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ppt课件
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ppt课件
卧听衙斋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吾曹些小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郑燮) “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温 家宝总理)
3332
1、提升精神境界
古人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 “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
“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 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 产主义者”。(列宁)
1
从“人文素养”说到“人文精神”
何谓“人文素养”?顾名思义, 人文素养就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和 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即人的内在品质。
12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在于“能力” 和“水平”,而在于“精神”,其核心 是对人的尊严和命运,对人类生存意义 和价值的关怀,即人文关怀。它表现为 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 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为“万 物之灵”,就在于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精 神文化。这就是“人文精神”。
丰富厚实的人文素养,可以使领导者 更好地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 会人生价值、实现人生追求,从而提升思 想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 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 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343
2、开阔知识视野
完善的知识结构,丰沛的人文素养, 可以使人视野开阔,高瞻远瞩,“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诗)”;可以使 人举一反三(孔子语),触类旁通,“一 叶落而知天下秋”;可以使人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万壑千山尽入我心”,“万 物皆备于我”;可以使领导者增强对人与 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 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 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的关系;可以鉴 是非,知兴替,“温故而知新”,“彰往 而察来”;可以知荣辱,辨善恶,“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 而思齐”。
5、设计师:通过对组织结构(制度、机 制)的合理设计和适时变革来解决问 题。
6、文化培育者:创造以人为本的共同价 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增强凝聚力。
2243
7、激励者:领导的核心是激励、鼓舞, 以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潜力。
8、创新者: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洞 察变化,科学预测,不断创新。
9、沟通者:有效沟通,协调各方,克 服障碍,化解矛盾,发挥合力。
2254
1、政治素质:决定着立场、观点、 方法、目标、态度、责任心。
(1)正确的政治立场:是政治敏锐性和鉴 别力的前提。
(2)崇高的政治理想:是其成为卓越领导 者,把事业作为毕生追求的动力。
(3)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党、对国家、 对人民负责,忠于职守,克己奉公。
(4)民主政治素养:充分发扬民主,避免 个人专断独裁,搞“一言堂”。
2、决策者:制定方针政策,确定发展战 略,指导下属朝着目标奋进。领导者 的决策水平,直接决定着组织的兴衰 成败和组织成员的前途命运。因此, 这是衡量领导者水平的主要尺度。
3、服务者:“领导就是服务”(邓小 平)。领导要有责任感使命感、服务 和奉献精神。
2232
4、责任人:权力与义务和责任是对等的。 不尽责,便失职;不作为,是缺德。
190
(3)“智慧是唯一的善,无知是唯一的 恶”———古希腊罗马对于“善”的探讨 赫拉克利特:神圣律是一切人间律存在的依 据.
柏拉图:善是知识。
(4)“彻悟美的本体”——古希腊罗马对 于“美”的探讨 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与比例。身体美在 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德谟克利特:身体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 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
中世纪,古希腊罗马人对于真善美的原始 追求,被神学扭曲为基督教的异化;而在中国,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了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传统,“存天 理,灭人欲”的宋明理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 步,表现为典型的伦理异化。人性受到前所未 有的压制和扭曲,人文精神遭受严重的摧残。
人类社会发展总是在曲折中走向光明的。 在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终于确立了高扬人性的近代人文精神(人是万 物之灵。人人生而平等)。
23
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 个国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衡量其 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它是人类对 于自身存在的超越性思考,以形而 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状况,探求 人的精神世界,具有超越历史、时 代和文化的永恒魅力。
