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人文地理学,它的研究对象(P2)和学科特性(P3~4)主要是什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是以人为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研究对象】研究人文地理环境及人文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地理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特性】①区域性(地域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区域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②社会性: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的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共同影响,但是主要受人文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合性。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这些人文现象内容繁多,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键,如果仅就个别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可能无法正确理解现象的本质和问题细致地分析的关键。
只有对所有关键因素进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④复杂性。
2、人文地理学发展阶段。
①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理志等。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
②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③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3、中国古典人文地理专著。
《诗经》、《尚书·禹贡》、《山海经》、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班固的《汉书·地理志》、《穆天子传》、《水经注》4、什么是人地关系?(P17)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简称。
“人”是人类本身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性。
做为生产者通过个体的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存必需的产品;做为消费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返还给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是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
5、人地关系论的基本理论有哪些?(P10~15)①环境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期决定性作用,把人看做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
②可能论: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
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③适应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适应与生物的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
这种适应,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以为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④生态论: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⑤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由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
⑥文化决定论⑦和谐论⑧文化景观论⑨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⑩“天人合一”观。
6、人类环境观的主要理论有哪些?(P236~239)人类的环境观主要理论包括①环境悲观论(零增长理论,公元2000年的地球)②环境乐观论(大过渡理论,地球资源足够用,没有极限的增长)③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主要指那些?①发展原则: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必须通过发展来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
那种认为必须停止经济发展以保护环境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②质量原则:各种经济活动必须更加有效,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应当更少,产生的废弃物也应当更少,以尽可能低的资源代价去达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实现最佳的生态效益。
生产过程及其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与产品的功能、耐久性、可靠性以及易于使用的程度等质量要素一样,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③协调性原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适当投资于自然资本,投资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改善,扩大资源和环境的支撑能力。
投资于技术创新有助于增加可资利用的自然资本。
也就是说,自然资源的可用量在不同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是不同的,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
④公平性原则:公平包括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资源利用和发展发展机会的公平等方面。
从国际范围来看,全球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状况是不可持续的;坚持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中的公平机会;发展中国家应当把消除贫困作为最优先的努力方向。
从国内范围来看,应当保护承受能力差的阶层,应当重视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对于落后地区要给予政策支持和经济扶持,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公平、持续性、需求、和谐、高效率、质量升级)8、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P257~258)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消除贫困,发展健全的经济生产方式,而且需要克服高消费社会的“过度消费”,建立“适度消费”得简朴生活方式;①人类消费生活从纯物质消费转向只是和智慧含量高的物质消费;②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人类生活从奢侈,浪费转向简朴;③绿色消费成为新时尚。
9、什么是人口问题?人口对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P59、71)?【什么是】①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资源不相协调,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
②原因:人口规模急剧膨胀;人口迅速老龄化;世界人口城市化问题。
【方面】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财富、政治势力、分配不公平、管理和组织不善、资源浪费以及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以上因素产生的问题更加恶化,更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关系】1)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般来说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由于单位面积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也较大,因而有利人口的增长,而环境恶劣的地区则抑制人口的增长。
此外,社会机制的作用,如经济发展,技术条件,文化以及政策等方面,也对人口增长有影响。
2)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即人口的两重性。
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任何国家和地区在人口发展方面的理想目标是保持适度人口数量。
3)适度人口实际上是指合理的人口容量。
合理的人口容量是指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耗尽可再生资源的条件下,特定空间资源对人口的最大负荷能力。
10、什么是人口构成?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一个人口系统中,各种人口构成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按照一定目标有秩序、有规律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11、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P56~87)地理环境影响人口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经济因素,政治状况,医疗卫生状况,文化教育,婚姻,宗教,风俗等因素,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作用:①适度的人口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②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12、人口分布一般呈现什么规律?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P61~67)【规律】①人口分布不平衡:水陆分布不均衡,南北半球分布不均衡,沿海与内地分布不均衡,高原与平原人口分布不均衡。
②人口分布特征: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
【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③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①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基础②社会经济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③科学技术进步与人口分布】13、对“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的理解及对策分析。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正处于总人口中劳动人口比重减少,中国经济所享有的“人口红利”的黄金时代正在渐行渐远。
中国开始呈现较快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经由劳动力要素供给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储蓄和资本积累两方面,制约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
必须做好这样两件事:一是必须长时期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二是必须尽快建立起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对策:(1)以有效合理的人口转移和流动,促进协调人口结构调整并带动农村家庭生育观念的更新转变,鼓励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经济。
具体方式包括:留学深造,外派劳务,人员交流等等。
(2)继续积极地推动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改进全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体系,赋予全国居民统一的国民待遇。
(3)加大教育产业投入力度,普及到高中的义务教育,实施灵活多样化的成人教育方式,鼓励多种方式形成全民终生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素质。
【红利】(4)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