁忌的问题。
(page 340)汉语中是这样,英语中也存在类似情况。
比如:1)“His parents passed away three years ago .(他的母亲三年前去世了。
)(To Lie or Not to Lie_…take leave lesson 5)2)On the 14th of March, 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 the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 to think. He had been left alone forscarcely two minutes, and when we came back we found him in his armchair, peacefully gone to sleep- but forever.—F. Engels3) The doctor don’t anticipate that he will live much longer.英语中取代死亡的词还有“to pass away/on”, “to go”, “to be no more”, “to pay one’s debt to nature”, “to leave us” , “one’s heart stops beating” ,etc.(2)性行为及性器官在汉族民间,通常认为涉及到性行为及性器官的词语是一种亵渎语,说出来有伤大雅,有教养的人都羞于启齿。
再不得不说到性器官时,要用“下部”、“阴部”来代替。
今人之男性,有称自己的生殖器为“老二”的,有称“弟弟”的,既是一种代替的说法,也有一种亲昵的情感。
谈及性行为,更是忌讳直说的。
其实,“食色,性也。
”(《孟子•告子上》)。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描写的桑间陌上的男欢女爱是多么的天真无邪。
“诗三百”,精华在《国风》,其中不乏真情流露的情歌、深情执着的恋歌。
然而一到中古,独尊儒术,儒家伦理占了统治地位之后,性,成了邪恶和羞耻,成了只能在暗地里偷偷摸摸做的事。
即使是极正常的两性关系,也要用“办事”、“房事”、“同房”、“夫妻生活”等素雅的词语来代替。
现代社会中较普遍的用法是“发生关系”,而最时髦的说法莫过于“做爱”了。
“做爱”一词是进些年改革开放引进的产物。
(3)排泄的禁忌甚至连容易引起生殖部位联想的“拉屎”也在禁忌之列,人们杂爱日常生活中改称“大便”、“大解”、“上厕所”;现代女同志则更多的将厕所戏称为“一号”,上不上厕所叫作“去不去一号”。
至于为什么将厕所叫做“一号”,则无从考证,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小便也是头等大事吧。
此外还有“方便一下”、“去卫生间”“去洗手间”等等委婉的说法,凡此种种,反映了人们避俗就雅的心理。
有关排泄的禁忌语,古已有之,文言称之“出恭”、“净手”、“解手”等。
(4)关于月经的禁忌语还有妇女之月经,人们也不喜欢直说。
在解放了的中国,妇女把这叫做“例假”—这个新词倒记录了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因为建国后我们的工厂实行劳动保护,妇女遇到月经来潮时,如有需要,允许请几天假,工资照发,所以叫“例假”。
(5)以动物相称的禁忌汉族广大地区都禁忌以龟相称。
龟俗称“王八”,若骂人为“王八(蛋)”、“龟儿子”、“乌龟”,必引起对方的恼怒而拳脚相加。
乌龟者,老婆有外遇也。
这对中国男子来说是莫大的耻辱。
除此之外通常人们还忌讳别人将自己和牲畜相提并论,例如人们忌讳“猪”、“狗”、“驴”、“骡子”等等字眼。
(6)生理缺陷方面的禁忌在讲究面子的中国社会,身体有某种缺陷的人,往往有着数倍于人的自尊心,而对自己的身体缺陷有着强烈的忌讳人言的心理。
从特定的意义来说,鲁迅笔下的阿Q(《阿Q正传》)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由于他头上有一个癞头疮,于是“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癞的音,后来退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也讳了。
一犯讳,不问有心无心,阿Q全疤通红的发怒起来。
”一般对于胜利缺陷的表述,人们尽量用委婉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