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谁指出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有四

谁指出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有四

谁指出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有四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谁指出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有四,包括社会结构、人员、目标、科技,後经学者的修正再加入环境因素:●将个人分派到不同类别的工作、职务、学校;根据性向测验结果,可以据以分派入伍的军人到不同工作的岗位,是属於:分类决定●组织类型一.以组织的社会功能区分 by Parsons帕森士(1)生产组织 :从事经济与劳动性生产以供社会消费 Ex 企业.饭店(2)政治组织 :营造与分配权力以达社会价值期望 Ex 政府机关(3)整合组织 :协调冲突.促进合作以达团体期望 Ex 政党.法院(4)模式维持组织:藉由教育文化及表意活动来维持社会持续 Ex 学校.教会二.以组织的主要受益者区分 by Blau布劳 & Scott史考特(1)互利组织:谋求成员本身利益 Ex工会.政党(2)企业组织:谋求组织所有权者之利益 Ex工厂.商店(3)公益组织:谋求社会全民利益 Ex军事.警察.消防机关(4)服务组织:谋求组织直接服务对象之利益 Ex学校.医院.监狱三.以长官运用权力与部署顺从方式区分 by Etzioni艾奇厄尼张德锐2006(1)强制型:以强制权力(镇压威胁)来控制部署,部署则表现疏离行为Ex监狱.拘留所(2)功利型:藉功利权力(物质报酬)来控制部署,部署则表现计利行为Ex公司.工厂(3)规范型:藉规范权力(名誉地位)来控制部署,部署则表现承诺行为Ex学校.教会四.依选择权有无区分 by Carlson(1)类型一:组织与顾客均有选择权又称[野生型组织] Ex大学(2)类型二:组织无法选择顾客,但是顾客可选择组织 Ex国民中小学补校(3)类型三:组织有权选择顾客,但顾客无权选择组织 Ex军队.监狱(4)类型四:组织与顾客均无选择权又称[养护型组织] Ex义务教育★谢恩Schein提出组织三个层次(1)基本假定basic assumption = 文化精髓essence = 潜藏信念trait belief组织成员对其周遭人.事.物及组织本身所持有的一种潜藏信念最内隐的一个层次(2)价值观 espoused values对基本假定的反映,提供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准绳,常见的口号或信条均是。

好比 : 顾客至上以客为尊品质第一(3)器物及创造物artifacts and creations这是指语言.典礼.制度.行为.仪式等有形文化最可见与最外显的一个层次★戴文坡(Daverport, 2000)曾提出有关知识管理的十项原则:1. 知识管理是昂贵的,但无知所需付出的代价更为昂贵。

2. 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人员和科技之混合对策。

3. 知识管理是高度政治性的。

4. 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人员。

5. 知识管理自图像获得的利益甚过於模式;自市场甚过阶层制度。

6. 分享并使用知识通常是不自然之行动。

7. 知识管理意味着改进知识的工作程序。

8. 知识的进入机会只是起始而已。

9. 知识管理永无止境。

10. 知识管理需要知识契约,亦即需尊重其智慧财产权。

★Imber 音伯尔(1995) 归纳出三类教育行政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理论性的知识(theoretical knowledge)技术性知识(technical knowledge)生涯性知识(career knowledge★Thomas(1976)指出了五种不同的冲突处理方式:竞争、统合、顺应、退避、妥协用「果决程度」和「合作程度」来探讨应付冲突的方式。

果决程度是指个人坚持己见的程度。

合作程度是指愿意和他人合作而使之满意的程度。

★班级经营的研究取向:1.功能研究取向:功能論(美國James,Dewey)(1)重視個體適應環境功能 (2)重視管理標準的建立(3)設法找出教師有效行為2.行为改变研究取向:行为主义(1)利用增強和懲罰原理 (2)注重實驗室的研究3.人际―互动研究取向:人本主義(心理治療)(1)重視個人主觀感受 (2)強調教師行為的正面價值★ Emmer,1987指出班级经营理论的三取向★计算预算的编制的过程可分为:目标设计、计画拟定、预算筹编★自1980年代以来,英美等国的教育,历经自由市场经济的新右派教育改革,提出松绑与竞争的口号,进行学校重整运动★Flanders 社会互动分析法(FIAS)将教室内的教学,视为特殊的社会体系,认为教学即是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社会互动。

Flanders所设计的师生互动系统,则是一种分析教师与学生在教室中的口语互动情形的方法。

1.教师讲a.间接影响:接纳感受、夸奖、接纳学生观念、问问题b.直接影响:讲解、指示、批评或纠正2.学生讲a.学生被动反应b.学生主动反应3.静止:安静FIAS是一种着名的教室观察系统。

它所要分析的是,教室情境中师生双方所说的语言。

此一观察系统的目的在於运用一套代码系统(coding system),记录在教室中的师生口语互动情形,以分析教学行为,进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

视导人员就观察教室目前发生的口语互动行为,选择适当的代码记录下来,纪录的时间间隔大约是每三秒钟划记一次,速度须尽量保持稳定1239(indirect style of teaching)類型;而第5、6、7、8類通常被認為是「直接教學風格」(direct style of teaching)類型;第4、10類則屬中立行為(Acheson & Gall, 1997)。

