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理解“国家盛衰、兴亡的关键在于人事”的道理;了解文章是如何利用对比来说理以及如何用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来论证中心观点的。

二、教学重点:
1、归纳“国家盛衰、兴亡的关键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

2、认知文中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三、教学难点:说明全文通过对比说理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简目:1、导语2、欧阳修简介3、时代背景介绍4、指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6、7、8结合考点对课文的讲解9、作业布置
五、教学过程:
1、导语:大家知道唐宋八大家吗?唐宋八大家”是对我国唐、宋两代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今天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史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板书)(识记本文是是史论)
2、欧阳修简介: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

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3、时代背景介绍: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

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

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4、指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断句及其字的读音。

5、注意下列重点字词的解释:
原:推究与:给牢:祭祀用的牲畜方:当……时系:捆绑以组:用绳索函:用木匣装着抑:或自:由于举:全忽微:细微小事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6、第一段讲解: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简析题:
A、此段中包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国家的盛衰、兴亡取决于人事。


B、从这里可推论出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对比法,例证法)
C、从这里可以看出本文所叙述的主要论据是什么?(庄宗先得天下后失天下的
历史事实)
D、写出其中的三组反义词:盛与衰天命与人事得与失
(分析: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
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

“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7、第二段讲解:
A、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事实论据。

前半部分表现了庄宗励精图治、意气昂扬的历史事实,后半部分表现了庄宗事业衰败、国破家亡的历史事实。

B、论证方法:对比论证的方法。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

赞扬他成功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紧接着又写他“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样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形成强烈的对比。

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

8、第三段讲解:
A、最能体现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的是哪两句?(“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据?(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

理论论据:引用尚书中的名言。

事实论据:概述庄宗的得失成败。


C、这里作者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突出中心观点?请略加说明。

(对比。

具体体现在“满”与“谦”、“损”与“益”、“忧劳”与“逸豫”、“兴国”与“亡身”的对比;“方其盛”与“及其衰”、“天下豪杰”与“数十伶人”、“莫能与之争”与“身死国灭”的对比。


9、作业布置:
板书:按照段落的讲解来板书重点字词,问题及其答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