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高效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现状是:有70% 的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没有读过一篇文学名著,80% 以上的大学生没有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心里读5.回视或复视过多6.边读边用手或笔指着读7.阅读时头随着目光而移动8.只会逐字逐句逐步阅读,不会跳读9.用千篇一律的方法读一切材料阅读速度不快,阅读效率不高,阅读总量不足90% 以上的学生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兴趣不浓,缺少阅读时间,不良阅读习惯不爱读、没时间读、更重要的是不会读应对策略:一是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水平,二是培养其迅速把握有效信息的水平,三是建立科学性系统化的阅读教学训练体系。
生活中的阅读与专业阅读并不一样,所以不能寄希望于学生靠课外自由阅读提升阅读水平,专业阅读需要专门的训练。
打一个比方,生活中消闲式的阅读就好像在海滨旅游,什么新鲜有趣看什么;而专业阅读则像是出海打鱼,目的就是收获海产。
生活中需要阅读的各种书报杂志泛如大海,精力有限的学生怎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大海中,有经验的渔夫会根据洋流的颜色、鱼群的种类、小岛暗礁、海鸟、天象……这些有效信息把握大海复杂的变化,迅速找到捕猎的目标,出色地完成出海的任务;同样,学生的阅读水平的迅速提升也有赖于这种集中注意力快速发现有效信息,然后加以收取利用的水平的培养,学习越多的经验,经受越多的历练,越能尽早的成熟起来,变成阅读的高手,信息之海中的富翁。
经大、中、小学生、成人等不同层次的读者训练实验证明,若每周坚持训练2次(每次30分钟),15周左右阅读速度与效率即可翻番;多数人可达800字/每分钟,有的可达1000字/分钟以上,个别人可达3000-4000字/每分钟。
高二某班集体训练,20周后全班平均阅读速度提升到3倍(由278字/每分钟提升到975字/每分钟);阅读效率提升到4倍(由159字/每分钟提升到862字/每分钟)。
有位名叫李昕的同学说:“通过快速高效阅读训练,我掌握了如何才能做到快速高效阅读的方法。
以前阅读时,总有一些影响阅读速度的毛病,摇头,眼睛随着字来回转,心里读。
光看不往大脑里记等。
通过两个月的练习,我已既能读得快,又能理解文章的意思,还能默默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通过回答问题的形式来检验阅读的效率。
开始我阅读速度只有每分钟二百字,逐渐提升到每分钟二百八十字,每分钟三百五十字,每分钟四百字。
理解率由原来的百分之二十四,提升到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
北京铁路五中是一所基础较差的,所谓“撮底儿”的学校,学生绝大部分为农民子弟,前些年辍学想象就相当严重,情况可见一斑。
但教初二的王征老师,实行一年快速阅读训练,效果十分显著,他在总结中说:是什么原因使得同学们在一年的训练之后,三项指标能有如此幅度的提升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效阅读训练,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极大的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教学任务是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的,而当着学生还不理解,不重视,不投身实践的时候,再好的教材,再灵的教法也是枉然。
因为高效阅读训练在训练步骤上安排了当堂公布答案及评分标准,当堂打出分数,并在全班实行评比,对各项指标分数高、效果好的同学加以表扬,这对同学们的激励作用是相当大的。
特别是那些后进的学生,平素他们没有机会在学习上表现自己,没有体验过当众受表扬的滋味,而当他们在训练上获得成功之后,他们表现了从未有过的积极热情,他们注意力集中,看得快,答得好,分数高。
例如白岩同学,是个学习不用功的后进生,其基础阅读速度是150字/分,训练时他的积极性高,结果阅读速度提升了251%;其阅读效率也由初始的每分钟18字,提升到现在的每分钟371字,是原效率的19.61倍。
正如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认为高效阅读训练所以能够收到成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
参加过速读训练的毛铁妹同学说:“速读练习是我上高二以来接受的一种新的语文素质的训练。
在这到处洋溢着电子化的空气的信息时代,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学领域中,都体现着各种高速度。
就连阅读也要高速度,高效率了。
通过这个素质练习,我感到无形之中无论是在阅读欣赏水平,还是在理解议论文的水平上都有所提升。
改变了我以往无论是看小说还是散文(或议论文),总是首先被故事情节吸引,然后在散文或议论文的字里行间找叙事部分的无效阅读的做法,通过速读训练,使我在阅读时更注意作者的思路,文章的文学价值,作品的利弊以及一些优秀的独具匠心的富有哲理的比喻,类比等。
对报刊上的议论文,如社论、评论。
论坛等更加留心注意了。
阅读时,我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作者的观点,再跟自己作一比较,这样,在思索中,自己头脑中一篇有条理的议论短文也就酝酿成了。
这样的阅读,使自己的思路更开阔,兴趣更广泛了。
”长辛店铁中初二学生韩菊在《我爱快速阅读》中说:“阅读速度和理解率的提升,使我在学习上节约了时间。
一以前,背语文课文,背得很慢。
现在,一篇300字左右的课文,我一刻钟就能背诵下来;一首古诗,我读了三遍便可记下来;学习代数和几何时,看过一遍书,重要的定义便能印在脑子里,不会忘记。
我喜欢学历史,历史书上的年代、人物、地点较多。
很难记忆,掌握了高效阅读法之后,这些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高效阅读方法不但对我的正课学习有协助,而且对我的课外阅读也有好处。
我很喜欢看小说,不过速度慢,费时间,总怕影响学习,所以只好忍痛割爱了。
