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河南大学经济学自学考试毕业论文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姓名 xxxx专业经济学准考证号 XXXXXXXXXXXX指导老师论文成绩完成时间 XXXX年XX月联系方式 XXXXXXXXXXXXX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发展战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形式改革迫在眉睫。

一、以行政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约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其中行政体制是一个重要环节。

如何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前不久,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

论坛的主题是“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行政体制改革”。

与会者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实现根本性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为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处理好三个关系与会专家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现行行政体制总体上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也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突出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尚不完善。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环境变化有关,也同传统的发展理念有关,但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体制机制仍存在弊端。

行政体制改革要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正确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能与事权,健全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中央应坚持加强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引导、调控和管理,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更多精力放到制定战略规划、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

地方应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在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搞好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力和执法监管职责,维护市场运行秩序和社会和谐安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行政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

行政体制改革是国家整个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离不开其他方面改革的支持和配合。

这就需要处理好行政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

应把行政体制改革放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中来谋划和推动,使之服从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相一致,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法治国家相协调。

也就是说,应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形成各方面体制改革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新局面。

二、以社会政策为着力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1995年,中央在“九五”计划建议中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我国实际出发,将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比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和宽泛。

根据中央文件的提法和有关研究,所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是指促进经济发展从落后的、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向高效的、合理的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转变为“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同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

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往往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并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和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提出,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的变化。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高投入、高消耗,没有摆脱技术优势缺乏、创新能力不足、增长模式粗放的问题。

如果说这样的发展模式利用了我国劳动力低廉,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国内市场尚未饱和等优势,随着后工业化、全球化迅猛发展,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双重压力不断加剧,过去的比较优势逐渐耗尽和减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将面临严峻挑战。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出一条增长与发展相协调,具有发展后劲的集约化、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无疑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战略抉择。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须社会政策协同虽然目前经济发展方式不太适应资源、环境约束和社会发展要求,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优势和条件还有很多。

一是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仍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潜在的人力资本大国,过去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优势,如果能够妥善应对“人口红利时代”即将终结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行压力,把提升劳动力素质放在首位,加强劳动者就业保护和职业投资与扶持,必将使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优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大幅度提升人口素质已是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

二是与近乎无限的劳动力供给相联系,中国过去依靠扩大投入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降低了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并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如果能够积极适应工业化中后阶段工业贡献率逐步下降的趋势,变压力为动力,整合和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以人为本的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将使我国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和升级。

三是目前我国人民生活已经初步达到小康水平,从1978年到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倍,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

广大中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普遍较高,有着巨大的消费意愿。

如果有效实施以扩大消费需求为重点的内需战略,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必将极大地扩大社会即期消费、稳定社会消费预期,出口、投资和消费协同拉动经济的局面就能形成。

正是上述基础和条件,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巨大潜力,但要把优势和条件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经济发展方式不持续,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缺乏社会政策的协同,过于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弱化了社会发展指标,导致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割裂。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举措不能仅局限于经济领域,需要从社会政策领域找着力点。

三、多措并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如何把握好历史机遇,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课题。

对于以资源型经济为主的福建省永定县来说,解决好这一重要课题尤为重要和迫切。

通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和深入研究自身实际,永定县提出从多方面采取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保障机制上,发挥政绩考核体系的导向作用。

在当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诸多因素中,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

永定县应充分发挥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以政绩考核体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具体来说就是,把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指标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能够科学衡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效果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以之引导和约束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观念和行为,促使他们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部署。

今年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中央如此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首先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弊端。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过去长期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老问题依然严重,而且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而逐渐出现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和谐、不安全的新问题也日益严重。

其次是因为这种粗放而失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面遭遇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社会冲突增加等生态环境、贸易环境和社会环境恶化的阻碍。

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更让我们看到,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行。

对此,胡锦涛总书记鲜明地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客观地说,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跟过去我们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技术水平低下、经济总量小、经济社会长期“紧运行”和人们对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忽视有关系。

试想在一个温饱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的人口大国,不可能不要高速度;在技术水平不高、环境意识不强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不靠高投入、高消耗,进而也难免高污染。

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国家经济总量的扩大,我国进入了经济宽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解决这些问题也就迫在眉睫。

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也做过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换取高增长的发展惯性依然很大;从思想上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生态环境成本的倾向还相当严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出口,过度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过度依赖物质投入的问题还十分突出。

从投入和消耗来看,投入大、消耗多仍是当今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

例如,2008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8%,而其消耗的资源总量却达到了15%以上,其中,钢材消耗超过31.8%、原煤达到39.6%、水泥消耗达到48%,这就必然导致投入产出的效率低下。

如我国万元产值能耗就分别是日本的8倍、德国的7倍、美国的6.5倍,甚至是印度的2.3倍。

在过去高速发展的20多年里,每年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估计占到 GDP总量的10%。

特别是由于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名牌,所以,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大量低价开发自然资源甚至严重的环境污染来换取微薄的加工利润,进而成为任发达国家“剥削和无理指责”的低端产品“加工厂”。

这种粗放的发展必然与我国的资源状况相冲突,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能力令人担忧。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实现三个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说到底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针对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真正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