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翻译

古诗词翻译

银烛原文明天顺①间,丰庆为②河南布政使,按部③行④县,县令某墨⑤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

庆初未之觉也。

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之。

”曰:“爇⑥而不能燃也。

”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

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

自今慎勿复尔。

”令出,益大恐,辄解印而去。

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注释①明天顺:明朝天顺年间②为:担任③部:规定,程序。

④行:巡视,考察。

⑤墨:贪财。

⑥爇:点燃,焚烧译文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程序巡察各县。

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

丰庆先前没有察觉,后来侍者告诉他。

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

”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烧。

”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于是)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

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后千万别再这样了。

”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

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知人原文赵洞门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②者接踵于道。

及罢归,出国门③,送者才三数人。

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

时吴菌次独落落然,不以欣戚④改观,赵每目送⑤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

”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菌次哀振⑥之。

抚其幼者如子,字⑦以爱女。

一时咸叹赵为知人注释①辐辏:归聚、会集。

②望尘:拜尘,谄媚权贵。

③国门:指京师。

④欣戚:比喻赵开心的宦途浮沉。

⑤目送——随其人之去而以目注视,在此表看重之意。

⑥振——同赈,接济。

⑦字:嫁女儿。

译文赵洞门出任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归聚,谄媚贵权的人几乎在路上排起队来。

等到他被免职,离开了京城,来送的只有三五个人。

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那批人又像当初那样来拜访了。

当时独有吴园次一个人,不因富贵失势改变对赵洞门的态度。

赵洞门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友沂说:“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办事。

”没多久,友沂过早去世,赵洞门也因悲痛失去儿子,死于外地客寓。

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园次一边哀悼,帮助办理后事;一边扶助他们,把小的那个当儿子看待,又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

这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洞门善于识别他人。

赵母训子选自《续世说》原文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注释1) 资:钱,资产。

2) 书:写。

3) 或:有时。

4)食:吃。

5) 望:希望。

6)尝:曾经。

7)遂:于是,就。

8)遗:献,给。

9) 望:希望。

译文赵武孟起初以驰射狩猎为事业,他曾经捕获肥美的动物来给母亲,(他)母亲哭着说:"你不读书却驰射狩猎,如果这样下去我是没有希望了!"竟然不吃(他的)饭。

武孟深受感动,勤学苦读,终于他对经史了解深刻,中了进士,官拜右台侍御史。

启发1)家庭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2)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子女物破自有时(选自宋.彭乘《墨客挥犀》)原文①知北都,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盖绝宝也。

公以百金答③之,尤为宝玩。

乃开醇④召漕使⑤显官,特设一卓⑥,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将酒⑦,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⑧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注释韩魏公: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2) 有中外亲:有中表兄弟。

有中,人名。

3)冢:坟墓。

4)表里:里里外外。

5)纤:纤细。

6)瑕:瑕疵。

7)盖:原来是。

8)以:用。

9)答:答谢。

10)尤:特别。

11)为:当做。

12)乃:于是,就。

13)开燕:开设宴席。

14)恿衣:锦缎。

15)酌:倒。

16)俄:忽然。

17)醇:味道浓厚的美酒。

19)漕使:负责水运粮食的差使。

20)卓:同“桌”。

21)且将用之将酒:并准备用它来进酒。

22)吏将:指差役人员中的统领。

23)云:说24)俱:全都译文韩琦在担任北都的知州期间,他的中表亲戚曾献给他一只玉盏,说是由农人从坟墓中得到的,那玉盏的内外,找不出丝毫瑕疵,真是绝世之宝,为此他答谢了表亲一百两银子,也就格外珍爱这只玉盏。

有次他在家中摆宴,请来了负责漕运的大官们,并特别设置了一桌,上面铺盖著锦缎,将那玉盏放在桌子上,准备用来为座上的嘉宾酌酒。

谁知在忽然之间,一个差役领班不小心碰倒了桌子,玉盏全被摔碎了,在坐的来宾无不惊愕,那领班也赶忙趴在地上等候发落。

这时韩琦不动神色地,先笑着对座上的客人说:“东西也总会有破的时候。

”随即再对那领班说:“你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玉盏,又不是故意的,这有什么罪呢?”韩琦的度量,就是如此般的宽大厚重.启示宽容是一种美德。

这道理人人都懂,但要真正做到不容易。

因为有时候,道理归道理,情绪归情绪。

一时情绪冲动,要能做到宽容,不仅要有宽容之心,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修养。

猿母中箭原文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②,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②已:结束,完。

译文三国时代,有一次,邓芝外出,看见一只猿母抱着小猿在树上,弄儿为乐,于是射鸟的人引弓发射,结果,箭射中了猿母的肚子。

猿母呼唤雄猿近前,将孩子托付给它后,悲戚地鸣叫了几声后,拔掉身上的箭,掉到地上死了。

射猿母的人把箭折断,把弓丢弃,发誓不再射箭.启示和有关题目我们不要滥杀生灵,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要尊重、热爱生命。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答:射者为猿母中箭后把子女托给雄猿的情景所震撼燕雀相乐原文燕雀处一屋之下,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