★Richard E. Gross & Thomas L. Dynneson (1985)等人提出公民发展六阶段论,該理論說明公民發展的內化基模(an internalized schema),以及公民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各種事項的產生順序,並持續發展經過六個公民發展階段。

1.生物性公民(biological citizenship):此階段從出生至三歲,此時期的嬰兒是必須被撫養的嬰兒。

2.家庭公民(family citizenship):此階段從四歲至五歲。

3.成形的社會公民(formative social citizenship):此階段自五歲至九歲。

4.階層社會公民(stratified social citizenship):此階段從十歲至十二歲,正是小學高年級。

5.水平的社會關係(horizontal social relationships):此階段自十三歲至十五歲。

此階段可以稱之為群體內擴展公民的時期。

6. 垂直的社會關係(16~21)★ Lunburg & Ornstein(1991) 教育行政學者学校具有松散组织结构的特性,面对学校组织变革的压力调适,他们指出变革压力有:政府对教育的干预、社会价值观的改变、科技的进步与更新、知识的爆炸、管理过程和人的改变。

★边沁曾经订了四个惩罚的反面规准...认为在下列的情况下,不应该加以惩罚1.无据︰没有根据和要防止的危害,则行为大概无害。

2.无效︰必然无效,不能用以防止危害。

3.无益︰无益或代价太高,其产生之危害大於防止之危害。

4.无需︰无需惩罚亦可防止或中止危害,即所付的代价较低。

★惩罚类型(一)报应性惩罚1.「以直报直,以怨报怨」。

2.强调因果报应,惩罚动机在於「报复」。

(二)惩戒性惩罚1.杀鸡儆猴,以敬效尤。

2.将学生视为客体,呈现「I-it」的教学关系。

(三)感化性惩罚1.强调学生犯错後的补教措施。

2.当犯错学生改过迁善後,方恢复犯错学生的自由权利。

(四)恕道性惩罚1.惩罚原理为公平对待原则,亦即「平等对待平等,差别对待差别」。

2.惩罚动机完全合乎教育理想,呈现「I-Thou」的教学关系。

★教育部95学年度开始试办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监:以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为核心,采取「层面—指标—参考检核重点」为架构,建构完整的指标系统。

层面乃指涉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主要领域或面向,共包括:课程设计与教学、班级经营与辅导、研究发展与进修、敬业精神与态度等四个层面,涵盖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评监指标系依循各个层面之能力,发展出精熟任教学科领域知识、展示课程设计能力、研拟适切的教学计画等18个指标。

根据层面及指标的逻辑与内涵,发展出73 项参考检核重点。

含5种评监工具:教师自评表、教学观察表、档案评量表、综合报告表及专业成长计画表。

★ 2004起教育部「品德本位校园文化」方案实施原则:(一)民主过程(二)多元参与(三)统整融合(四)创新品质(五)分享激励★指示型领导:领导者倾向告诉成员其所期望的为何『倡导』成就导向型:领导者预先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继而期待成员高度的实际表现『倡导』支援型领导:领导者以平等的方式对待成员『关怀』参与型领导:领导者常询问成员的意见以利於决定『关怀』★教学视导Wiles & Bondi(1986)对教育视导归纳出六个主要的概念:1.强调行政的视导。

2. 强调课程的视导。

3.强调教学的视导。

4.强调人际关系的视导。

5.强调管理的视导。

6.强调领导的视导。

原则:统整国内学者对教育视导所提出的视导原则,概括有专业化原则、组织化原则、民主化原则、科学化原则、视导与辅导并重原则、教育化原则与社会化原则等七项(谢文全,民74)。

九年一贯课程实施之後,分科视导已转型为分领域视导。

此类分科(领域)视导人员,包括督学、师范院校辅导教授及学科专长教师等三种。

教学视导方式教学视导关注的焦点在於教师教学活动,其目的在协助教师改进教学,增益教学效果。

举凡有关教学现场的教学方法、教材、评量、班级经营及教学情境等皆为教学视导的内涵,其视导方式有以下四种:(一)临床视导(clinical supervision)此视导方式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Cogan、Goldhammer & Anderson於一九五0年代末期所倡导发展出来的。

临床视导强调视导人员与被视导者首先应建立良好关系,在对等同事关系原则下,彼此面对面接触,运用循序步骤,藉由观察、分析的历程,以协助改进教师之教学行为。

(二)同侪视导(peer supervision)同侪视导的基本假定是教师为教学方面的专家,而教师与视导人员若为同侪关系,则视导工作最易为教师所接受,而且更易於促进其专业的成长,强化专业知能的提昇。

同侪视导的焦点释放在观察、分析及回馈的历程上,而教师同侪就是他们最好的一面镜子。

(三)发展性视导(developmental supervision)发展性视导是Glickman所创的,Glickman(1990)认为教师有不同的成长和发展的阶段,教学视导要依教师发展阶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视导方式。

教育的目标在於人的发展,而视导人员应有教师成长阶段的知识和协助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