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一、教学步骤:(一)常见的虚词有哪些(考纲中的要求)(二)我找到了这样一些解题技巧(三)我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四)我们的结论(五)还会有哪些问题呢二、教学过程常见的虚词有哪些(考纲中的要求)(见资料)分说:1、而⑪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⑫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⑬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⑭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⑮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⑯通“如”:好像,如同。
⑰通“尔”,你,你的。
[而已]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练习翻译下列“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⑤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⑩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⑷履至尊而致六合。
(15)而母立于兹。
2、何⑪什么。
例: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⑫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⑬哪里。
例: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⑭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⑮为什么。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⑯怎么。
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⑰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练习下列句子中的“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童子何知,躬逢盛饯。
②彼,丈夫也;我,丈夫也。
吾何畏彼哉!③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④孟子者何?昭公夫人也。
⑤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⑥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⑦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3、乎⑪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⑫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孰为汝多知乎!⑬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⑭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⑮同“于”。
例: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⑯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⑰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⑱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于是乎书练习:说出“乎”的意义和用法。
(1)、壮士,能复饮乎?(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相与枕藉乎舟中。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出乎尔者,反乎尔者。
(8)、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9)、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4、乃⑪于是,就。
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⑫才,这才。
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⑬却。
今君乃亡赵走燕。
⑭是,就是,原来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⑮竟然。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6)可是。
例: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
(7)而,又。
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8)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
(9)你,你的。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练习:说说“乃”的用法。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旬乃还第。
3、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4、乃伪为屋券。
5、此乃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6、乃罢会。
7、失败乃成功之母。
8、吾乃八戒也。
9、乃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0、断起喉,尽其肉,乃去。
11、何其相似乃尔!12、家祭无忘告乃瓮。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4、公乃入,具告沛公。
15、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16、乃此子一怒也。
1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8、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9、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5、其⑪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恐前后受其敌。
⑫其中,其中的。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⑭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⑮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⑯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⑰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⑱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其:这种)⑲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⑳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练习:说说“其”的意义和用法。
1、吾其还也。
2、故以为其爱不及燕后。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4、其有敢不尽力者乎?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其皆出于此乎?7、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8、秦王恐其破璧。
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12、今肃迎曹,曹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13、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6、事年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6、也⑪同现代汉语“也”。
⑫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⑬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⑭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⑮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⑯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⑰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⑱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激情考场:说出“也”的意义和用法。
1、吾将间瞷良人之所之也。
2、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3、陈胜者,阳城人也。
4、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5、公子畏死耶?何泣也?6、而良人未之知也。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7、且⑪暂且,姑且。
⑫将,将要。
⑬而且,并且。
⑭况且,再说。
⑮尚且,还。
⑯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
⑰同“夫”,句首助词。
⑱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⑲如果。
⑳还有,那末。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小试牛刀:说出“且”的用法。
1、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4、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8、然⑪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⑫然而,但是。
⑬是的,对的。
⑭如此,这样。
⑮用在句末,“像......一样”。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
表示转折考题链接:说说“然”到的意义和用法。
1、輮使之然也。
2、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3、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4、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5、袁曰:“然,固有所闻。
”6、成然之。
7、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9、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若⑪如果,假如。
⑫像,好像。
⑬你(的),你们(的)。
⑭此,如此,这样⑮至于。
「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何」怎么样深情出发:说说“若”的意义和用法。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曾不若孀妻弱子。
3、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4、失法离令,若死我死。
5、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6、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7、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吾翁即若翁。
9、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10、若入前为寿。
1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12、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
1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0、所⑪处所,地方。
⑫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所以」⑪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⑫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所在」⑪到处。
⑫所在之处,处所。
亮剑:说说“所”的意义和用法。
1、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2、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7、太祖所乘马被创。
8、为流矢所中。
9、抚军不忘所自。
10、父去里所,复还。
11、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12、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
13、庆已死十年所。
11、焉⑪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⑫哪里,怎么。
⑬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⑭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⑮相当于“之”⑯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考题前沿:说说”焉”的意义和用法。
1、若甚怜焉。
2、或师焉,或不焉。
3、焉用亡郑以陪邻?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7、若不过焉则不及。
8、草木无知,叩焉何益?9、寡人之于过也,尽心焉耳矣。
10、且焉置土石?1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3、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14、焉有为人妇不事舅姑者?12、以1、因为,由于:2、而。
3、把,拿,用。
4、以为,认为。
5、凭,靠。
6、按照,依照。
7、根据。
8、通“已”,已经。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10、在。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12、为。
13、通“已”,止。
14、任用。
15、此,这。
「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
2、认为。
3、把......制成。
考题派送:说说“以”的意义和用法。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4、余船以次俱进。
5、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