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标准(WD稿)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标准(WD稿)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一标准(WD高)引言0.1 总则采用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TNPM )应当是组织一项战略性决策。

TNPM 管理体系的目标是提升组织设备运行水平和现场管理水平,使设备引进、运行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行为规范化、流程闭环化,使组织设备运行、管理和现场管理走向科学化、系统化。

本标准所规定的TNPM 管理体系标准是使组织设备运行、管理、现场管理更加规范、健全、系统和完善。

一个组织TNPM 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实施受各种生产实际状况、需求、具体目标、所使用的设备、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该组织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本标准能用于内部和外部评定组织是否满足组织自身要求、法规、TNPM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和其他要求。

0.2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模式戴明模型的核心思想是PDCA 动态循环,呈螺旋上升的系统化管理模式,通过不断转动PDCA 持续改进,使管理系统更高效、更优化。

为适应现代设备管理及现场管理,TNPM 的运行模式采用了PDCA 和NDCA 交替执行模式,该模式适用于本标准所有过程,简述如下:P――策划(Plan):依组织的管理需求,制定TNPM方针并建立目标,策划实现目标所需过程的方法和准则,确定过程所需的资源和信息。

D――实施(Do):按照策划的结果实施过程”并使实施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以确保系统运行符合策划安排并实现预期目标。

C――检查(Check):通过检查,组织可评价计划实施的效果,对不符合策划安排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纠正与预防措施,以确保系统能有效运行。

检查的结果应向管理阶层报告。

A ----- 改进(Action):组织评审系统整体的运行情况,并根据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对系统不断进行完善,使系统保持有效性、充分性和适宜性。

N ----- 规范(Normalize):对第一轮PDCA所形成的最优行为进行规范,即形成文件,通过培训进行推广,成为所有相关运行人员的标准行为准则,直到有新的创新、突破和改善为止。

接下来的D、C、A重点关注对规范的实施、检查和完美化。

下一个PDCA将侧重于改善、修正和优化过程。

0.3 体系结构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NPM)管理体系运行的模式采用了PDCA 和NDCA 交替执行模式,主要包括:TNPM 方针、策划、检查与纠正措施、优化、规范和管理评审。

TNPM 第4 章是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其结构图“ TNPM 第4 章结构图”TNPM第4章结构图0.4 TNPM 各要素间的联系TNPM 各要素间的联系,如图“ TNPM 管理体系过程模式”所示。

组织为了发展的需要,提升设备管理和现场管理水平,制定TNPM 方针。

TNPM 方针是组织以设备为主线的运行和现场管理之宗旨和方向。

TNPM 管理方针应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并遵守有关生产运行管理方面的法规和其他要求,体现组织自身管理的特点,体现体系积极向上的精神,包含对持续改进的承诺,方针应为拟定目标提供框架。

目标是TNPM 方针的具体化,是在方针的框架下展开的,是针对方针可测量的具体指标。

组织最高管理者的决心、重视与支持,是TNPM 体系成功的关键。

高层管理者是TNPM 体系运行的舵手,须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制定适合自身的TNPM 方针和目标,为有效运行TNPM 体系做出承诺,并从管理承诺、方针目标、体系策划、管理评审、机构和职责、内部沟通等活动的开展来证实承诺。

为实现TNPM 方针和目标,需策划实现目标所需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策划各过程有效运行的方法和准则,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采取必要的措施,使过程符合策划的结果并持续改进。

依运行控制的需要而编制必要的文件。

文件是TNPM 体系用于传递信息(含提供适宜的培训)、沟通意图、统一行动,记录是TNPM 体系用于提供客观证据、追溯、统计分析用的。

本标准不要求体系中所有的过程和活动都形成文件,只规定了必要的文件。

组织的TNPM 管理需要每个员工积极参与、支持与配合,为有效运行TNPM 体系,组织需建立TNPM 机构,并确定所有员工在体系中的职责和权限。

为使员工有能力履行其职责,组织需通过培训和其他措施提高员工对设备的使用技能、专业知识、素养,增强员工设备管理和现场持续改善的意识。

为促进组织内各职能和层次间的信息交流,组织应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TNPM 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实施TNPM体系的切入点是开展6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活动,开展的同时实施设备现场管理及运行控制的其他过程。

在TNPM 体系运行的过程中,组织需开展持续改善活动、合理化提案、员工成长活动,以增强TNPM 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是提升现场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绩效测量和监视的绩效数据反映了TNPM 管理体系其他每个要素的执行情况,组织需不断地对过程进行绩效测量和监视,如果发现不符合或不期望的情况则应及时采取相应地纠正和预防措施,使过程符合策划的结果并持续改进。

