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指出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有四,包括社会结构、人员、目标、科技,後经学者的修正再加入环境因素:D.Katz●将个人分派到不同类别的工作、职务、学校;根据性向测验结果,可以据以分派入伍的军人到不同工作的岗位,是属於:分类决定●组织类型一.以组织的社会功能区分 by Parsons帕森士(1)生产组织 :从事经济与劳动性生产以供社会消费 Ex 企业.饭店(2)政治组织 :营造与分配权力以达社会价值期望 Ex 政府机关(3)整合组织 :协调冲突.促进合作以达团体期望 Ex 政党.法院(4)模式维持组织:藉由教育文化及表意活动来维持社会持续 Ex 学校.教会二.以组织的主要受益者区分 by Blau布劳 & Scott史考特(1)互利组织:谋求成员本身利益 Ex工会.政党(2)企业组织:谋求组织所有权者之利益 Ex工厂.商店(3)公益组织:谋求社会全民利益 Ex军事.警察.消防机关(4)服务组织:谋求组织直接服务对象之利益 Ex学校.医院.监狱三.以长官运用权力与部署顺从方式区分 by Etzioni艾奇厄尼张德锐2006(1)强制型:以强制权力(镇压威胁)来控制部署,部署则表现疏离行为Ex监狱.拘留所(2)功利型:藉功利权力(物质报酬)来控制部署,部署则表现计利行为Ex公司.工厂(3)规范型:藉规范权力(名誉地位)来控制部署,部署则表现承诺行为Ex学校.教会四.依选择权有无区分 by Carlson(1)类型一:组织与顾客均有选择权又称[野生型组织] Ex大学(2)类型二:组织无法选择顾客,但是顾客可选择组织 Ex国民中小学补校(3)类型三:组织有权选择顾客,但顾客无权选择组织 Ex军队.监狱(4)类型四:组织与顾客均无选择权又称[养护型组织] Ex义务教育★谢恩Schein提出组织三个层次(1)基本假定basic assumption = 文化精髓essence = 潜藏信念trait belief组织成员对其周遭人.事.物及组织本身所持有的一种潜藏信念最内隐的一个层次(2)价值观 espoused values对基本假定的反映,提供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准绳,常见的口号或信条均是。
好比 : 顾客至上以客为尊品质第一(3)器物及创造物artifacts and creations这是指语言.典礼.制度.行为.仪式等有形文化最可见与最外显的一个层次★戴文坡(Daverport, 2000)曾提出有关知识管理的十项原则:1. 知识管理是昂贵的,但无知所需付出的代价更为昂贵。
2. 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人员和科技之混合对策。
3. 知识管理是高度政治性的。
4. 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人员。
5. 知识管理自图像获得的利益甚过於模式;自市场甚过阶层制度。
6. 分享并使用知识通常是不自然之行动。
7. 知识管理意味着改进知识的工作程序。
8. 知识的进入机会只是起始而已。
9. 知识管理永无止境。
10. 知识管理需要知识契约,亦即需尊重其智慧财产权。
★Imber 音伯尔(1995) 归纳出三类教育行政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理论性的知识(theoretical knowledge)技术性知识(technical knowledge)生涯性知識(career knowledge★Thomas(1976)指出了五種不同的衝突處理方式:競爭、統合、順應、退避、妥協用「果決程度」和「合作程度」來探討應付衝突的方式。
果決程度是指個人堅持己見的程度。
合作程度是指願意和他人合作而使之滿意的程度。
★班級經營的研究取向:1.功能研究取向:功能論(美國James,Dewey)(1)重視個體適應環境功能(2)重視管理標準的建立(3)設法找出教師有效行為2.行為改變研究取向:行為主義(1)利用增強和懲罰原理(2)注重實驗室的研究3.人際―互動研究取向:人本主義(心理治療)(1)重視個人主觀感受(2)強調教師行為的正面價值★Emmer,1987指出班級經營理論的三取向★計算預算的編制的過程可分為:目標設計、計畫擬定、預算籌編★自1980年代以來,英美等國的教育,歷經自由市場經濟的新右派教育改革,提出鬆綁與競爭的口號,進行學校重整運動★Flanders 社會互動分析法(FIAS)將教室內的教學,視為特殊的社會體系,認為教學即是教師在課堂中與學生進行社會互動。
Flanders所設計的師生互動系統,則是一種分析教師與學生在教室中的口語互動情形的方法。
1.教師講a.間接影響:接納感受、誇獎、接納學生觀念、問問題b.直接影響:講解、指示、批評或糾正2.學生講a.學生被動反應b.學生主動反應3.靜止:安靜FIAS是一種著名的教室觀察系統。
它所要分析的是,教室情境中師生雙方所說的語言。
此一觀察系統的目的在於運用一套代碼系統(coding system),記錄在教室中的師生口語互動情形,以分析教學行為,進而幫助教師改進教學行為。
視導人員就觀察教室目前發生的口語互動行為,選擇適當的代碼記錄下來,紀錄的時間間隔大約是每三秒鐘劃記一次,速度須儘量保持穩定第1、2、3、9類中出現的口語行為顯示出教師為間接教學風格(indirect style of teaching)類型;而第5、6、7、8類通常被認為是「直接教學風格」(direct style of teaching)類型;第4、10類則屬中立行為(Acheson & Gall, 1997)。
