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什么中日贸易关系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依赖性

为什么中日贸易关系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依赖性

为什么中日贸易关系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依赖性
摘要:自中日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4年以前日本一
直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日贸易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两国之间存在着贸易互补性。

文章利用近十年的制造业贸易统计数据,借助G—L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及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日贸易的依存性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中日双边贸易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建立在双方的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互补性还在不断地加强,这是中日贸易关系的主要方面,因此中日双方应客观看待和处理双边贸易竞争与摩擦。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显性比较优势;贸易互补性指数
一、日本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程度
首先从两国贸易交往分析,2005年我国对日贸易同比增长约12%,这已经是连续11年对日贸易增长低于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水平。

预计2005年中日贸易进出口金额达到1880亿美元,低于我国对欧盟和美国的贸易规模,所占比重也由1994年的高点24%降至13%,比高点时水平低11个百分点,说明两国贸易密切程度大幅下降。

从中国角度分析,日本作为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位次在下降,重要程度在减低,贸易热度在降温,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降温与中日政治关系冷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另外,从日本角度分析,两国贸易持续较快增长,日本对中国内地加上香港的贸易额已经超过对美国规模,中国已经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这说明两国贸易还在升温。

造成两国贸易这种“温差”的原因:一是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经济贸易增长水平低于中国,也低于美国、欧盟;二是日本市场规模不如美国、欧盟大,增长空间相对较小;三是中国对日本出口占中国总出口比重下降更多,2005年约在10%,而从日本进口约占中国总进口比重却在15%的高水平上。

在国际上普遍重视出口的情况下,日本市场对中国的重要性确实在明显下降。

但是从日本角度分析,日本对中国出口呈现大幅上扬趋势,进而如果将日本经由香港、台湾迂回出口到大陆的间接贸易计算在内的话,日本方面拥有巨额贸易顺差,所以,中国市场对日本经济的重要性反而在迅速提高,并且已经达到可以与美国市场并驾齐驱的程度。

日本经济感受到中国经济的“热”,实际上说明了日本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程度。

事实上,中国因素对日本经济发展已经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二、中国对日本经济复苏发挥关键性作用
据日本财务省统计,2003年日本对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贸易收支实现顺差274亿美元(约合3.26万亿日元),对三地出口增加267.32亿美元,这种增量在当年日本经济2.5%的增长当中占有0.7个百分点。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日本对三地出口增长和贸易顺差,日本经济增长仅有1.8%。

事实上这还仅仅是直接拉动作用,如果将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世界经济增长间接带动日本出口,以及日本扩大出口波及其他行业复苏等间接效用全部计算在内的话,估计中国对日本经济复苏带动作用大约有1个百分点。

所以说,中国因素是此次日本经济由长期衰退、低迷出现转折,实现复苏的决定性力量。

与此同时,日本对美国出口和贸易顺差虽然还保持巨大规模,但是2001年、2002年、2003年连续下降,对日本经济复苏发挥的不是动力作用,而是刹车、减速的作用。

一个加速一个减速对日本经济复苏发挥的作用截然相反。

显然中国因素成为日本经济复苏的关键,比美国因素重要的多。

三、中国与日本经济的互补
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陷入了低谷,但经济贸易往来却飞速发展,2001年中日贸易总额增长11.8%,而2004年增长26.6%,达到了1 682亿美元,中日两国的“政冷”似乎并没影响到“经热”,其根本动因就在于双方存在极强的贸易互补性。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国以丰富的劳动力,日本以密集的资本技术为基础的产业间分工格局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研究中日贸易的时候往往将其设为“默认值”,对双边贸易基础的互补性缺乏实证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