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
第一、理论前提
奥பைடு நூலகம்伯尔对学习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 对有意义学习的认知结构的解释。在他 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则应尽 可能有意义。所谓的有意义的学习指的 是“把新获得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相联 系,从而习得观点,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只有当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概 念形成系统的联系,学习才有意义。”
(三)教授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目 的、主要是有利于教师进行教授的策略,就 是教授策略(teaching strategy)。
教授策略的实质是以教师行为为主体的策略。 教授策略主要有呈现技巧、内容转化策略、 指导行为策略、课堂教学的管理性策略和课 堂强化技术等。
(四)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国内外对教学策略的特征研究颇多,归 纳起来,教学策略有三个显著的基本特 征: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和使用既有教师 的参与,又有学生的介入,真正体现教 和学的统一。
(二)学习策略的概念
心理学家十分重视学习策略问题,进行 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 果。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 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 方式。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 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意义与机械区分不在于是接受或者发现, 而在于新旧观念和知识的关联与同化所 建立的联系的本质。学生的学习就应该 是通过接受而掌握间接的知识而不应该 通过发现。 因此讲授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教师应该 给学生提供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 有序列的完整的、有用的材料。
第二、学习类型
有意义的学习是应该成为学生主要的学 习,它主要有三类: 1 、 表 征 学 习 ( 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 )。学生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 符号的意义,即学习符号代表什么。如 识字教学中的词汇学习,生所必须掌握 的字词的意思。
这样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依赖于先前 的经验、个人因素以及新材料和原有知 识与认知结构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看, 必须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识别和控制 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变量,这些变量有: 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教材建立联系的 有关观念是否可以利用,以便找到学习 和记忆新材料所必须的固定点;
这些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之间的区别程度如 何,以避免混淆; 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 晰。 这样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关键是新知识与原有 适当观念之间是否建立起了非认为的、实质性 的联系。如果没有,就是机械学习。 传统上,人们习惯于将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对 应起来,而将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对应起来。 但是在奥苏伯尔看来这种对应是毫无根据的。 无论是接受学习或者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 械学习,也有可能是意义学习。
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理论基础、 活动对象、 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引 导的互动关系、
活动情境与条件、 操作体系与程序、 方法与策略、 评价系统以及这些成 分之间的组合与互动 即结构关系。
“教学/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高度情境化 高度个性化。 我国 1999 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 学习等三种新型学习方式。
一、教学/学习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的概念,突出强调教学组织实施的计 划性、互动性和学习理论基础。
广义的教学策略,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 以后,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 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 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 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 则和方式。包括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策略、教授 策略和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体系中,那些以师生群体行 为为主体的,以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 间的交流互动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 为根本目的的策略,被称为师生互动的 教学策略。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有师生互 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以及个体自我 互动。
二、教学/学习方式
多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广大的 教育实践工作者纷纷从自己的按照自己 的理解,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有 关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学习策略的基本内涵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积极进行的 认知操作。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综合性学习计划。 学习策略既有内隐、外显之分,又有水平层次之别。 学习策略是衡量会不会学的重要标志。 学习策略具有特定性。由于学习策略的制定涉及到 一系列的因素,因此,一种学习策略总是具体的、 特定的、条件性的,会因学习任务、学习环境和学 习者的不同而发挥不同的作用,运用的时候,一定 要因事、因情境和因人而定。
(一)教学/学习方式的概念
所谓“教学方式”,又被称为“学习方 式”,泛指各种教授与学习活动的组织 实施方式,它使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 根据具体学习内容采用各种可能的有效 策略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 习过程,以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并建 构其知识经验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种“教学/学习方式”,其核心 的成分至少有八个:
(二)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美国当代教育家 B.S. 布卢姆 (Bloom B. S.)提出的,也是公认的在 理论和实践领域上均取得成功的当代课 程与教学的活动方式。掌握学习在形式 上是一种个别化的教与学方式。该活动 方式的基本理念是课程与教学“应该而 且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应该而且可以有效地普遍提高学业成 绩”。
掌握学习大致遵循以下的基本环节:
补充学习 单 元 目 标 群 体 教 学 形 成 性 评 价 (
A
达 标 组 未 达 标 组 形 成 性 评 价 (
B
矫正学习
)
)
(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 伯尔(Ausubel D. P.)等人提出的。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方面强调学校学习对间接 知识的掌握,突出讲授与接受,与我国传统教 学活动方式比较衔接和吻合,另一方面又把自 己的教授建立在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基础上,从 而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和学习理论基础,并紧跟 时代的发展,所以一被介绍到中国后便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