组织应定期开展TNPM 体系审核,以评估组织的TNPM 体系的有效性,并发现改进的机会。

审核涉及TNPM 体系所有要素,是对体系要素执行情况的总结和评价。

TNPM 体系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因此,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对TNPM 体系定期实施管理评审,依审核结果、过程绩效、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检讨TNPM 方针、目标及体系中存在的不充分,识别改进的机会,以确保TNPM 体系实现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达到持续改进。

0.5 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相容性本标准与GB/T28001-2001 、GB/T24001-1996 、GB/T19001-2000 相互趋近,以增强标准的相容性。

本标准不包括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本标准使组织能够将自身的TNPM 管理体系与相关的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或整合,组织为了建立符合本标准要求的TNPM 管理体系,可能会改变现行的管理体系。

TNPM管理体系过程模式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一标准(WD1 稿)Total normalized productiv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s —Standard (Working Draft 1 )1. 范围本标准为有决心通过建立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NPM )管理体系,以达到提高组织设备管理水平及提升组织形象的组织规定了TNPM 体系要求。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组织。

当本标准的任何要求因组织不适用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删减。

删减仅限于本标准第4 章4.3.2.7 、4.3.2.8 中不影响组织以设备为主线的运行管理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

2. 参考文件提供信息和指南的其它出版物:TNPM 理解与实施(待编制)TNPM 审核培训教程(待编制)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丛书(预计2005 年内出版)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一一从理念到实践,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GB/T19000-2000GB/T19000 基础和术语GB/T 28001-20013 名词与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名词与定义:3.1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otal normalized productive maintenance )TNPM 是以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系统为载体,以员工的行为规范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生产和设备维护、保养维修体制。

注:TNPM 是规范化的TPM ,是全员参与的,步步深入的,通过制定规范,执行规范,评估效果,不断改善来推进的TPM。

3.2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Total normalized productiv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s )在TNPM 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它包括制定、实施、实现、审核、评审和保持TNPM 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

3.3 单点教材(One Point Lesson)单点教材, 是TNPM 中教材的特色之一。

是由员工挖掘OPL 课题,编写教材,经评审后对班组的工友讲解、培训,并将培训过的教材登记并公开展示,便于大家参考,最后编辑成册,统一管理。

3.4 6S6S也是TNPM的特征之一,所谓的6S是五个日语词汇的拼音字头,再加上一个安全(safety)的英文字头构成6S,这六个词是;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安全、素养。

6S是TNPM的基础。

1)整理(Seiri)一一一取舍分开,取留舍弃;2)整顿(Seiton)一一一条理摆放,取用快捷;清扫垃圾,不留污物; 清除污染,美化环境;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形成制度,养成习惯。

3.5 设备 (Facility, Plant, Equipment)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是工业企业中可供长期使用,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物质 资料的总称。

在国外,设备还包括除土地之外的建筑物等全部可提折旧的有形资产。

2. 国民经济各部门 和社会领域的生产、生活物质技术装备、设施、装置、仪器、试验和检验机具等的总称。

3.6 设备管理 (Plant management, Plant engineering)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 经济、组织措施, 对设备的规划、 设计、 制造、选型、 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

它包括设备的物质运动 和价值运动两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3.7 设备前期管理 (Earlier stage management of plant)设备前期管理是指从规划到投产这一阶段的全部工作。

包括设备方案的构思、调研、论证和决策;自制设 备的设计的制造,外购设备的采购、订货;设备安装、调整、试运转;效果分析、评价和信息反馈等。

对 设备前期管理各环节,进行有效的安排、协调和管理,为设备后期管理创造先决条件;充分发挥设备投资 的效果。

3.8 备件 (Spare parts)在设备维修工作中,为了缩短修理停歇时间而按照储备原则事先进行准备的零(部)件。

备件种类可按 下列划分。

按零件类别分:机械备件,电气备件,动力备件,起重运输备件等,便于分类储备。

按零件 来源分:自制备件,外购备件,协作加工备件等,便于编制采购、生产计划。

按照零件使用性能分:易 损件,配套储备件,关键件以及标准件,便于编制储备定额。

3.9 设备维护 (Equipment service , Maintenance)为防止设备性能劣化 (退化) 或降低设备失效的概率, 按事先规定的计划或相应技术条件的规定进行的 技术管理措施。

其作用在于延缓设备工作能力的降低,保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3.10 设备修理 (Equipment repair)设备技术状态劣化或发生故障后, 为恢复其功能而进行的技术活动, 包括各类计划修理和计划外的故障 修理及事故修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