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文化中的禁忌现象

语言文化中的禁忌现象



• 这段对话是在黛玉因吃醋而赌气转身回房, 宝玉跟 出来, 二者独处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黛玉顺应自 己情绪化的性格和对宝玉深深的爱, 连用了四个” 死”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宝玉一开始顺应他 怜香惜玉的性情和对黛玉特殊的情感, 用”何苦来, 大正月里, 死了活了的”来缓解气氛。没达到目的, 只好接着笑道:“只管这样闹, 我还怕死呢? 倒不 如死了干净”。作出同样的语言选择, 顺应了他埋 怨黛玉不了解他的良苦用心的交际意图和继续哄黛 玉高兴的交际目的。禁忌语”死”的运用, 使二人 以赌气吵架的方式互诉衷肠, 从而产生了积极的语 用效果。所以接下来在宝玉的一番”亲不间疏, 先 不僭后” 的解释下, 黛玉原谅了宝玉, 两人的感 情也在吵吵闹闹中日益加深。
• 三、语言交际者的心理世界对禁忌语语用效果的 影响 • 根据交际语境顺应观, 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 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 说 话人顺应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的各个因素来选择语 言, 实现言语交际的目的。 • 例如: 林黛玉道:“我作践坏了身子, 我死, 与你何干”! 宝玉道:“何苦来, 大正月里, 死了 活了的”。 林黛玉道:“偏说死! 我这会子就死! 你怕死, 你长命百岁的, 如何”? 宝玉笑道:“只 管这样闹, 我还怕死呢? 倒不如死了干净”。 (《红楼梦》第20回)
• 一、语言使用者对禁忌语语用效果的影响 • 这里的语言使用者并不限于参与谈话的双方, 还包括与谈话内容 有关的其他人。 • 例如《红楼梦》中: 贾政点头道:“畜生, 畜生, 可谓‘管窥蠡 测’矣”。 • 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 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 诗, 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 (《红楼梦》第17回) • 此例的交际语境是: 大观园竣工, 贾政带着客人们去游园,以便 根据所到之处的景色对园中的匾额、对联进行商讨,恰巧碰到宝玉,于 是便让宝玉对对联、论匾额。当时站在贾政旁边未参与谈话但与谈话 内容有关的客人们的地位都比贾政低微, 所以不论宝玉所提的匾额、 对联好或坏, 贾政均用了“畜生”、“无知的业障”等禁忌语来呵斥 儿子,却不会招致客人的反驳。另外,交际的时间和空间条件是在自家 的园子里,当时社会盛行“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的准则规范,顺应这 些因素,贾政才会毫无顾忌地呵斥儿子。此处禁忌语的应用达到了贾 政在外人面前耍威风,表现自己家规严格、教子有方的交际意图和相 应的语用效果。
• 再如, 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人们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 因此西方人对于吃 狗肉十分反感。“dog” 在英语中虽有时含有贬 义, 但总的来说属中性或含褒义的情况居多。像 “yo u a re a lu c k y d o g ” “ e v e ry d o g h a s its d a y ” “h e w o rk s lik e a d o g ” “yo u ca n n o t te a c h a n o ld d o g n e w tric k s ”等习语都表现出它褒义的一面。 “lo v e m e , lo v e m y d o g ” 就比较中性。
小组成员:毛溦昀,刘丹,王茜, 于诗媛,罗玉箫,苏蒙蒙,张智敏, 刘宗瀚
• 课题意义: •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同民族 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在某种程度、 某个侧面、某种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可以说语 言与文化是水乳交融的。有些词语往往只限于某 些人或某些场合使用, 这就是“语言禁忌”, 英 语叫做“linguistic taboo”,这类词语称为禁忌 语, 英语为“taboo word”, 也可以简称为 “taboos”。从语境顺应理论中的交际语境角度 出发,在了解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和产生根源的基础 上, 探讨使用禁忌语产生积极的语用效果的原因 是十分必要的。
四、 禁隐私性问题 英语中有一谚语:A m a n ’s h o m e is h is ca s tle , 说明英语国家的人很重视 p riv a c y (隐私) ,对询 问别人的隐私问题被看作不礼貌的行为。因此以下的 问题应避免提及: (1) A b o u t o n e ’s a g e H o w o ld a re yo u ? W h a t’s yo u r a g e ? (2) A b o u t o n e ’s in c o m e o r co s ts H o w m u c h d o yo u m a k e ? / W h a t’s yo u r in c o m e ? H o w m u c h d id th a t d re s s co s t yo u ?
