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研究
阅读可以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传承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特点,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

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

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最主要的阵地。

1持之以恒,养成课前预习的阅读习惯
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被大家看重,有的甚至流于形式。

要落实预习环节就必须做到:要让学生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如:可以开展以预习为主题的班会,让大家谈对预习的认识;在课堂上多表扬认真预习的同学,让这些同学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预习对学习的帮助,引导大家认清预习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开学初,教师应专门抽出时间对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

要落实预习的检查环节。

可制一张预习检查登记表,由组长根据预习要求逐项对照检查,由语文课代表和老师临时抽查,负责人对每位同学的预习情况在表上登记,使每位同学每一课的预习情况一目了然。

对预习完成认真的同学进行表扬奖励,完成不认真或未预习的同学要提出严肃的批评,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自觉性。

2利用“阅读期待”,增强阅读氛围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

学生从获得读物的第一个信息,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

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

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

”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的生活情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知识。

然后播放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等地的风光图片,让学生进行比较。

最后,设置“烟台的海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这些信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期待,是一块磁铁,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

3以情导读,提高阅读质量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

所以阅读教学法应把重点放在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上。

老师要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把课文读好,只要用心朗读,用情朗读,全身心地投入时,孩子那一张张小嘴巴读出的不是课文的语句,而是浓浓的情。

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先浏览,作好圈画批注,重点引导学生精读品味烟台海的“凝重、壮丽”。

首先指导学生抓住“气势汹汹”“像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
句,结合题头照片,感受烟台海巨浪汹涌的壮观景象。

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对“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的品味,体会课文用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来衬托烟台海的壮观。

然后,引导学生欣赏烟台冬季这道“凝重而又壮丽”的风景线。

在精读品味中,老师的激情讲解,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样以情激情,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创设问题,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反映。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

教师应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用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教师质疑:扫路老人到底累不累?开始全班学生分歧较大,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最后形成一个共识。

那就是:扫路的工作是累的,但是扫路人热爱工作,以苦为乐,累并快乐着。

在次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使扫路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慢慢高大起来,受到心灵的震撼。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培养自信乐观豁达的美好情感的目的。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形成以“学生探索明白”为主,学生就变成了主动探索者。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在发生着令人欣慰的质的变化。

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

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以人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构建高效课堂这一最终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