掌握了快速阅读方法之后,一本平时至少要看三天的书,现在一两个小时就可看完了。
时间的减少,使我能在课外阅读大量书籍。
快速阅读真是帮了我们很多忙!”快速阅读是一种多感官同时参与的高级神经生理活动过程,它给大脑以极其丰富的刺激,大脑也会因这些刺激而更加发达,适合水平也会相对应提升.一位日本学者的调查资料证明:工作紧张多用脑的人,智力要比懒散者高50%。
平常懒散不紧张的人,智力衰退早,老年时容易反映迟钝,脑力不济。
英国一位神经生理学家认为:人脑紧张工作开始的越早,持续的时间越长,脑细胞老化过程也就越慢。
所以快速阅读能使大脑更加发达。
实验证明,快速阅读还能促动快速记忆。
快速阅读具有综合开发智力的作用。
阅读的过程同时也是记忆的过程,快速阅读与快速记忆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对中等难度的书籍,如果以每分钟500字以上的速度阅读,能够使视力和思维同时积极活动,在大脑中留存的信息可达90%,若以每分钟200字的速度阅读,却仅能在大脑中留有信息的10%,这是因为慢速阅读向大脑传递信息是慢镜头式的,但镜头会使大脑潜在意识密度小,间隙大,因而会渗透进别的因素的影响,降低大脑的记忆效果。
而快速阅读实质上是一种强化学习法、强化活动能够巩固和促动快速记忆的效果。
此外,快速阅读还能促动快速理解。
因为高效阅读时必须注意力集中,能按阅读的要求抓住中心,猎取精华,所以能加深理解,高效阅读是一种优势积累。
在短时间内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就能按阅读的要求去迅速理解,迅速记忆,所以脑子里留下深刻的记忆。
据一些老专家研究,看书看得快的比看得慢的更能理解读过的内容,道理就是这样。
四、高效速读法的训练过程1、快速记忆: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掌握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水平,提升其记忆水平。
2、快速理解:积累文章学知识,学习按程序阅读抓主要信息的方法,提升学生快速理解阅读文章的水平。
3、快速解题:学习“整体感知、审题定位、对号入座”的阅读解题方法,巩固提升前阶段阅读训练成果,提升使用高效速度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五、高效速读法的主要原理及训练方法因为这种训练的时间以分秒计算,一开始,学生的心情就是紧张的,精神是高度集中的,不容许有拖拉疲沓现象,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紧张的作风,增强时间观点。
同时因为在阅读中要积极思维增强记忆,所以思维活动空前活跃。
因为这种训练强调的是阅读效率,所以只追求速度和只追求理解率的做法都不适宜,所以,理应处理好阅读速度和理解率的关系,在保持一定理解率(一般以70%左右为宜)的基础上,力求高速度,从而使自己的阅读效率得以迅速提升。
在计时阅读训练当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升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水平,快速记忆水平,教给他们快速阅读、集中注意力、快速记忆的方法,比如: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调整呼吸,扩大识别间距,口诀记忆,联想记忆等。
(二)规律化是高效阅读的重要途径,教给学生文章的规律,让学生在训练中理解并利用好这些规律,能够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重要的水平。
所谓规律化,实际就是条理化、系统化。
我们的知识结构越是归纳为定理法则、定义公式,有条理,有系统,有规则,我们就越好学,越容易理解,其适用性也就越普遍,越有用,就越能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例如:1、以迅速捕捉信息为目的的速读固定程序。
根据定势理论,我们把阅读的过程固定为七项内容(或称七个步骤),每次阅读时,都是顺着这七项内容之读。
久而久之,这七项内容在脑子里就形成了“定势”。
只要看书,就会自然地、习惯地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
固定程序阅读法的七项内容是:(1)标题;(2)时间;(3)地点(5)人物(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或情节;(6)文章特点及有争议之处;(7)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2、快速归纳段意的规律归纳段意有哪些规律可循?经过度析,我们发现所有段落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中心句的,一种是没有中心句的。
有中心句的,其中心句就是段意,其它语句都是为阐述中心句服务的。
对这样的段落,找到了中心句,就找到了段意。
中心句的位置在哪里?有无规律可循?中心句最大量是在段首,其次多在段尾,少量的在段落中间。
对没有中心句的,则要实行概括归纳。
而有的段落虽无中心句,但有对段内各层层意概括的句子或词语,那么将能概括层意的句子或词语归纳起来也就是段意。
对那些既无中心句,又无概括层意句子的段则需完全概括了。
以上是借助与内容直接相关的因素,提炼出来的归纳段意的规律。
此外,还可借助语言形式,协助我们更快地归纳出段意。
比如,能够利用段中的提示性语言标志(如“总来说之”,“一句话”,“所以”,“实质上”,“综上所述”等)很快地找到中心句。
因为当作者阐述某一问题用了较多的篇幅后,往往要自己小结一下,这时就常常有提示性语言标志出现。
另外,在记叙段落中,如果夹有议论或抒情性语句,则这些抒情句、议论句,往往是与段落表现的中心相关。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把归纳段意规律归纳为如下几条:(1)有中心句的,中心句就是段意,中心句多数在段首,其次在段尾,少数在段中;(2)无中心句的,需要概括或利用能概括层意的语句实行概括;(3)能够利用提示性词语或记叙段中的抒情句、议论句更快找到中心句。
3、辨析篇章与段落思路的规律。
文无定法,文章的构架也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如同一切事物一样,文章的构架也是有其基本结构模式的,这就是段落思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