灶突决,火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将及也。

译文燕雀互相追逐,亲昵地聚集在一座房子下面,母鸟哺育幼鸟,互相取乐,过着欢快的日子,自以为平安无事。

忽然灶上的烟囱裂开了口子,许多烟冒了出来,向上烧着了屋梁,可是燕雀却安然自若。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它们不知道将有大难临头。

句章野人原文句章之野人,翳①其藩②以草,闻唶唶③之声,发之而得雉④,则又翳之,冀其重获也。

明日往聆焉,唶唶之声如初,发之而得蛇,伤其手以毙⑤。

郁离子曰:“是事之小,而可以为大戒者也。

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小人不知祸福之相倚伏也,则侥幸⑥以为常。

是故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意,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注释①句(gou)章野人:句章,古县名,在今浙江余姚东南。

野人,旧时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平民的贱称,即农夫。

②翳(yi):遮蔽。

③藩(fan):篱笆。

④唶唶(ji ji):鸟鸣声。

⑤雉(zhi):野山鸡。

⑥毙(bi):死。

⑦侥幸: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

译文句章有一个农夫,用草遮挡着他的篱笆。

一天,他听到草里发出唶唶叫声,便扒开那草,居然得到一只山鸡,他喜出望外,就又用草遮挡起篱笆,希望能再从那里获得。

第二天他去那里细听,觉得里面又出现先前那样的唶唶声,打开草一看,却抓到一条毒蛇,他的手被蛇咬伤,接着就中毒而死去了。

郁离子说:“这件事虽小,但可以作为人们的重要警戒。

天下有意外的福分,也有意外的灾祸。

小人不知道祸福是互相倚伏的啊,就把偶尔的侥幸当作是常事。

所以失意的事,常常发生在那些得意事之中,这是由于他只见利而不见害,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灭亡啊。

”阅读指南得意之事不可再做,得便宜处不可再往。

如果因侥幸得利,被小利所迷惑,只见其利而不知其害,最终将会因福得祸,悔之晚矣!《随园读书》原文:先生(指袁枚)自谓自幼时记性不佳,故看书必加摘录,分门别类,以补健忘。

阅时既久,积成卷积,自备作诗文时掀翻獭祭,或谈论时作中郎枕秘欺人。

然此盖为著《随园笔记》一书而言也。

先生晚年,于一,二十岁时事,辄能津津道之;迨乎其后,凡有闻见,无不笔之于书,握一管,披一书,寒暑朝夕,无稍间。

此又先生笔墨之勤也。

《吴人顾四》原文:吴人顾四刻桃核作小{舟可}子,大可二黍许,篷、樯、舵、橹、牵索莫不悉具。

一人岸帻卸衣,盘礴于船头,衔杯自若。

一人脱巾袒卧船头,横笛而吹其旁。

有覆笠一人,蹲于船尾,相对风炉煽火温酒,作收舵不行状。

船中{壶(酒器)}饤案,左右皆格子眼窗,玲珑相望。

窗楣两边,又春帖子一联,是“好风能自至,明月不须期”十字。

其人物之细,眉发机棙,无不历历分明。

分夜钟原文:欧阳公《诗话》讥唐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云:“半夜非钟鸣时。

或云①人死鸣无常钟;疑诗人偶闻此耳。

”予尝过姑苏,宿一寺,夜半闻钟。

因问寺僧,皆曰:“分夜②钟。

何足怪乎?”寻③闻他寺,皆然。

始知“半夜钟”,惟姑苏有之。

注释①云:说。

②分夜:把夜分为两半。

寻:不久。

译文欧阳修写《诗话》嘲笑唐人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说:“半夜不是钟鸣的时候,有人说是人死了敲的没有规律的钟;他怀疑诗人是偶然听到了这类声音罢了。

”我曾经经过姑苏,在一个寺庙里留宿,半夜的时候听到了钟声。

于是问寺里的和尚,都说:“把夜分为两半的钟。

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不久听说其他的寺庙,也都是这样。

才知道“半夜钟”,只有姑苏阅读指南结合全文看,欧阳修出错的根本原因是他只靠主观臆断来判断事情的对错。

邴(bǐng)原泣学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伤感,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词组释义1.书舍:私塾。

2.中心:内心里。

3.恻然:忧伤的样子。

4.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5.就学:开始学习。

文字释义1.孤:小时候失去父亲。

2.过:经过。

4.泣:小声哭。

5.何以:为什么。

6.亲:父母。

7.羡:羡慕。

8.其:他们,指代书舍里的学生。

9.得:能够。

10.感:伤感。

11.伤:悲哀。

13.苟:如果,要是。

14.愿:仰慕。

15.书:学习。

16.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

17. 资:费用。

18.遂:就。

19. 卒:终于是。

20.诵:背诵。

21.就:靠近,此处指就书,即上学。

22.过:经过。

23. 凡:凡是。

24.以:用。

译文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失去父亲的人容易伤心,贫穷的人容易伤感。

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

”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你想要读书吗?”邴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

”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将免费传授你知识,不要学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