2、与色彩词相关的禁忌语 • 英语中一些含有“b la c k ”的词语也是禁 忌语。 “b la c k ”与“邪恶” “罪孽” “肮 脏”等有 关。例如:bl a c k g u ar d(恶棍), b la c k lis t(黑名单), b la c k m a rk (污 点)等。 全家引以为耻的“败家子”是 b la c k sh e e p 。 无恶意的谎言是 w h ite lie ,不像 o rd in a ry lie (一般 的谎言)或 b la c k lie (用心险恶的谎言) 那么令人厌恶。 • 汉语中许多贬义词有“黑”字。如: “黑 心”“黑帮”“黑话”。“白”字在汉语中也 常构成 贬义词。如:京剧中的奸臣画 “白脸” ,转义为“坏蛋” (villa in ); “白色恐怖”指反动派 制造的恐怖。
禁忌语的几种内型
• 一、禁亵渎性词语 •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的名字,甚至与皇帝的 名字同音或同形的字都在禁忌之列。如中国的秦 始皇名“嬴政” ,为避其“政”名,一年的“正 月”被改为 “端月” • 宋朝知州一官吏名“田登” ,为避其“登”字, 下令百姓不能说“点灯” ,而说“放 火” ,因 此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之说。 • 在中国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都是忌妄言的. “妄 言” 所谓 就是胡 说、乱说、说假话。同时中国 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孔孟之道崇尚礼仪, 要 求人们在社交活动中 言语适度, 不可妄言或者信 口开河、不着边际。
称谓禁忌
• 出于崇敬或恐惧的心理, 人们主观地赋予 很多称谓超常的力量, 并避免使用它们。 如:中国自古就有“子不言父名, 徒不言师 讳”的传统, 人们不能随意使用君王或尊 长名字中的字。在西方文化中, 由于基督 教的深远影响,人们对 “Je sus”,“G od”,“he a ve n”等宗 教词语充满了敬意。
二、禁辱骂性词语
辱骂性语言在英语中属于淫秽性语言 (obscene language),也可以说是脏话(dirty words),常常是人们 避讳的。如: For Christ's sake! (为了基督!) God damned! (神啊,受诅咒吧!) Oh, damn it! (诅咒它吧!) 还有用动物的名称来骂人的,如骂某人为 cow, swine(猪 猡), pig,stallion ,bitch(母 狗)等 汉语中,骂人的话与宗教关系不大,往往与动物联系比 较多,特别是与狗的联系较多。如 “看门狗”、“狗东 西”、“狼心狗肺”、 “狗急跳墙”、“ 狗仗人势” 、 “蝇营狗苟”等。
语言文化中的禁忌现象
禁忌语产生的文化内涵和根源
禁忌语的几种内型
对禁忌语产生的语用效果的解读
禁忌语产生的文化内涵和根源
• 禁忌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 表现了人们 对自己言行的束缚, 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 因素有关。 • 禁忌英语 taboo,原义为“神圣”,“不许触摸” 的意思。 • 禁忌语(Taboos)发源于波利尼亚汤加语,意思 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18世纪,英国水手 James Cook第一个注意到了汤加语中禁忌语的习 俗,然后把这个单词带到了英语. • 其文化内涵及产生的根源, 可从两个主要方面来 探讨: 称谓禁忌和词汇禁忌。
对禁忌语产生的语用效果的解读
• 顺应论认为,语言顺应要依赖语境,在语言 使用过程中,语言不仅要顺应语境,同时语 言也在改变和重塑语境.由此可见,交际语 境决定了语言交际者对禁忌语的选择,同时 也对禁忌语的语用效果产生影响. • 以《红楼梦》中禁忌语的使用情况为例, 运用交际语境顺应理论, 可对使用禁忌语 产生积极的语用效果这一现象进行解析。 需要说明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交际语境顺应论的各个因 素之间并不是割裂的, 它们总是同时或几 个同时对语言交际产生影响。
三、禁歧视性词语 种族歧视语是英语语言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带有种族偏见的字眼,甚至有侮辱的味道 (in s u ltin g w o rd s 或 slu r) 如: 黑人 :Negro/nigger → A fro -A m e ric a n /A fric a n A m e ric a n /b la c k 白人:h o n k y → w h ite p e o p le /C a u c a s ia n 犹太人:Hymies → J e w s /J e w is h p e o p le 混血儿:O re o → m ix e d -b lo o d 越南人和菲律宾人: gook → V ie tn a m e s e o r F ilip in o s
• 二、社交世界的原则规范对禁忌语语用效果的影响 • 交际语境顺应观中的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 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 • 例如:“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 我带了 家去, 给他们见见, 死了也得好处”。 • 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 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 了。哪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红楼梦》第40回) • 刘姥姥于贾府而言, 只是一个“千里之外, 芥豆之微” 的小人物, 她在游大观园的时候作为一位长者犯了中国人 的大忌,说了好几处“死”字, 对自己的贬损可谓毫不留 情。这么做既顺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语言交际者所规范 的原则和准则,即根深蒂固的尊卑贵贱观念,又顺应了刘姥 姥卑微的外表形象,其目的在于以言语上的自我牺牲来烘 托贾府的权贵地位,让贾老太太、凤姐高兴,最终达到为自 己女儿、女婿找门路的心理意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