34
45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致力于探索 人的精神出路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地 追求真善美的历史,是一部从必然王国 向自由王国迈进的历史。求真,向善, 爱美,从来就是人类的天性。每一个有 血有肉、有认知、意志和情感的活生生 的人的存在,是人文精神的出发点;而 促进人类幸福,使人性更美好、社会更 和谐,乃是人文精神的哲学探讨的终极 目标和归宿。
3310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 主体,是人自身存在的价值主体。 人不同于一般的“物”。工业革命 和资本主义最大的弊端是使人变成 “机器”,把人当做“物”,“见 物不见人”。而人文主义(人道主 义)则倡导对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 需求的深切关怀,避免人的“异 化”。
3321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 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 载)
史以来无法想像的巨大生产力,
文明进程突飞猛进,使人焕发出
无限的想象力和自信心;但与此同时,市场经 济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 得功利和冷漠无情。
西方社会的有识之士基于对自身生存和发
展的忧虑,提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尊崇社
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这一基本要求的崭新的人文
理念。
1176
(2)中国近代史上的人文精神
(4)沟通能力:沟通情况,协调关系, 配置资源,平衡利益。
(5)创新能力:发现问题,提出思路, 鼓励创新,有所突破。
(6)危机管理能力:预见危机,做好防 范,及时处置,临危不乱。
2287
4、道德素质:
(1)忠诚 (2)公正 (3)廉洁 (4)勤政 (5)自律
298
5、知识素质:
(1)基础知识:语、数、英、史、地、 生、理、化等等,以及社科理论。
1121
(3)“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中国古 代对于“善”的探讨 孔子:人者,天地之心也。志士仁人,无求 生而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多闻,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孟子:人皆有恻隐之心。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 恶小而为之。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圣人者,伪之极也。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杨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
56
人文精神就是人性(人类对于真善美 的永恒追求以及表现在这种追求中的自由 本质)的展现,表现出人类对于动物式的 情欲的自觉超越,这就使得人的感性生活 具有日益丰富而高尚的文化品味。这种自 觉超越又意味着人能够以自身的尺度去从 事自由的创造性活动。
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人生价 值和意义的哲学问题,人文精神实质上是 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 神。
1154
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特征:
其一,反对中世纪禁欲主义, 尊重爱情和人的现世生活;
其二,反对中世纪的等级制度, 强调人的平等和尊严;
其三,反对中世纪的文化专制主义,主 张宽容,提倡信仰和言论自由。
1165
பைடு நூலகம்、现代世界的人文精神
(1)现代西方人文精神产生的
社会历史根源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工业
化大生产的普及,创造出人类有
1187
(一)人道主义:现代人文精神 的最高原则
“人为万物之灵”。世间万事万 物中,人是最宝贵的。一切真善 美的追求,都是为了人的物质和 精神的幸福。
1198
(二)现代人文精神的内涵
1、求真:崇尚科学
人类追求“真”的历史,就是一部 探求“不受人惑”的科学方法的历史。 人对世界认知的程度,取决于其认识能 力。
2265
2、法律素质:这是法制社会建 设的必然要求,实现从人治到 法治的保障。
3、能力素质:是其履行职责、 实施领导、建立威望的基础。
(1)科学决策能力:是领导者根据形势、 环境和条件,对目标和行动决断的能 力。
(2)知人善任能力:善于识别和使用人 才。
2276
(3)激励能力:刺激需要,激发动机, 引导行为,实现目标。
2、向善:维护正义
向善,是作为人的意志和实践理性 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它涵盖了社会的自 由、平等、正义和个人的权利、责任、 道德良知。
1209
3、爱美:追求崇高
真正的诗人和艺术家之所以伟大, 在于他们对人生、对宇宙常怀感恩之心、 常带敬畏之情,他们用心去感悟、领略 宇宙人生的至大至尊,从情感的真实体 验中发现真理与价值。
1110
2 、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1)“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古代 的人文教育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中国古代对于“真”的探讨 孔子: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从辛亥革命再到 “五四”运动,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变 法维新”,从“驱除鞑虏”到“打倒孔家店”, 从学习技术到改良制度,从民族斗争到文化自 新,从“睁开眼睛看世界”到“移植思想求解 放”,中国的知识阶层在西方人文精神的感召 下,前赴后继,披荆斩棘,批判封建礼教,倡 导科学民主,呼唤伦理觉悟和个性解放,对后 世影响至深,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人 文精神在古老大地上重放光芒。
3354
“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缜密,自然科学使人深沉,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使人善 辨”。(培根)
总之,人类一切优秀 的文明成果,都是人文素 养的有机组成,都能给我 们以滋养、借鉴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