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勘发展简史

校勘发展简史

校勘发展简史
摘要:校勘是我们在学习古典文献学必不可少会用到的一个科目,作为文献学最古老的科目之一,它究竟的产生和发展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关键词:校勘,校雠,发展
校勘,在《汉语大字典》中这样释义: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

校勘,在发展之初叫做校雠,校,有查对、订正之意,雠,有两者相对之意。

雠字,《说文》: "犹讐也。

" «玉篇»: "对也。

"《正字通》:“言相贵在对也”。

《韵会》:“雠,犹较也。

谓两不相覆校,如雠仇也”。

《尔雅》:"匹也。

郭注:“雠犹俦等类也”。

《方言》: "予赖雠也,秦、晋曰雠据上所引诸说看来,是雠字有角比检考之意,与校可以互训。

有说“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校雠就是二人相对,各自手持定本或校本,找出二者互相不一致的地方。

汉以后,一般是一个人根据不同的本子参照比较,不再采取一人读书、一人持本的做法。

中国古籍的校勘,根据近代学者的研究,一般采取以下四种方式:①对校。

用同一种书较早的本子与其他本子对读,遇有不同处,即注出来,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这是校勘的最初阶段,也是最基本的程序;②本校。

以同一部书前后互证,指明其前后文字或记载的异同,并进一步判断其
章学诚《校雠通义》叙日:“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

”则又由校雕目录之学,进而为学术史底探讨了。

章氏特著《宗刘》一篇于《校佛通义》中,于《刘略》、《班志》特致推崇;我们试就《汉志》加以检讨,看它们如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汉志》首列一段总叙,述秦代焚书,汉代求书校书底经过;次乃分述六略。

此六略中,每一小类书目条列既定,总计家数篇数之后各有小序一段;每一略各小类完后,又总计此略之家数篇数,又有撮述此一略之序文;六略俱完,又总计种数(即小类数)部数及篇数。

《汉志》组织,大致如此。

章氏所谓辨学术,考源流者,即是指《汉志》中之序文而言。

《六艺》、《诸子》二略尤足以见学术之渊源。

今录《六艺略》各类小序,以见一斑。

1
关于校勘的最早记载, 见于《国语·鲁语》。

鲁国大夫闵马父说: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大师, 以《那》为首。

此事又见于《诗经·商颂·那》小序:《那》,祀成汤也。

微子至于戴公, 其间礼乐废坏。

有正考甫( 通“父”) 者, 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太师, 以《那》为首。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商颂谱疏》对此事有个解释:韦昭( 注《国语》者) 云:“名《颂》, 颂之美者。

”然则言“校”者,宋之礼乐虽则亡散,犹有此诗之本。

考父恐其舛谬,故就太师校之也。

郑玄《诗谱·商颂谱》曾言:宋戴公时r一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归以祀其先王。

宋为商王封兄微子启所封,故尚存有《商颂》。

自启至戴公已七世,所存商颂十二篇已有错乱讹误,故以周太师所藏者校之,定其次序,以《那》‘篇为首。

这已是校勘编次的工作了。

3校雠目录学纂要蒋伯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史记·孔子世孔子的弟子卜商, 字子夏, 也留下了一则校勘事例。

《吕氏春秋·慎行·察传》载:子夏之晋, 过卫。

有读史记者, 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 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 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 因“亥”与“豕”,“己”与“三”写法相近。

)子夏指出卫国人读错两个字,其原因是字形近似。

虽然这里未说明是卫国人读别字, 还是简帛所写的文字错误。

但这事的性质可算属于校勘范围,也可
表明春秋战国时代学者重视文字错误现象。

总的看来,先秦学者已经重视文献典籍的文字语句的错误现象,并出现了校勘,注意错误的原因,采取谨慎的态度。

这正表明校勘是随着文献典籍的传播需要而产生的。

但这些记载是零散的,只可说明个别现象,未足以说明先秦学者校勘文献典籍的发展程度和特点。

2校勘学大纲倪其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