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ppt课件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ppt课件
书面材料文字异同。《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 颂十二篇,以《那》为首。” 徐铉《说文》新附:“勘,校也。”勘亦作刊。《广雅》刊 训定。《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2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一词大约产生于六朝时期,从早期使用情况看, 虽大体限于文字记载,但最初并不专指比较、审定书籍 的异文,而往往指审核记载、评定其是否与事实或制度 相符。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11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南北朝玄风不衰,北朝学承汉魏,均不乏可观的学术成 果。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以及陈隋间陆德明的《经典 释文》,代表这一时期校勘的发展与变化。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12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唐代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出于大一统封建帝国思想的需 要,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就十分重视典籍文献的整理, 并通过科举考试推行统一的儒家经义。颜师古《五经定 本》 《汉书注》、《匡谬正俗》 、司马贞《史记索 引》、张守节《史记正义》。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第二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第三节 校勘的资料 第四节 校勘的主要方法 第五节 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1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一、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本义为比较审定,它由两个意义相 近的单音节词组成。
校的本义是犯人代的木枷。许慎《说文》:“校,木囚也。” 校字用作动词时便有比勘得对的意思。后又引申其义指校正
杜佑《通典》:“宜选史传博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 左民尚书,专供校勘。”
唐《封氏闻见记·定谥》:“太长博士掌谥,执事三品 以上薨者,故吏录行状,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 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奏闻。”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3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唐宋时期,“校勘”开始用于估计文字正误真伪的比较 审定,并日渐普遍,如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 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篇,然多错乱重复。又有民间 应募献书者献三十余篇,其间数篇在八十篇外,乃知董 生之书流散不全矣。方俟校勘而予得罪录陵。”但在这 个时期“校勘”还并没有成为专用术语,在其他意义上 仍有使用。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13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宋代注重文化,大力开展文献典籍的整理。两宋时期独 立、完整的校勘著作,有余靖《汉书刊误》、张淳《仪 礼识误》、毛居正《六经正误》、洪兴祖《楚辞补 注·考异》、方崧卿《韩集举正》、朱熹《韩文考异》 等等校勘已经成为一项完全独立的工作。
在校勘理论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南宋彭叔夏《文苑英 华辩证》,岳浚《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书 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等。
第四章 魏晋时期,玄谈风行,一扫汉儒烦琐之风,而以清虚为 尚。在这种学术风气的影响下,魏晋人的古籍注释中很 少保存校勘成果。但从何晏《论语集解》、杜预《春秋 左传集解》当中,仍然可以看到,当时学者汲取了汉儒 校勘经验,自觉运用小学、历法及古书义例等知识进行 校勘考证。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14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元明时期,由于理学的发展,学术流于空疏,加之刻书 业兴盛的同时,书商粗制滥造的行为十分普遍,使轻视 古书文本、妄改古书成为风气,校勘和校勘学成就不高, 发展停滞,仅有少数学者的著作中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 校勘成果和观念。吴师道《战国策校注》、梅鷟《尚书 考异》。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5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从字面上讲,校,为相互核对;勘,系改正错误。
校勘是指以精密的方法,用不同版本或其他资料,通过 比较和推理,发现并校正古书中由于抄写或翻刻等原因 而产生的字句篇章等的错误,是文献和古籍整理的重要 方法,同时也是查阅古籍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校勘学则是以古籍校勘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其内容 是校勘的性质、特点、范畴、一般规律和方法。校勘学 作为一种学科理论,是在校勘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 来的,其目的和任务则在于为古籍校勘提供指导。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4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清代,校勘一词使用仍然相当含混,如《四库全书》纂 修、缮写过程中的一些诏旨,所谓“校勘”既包含订正 古书传写过程中的文字讹误、篇章错乱,也包含对违碍 文字的审查删改、误写庙讳的纠正,以及新写本的校对。
乾嘉以来,校勘最为古文献学一个单独门类的倾向越来 越明显。大约在近代,“校勘”完成了它的术语化过程, 成为这项特定的古籍整理工作以及相关学科的专有名称。
两汉古文经学家多精通语言文字,不见长于著述,在校 勘方面也有所作为。如郑玄等经学大师。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9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汉末魏初的高诱是这个时期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在 《淮南子注》、《吕氏春秋训解》等著作中,也保留了 一定数量的校勘成果。如《淮南子·精神训》:“且人 有戒形,而无损于心。”注云:“戒,备也。人形体具 备。‘戒’或作‘革’,改也。言人形骸有改更而作化 也。”
而真正涉及校勘,并且确实代表先秦时期校勘情况的是 《吕氏春秋·察今》所记载的“子夏之晋,过卫,有读 卫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 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 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8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汉成帝时,刘向父子支持完成的对宫廷藏书的整理中, 搜集众本,比较异同,整理错简,判断正误,这些校勘 所必须的程序和内容,都已经具备并确定下来,具有开 创校勘规程的意义。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6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二、校勘学的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对典籍文献的校勘,《国语·鲁语
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那》为首。” 由于历史上一直有孔子删定六经之说,加之孔子在中国
文化史上的特殊定位,被后世学者奉为“校雠鼻祖”。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7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