★Richard E. Gross & Thomas L. Dynneson (1985)等人提出公民發展六階段論,該理論說明公民發展的內化基模(an internalized schema),以及公民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各種事項的產生順序,並持續發展經過六個公民發展階段。
1.生物性公民(biological citizenship):此階段從出生至三歲,此時期的嬰兒是必須被撫養的嬰兒。
2.家庭公民(family citizenship):此階段從四歲至五歲。
3.成形的社會公民(formative social citizenship):此階段自五歲至九歲。
4.階層社會公民(stratified social citizenship):此階段從十歲至十二歲,正是小學高年級。
5.水平的社會關係(horizontal social relationships):此階段自十三歲至十五歲。
此階段可以稱之為群體內擴展公民的時期。
6. 垂直的社會關係(16~21)★ Lunburg & Ornstein(1991) 教育行政學者學校具有鬆散組織結構的特性,面對學校組織變革的壓力調適,他們指出變革壓力有:政府對教育的干預、社會價值觀的改變、科技的進步與更新、知識的爆炸、管理過程和人的改變。
★邊沁曾經訂了四個懲罰的反面規準...認為在下列的情況下,不應該加以懲罰1.無據︰沒有根據和要防止的危害,則行為大概無害。
2.無效︰必然無效,不能用以防止危害。
3.無益︰無益或代價太高,其產生之危害大於防止之危害。
4.無需︰無需懲罰亦可防止或中止危害,即所付的代價較低。
★懲罰類型(一)報應性懲罰1.「以直報直,以怨報怨」。
2.強調因果報應,懲罰動機在於「報復」。
(二)懲戒性懲罰1.殺雞儆猴,以敬效尤。
2.將學生視為客體,呈現「I-it」的教學關係。
(三)感化性懲罰1.強調學生犯錯後的補教措施。
2.當犯錯學生改過遷善後,方恢復犯錯學生的自由權利。
(四)恕道性懲罰1.懲罰原理為公平對待原則,亦即「平等對待平等,差別對待差別」。
2.懲罰動機完全合乎教育理想,呈現「I-Thou」的教學關係。
★教育部95學年度開始試辦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以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為核心,採取「層面—指標—參考檢核重點」為架構,建構完整的指標系統。
層面乃指涉教師教學專業能力的主要領域或面向,共包括: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研究發展與進修、敬業精神與態度等四個層面,涵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
評鑑指標係依循各個層面之能力,發展出精熟任教學科領域知識、展示課程設計能力、研擬適切的教學計畫等18個指標。
根據層面及指標的邏輯與內涵,發展出73 項參考檢核重點。
含5種評鑑工具:教師自評表、教學觀察表、檔案評量表、綜合報告表及專業成長計畫表。
★ 2004起教育部「品德本位校園文化」方案實施原則:(一)民主過程(二)多元參與(三)統整融合(四)創新品質(五)分享激勵★指示型領導:領導者傾向告訴成員其所期望的為何『倡導』成就導向型:領導者預先設定具有挑戰性的目標,繼而期待成員高度的實際表現『倡導』支援型領導:領導者以平等的方式對待成員『關懷』參與型領導:領導者常詢問成員的意見以利於決定『關懷』★教學視導Wiles & Bondi(1986)對教育視導歸納出六個主要的概念:1.強調行政的視導。
2. 強調課程的視導。
3.強調教學的視導。
4.強調人際關係的視導。
5.強調管理的視導。
6.強調領導的視導。
原則:統整國內學者對教育視導所提出的視導原則,概括有專業化原則、組織化原則、民主化原則、科學化原則、視導與輔導並重原則、教育化原則與社會化原則等七項(謝文全,民74)。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分科視導已轉型為分領域視導。
此類分科(領域)視導人員,包括督學、師範院校輔導教授及學科專長教師等三種。
教學視導方式教學視導關注的焦點在於教師教學活動,其目的在協助教師改進教學,增益教學效果。
舉凡有關教學現場的教學方法、教材、評量、班級經營及教學情境等皆為教學視導的內涵,其視導方式有以下四種:(一)臨床視導(clinical supervision)此視導方式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Cogan、Goldhammer & Anderson 於一九五0年代末期所倡導發展出來的。
臨床視導強調視導人員與被視導者首先應建立良好關係,在對等同事關係原則下,彼此面對面接觸,運用循序步驟,藉由觀察、分析的歷程,以協助改進教師之教學行為。
(二)同儕視導(peer supervision)同儕視導的基本假定是教師為教學方面的專家,而教師與視導人員若為同儕關係,則視導工作最易為教師所接受,而且更易於促進其專業的成長,強化專業知能的提昇。
同儕視導的焦點釋放在觀察、分析及回饋的歷程上,而教師同儕就是他們最好的一面鏡子。
(三)發展性視導(developmental supervision)發展性視導是Glickman所創的,Glickman(1990)認為教師有不同的成長和發展的階段,教學視導要依教師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視導方式。
教育的目標在於人的發展,而視導人員應有教師成長階段的知識和協助的責任。
(四)合作性事業發展(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此一視導方式是由Glatthorn(1984)所提出,強調教師同事間透過對教學活動的觀察、討論及回饋,而促進彼此教學專業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