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与心得一、中考语文复习现状语文复习阶段是初中学生进行系统复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初中学生参加毕业和升学考试的冲刺阶段,总复习效果如何至关重要。
可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似乎都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复习计划如此周密,为何复习效果不明显,甚至有的学生经过总复习之后成绩反而会下降?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知识的机械重复,忽视知识的运用技能。
有些老师的复习,仅仅是将初中一至六册的基本课文重讲一遍。
小到字词音形义,大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也都一一重讲;也有的老师将基本课文按照体裁分类,然后逐篇细致讲解分析。
以上两种复习方法大同小异,教者不管学生以前是否掌握或掌握到什么程度,多是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重复讲授,殊不知学生花两三年的时间都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能在短短的一两个月的复习中完全掌握?教者的愿望不论多么美好,其复习结果是会与之背道而驰的。
通过这样的一轮甚至两轮的复习,学生只能获得一些机械的死知识,还是没有把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复习时间越长,学生思维越僵化,钻进了死记硬背的怪圈中不能自拔,哪会有什么复习效果?2、热衷于知识的专题讲座,忽略了语言的整体感受。
我们有的老师将语法知识、文体知识的复习,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复习,如语法知识的复习分为:语音、语义、词类、短语类型、句子分类、句子用途、修辞等若干个小的课题,教者每节课精讲一个专题,以期达到加深学生理解的效果。
从打牢基础来看,这样做也许十分必要;但从初三总复习的要求来看,这样只能是给知识划清界限,不能给学生以整体感知语言的基本能力。
这与近年来侧重于考查学生语页脚内容段阅读能力的中考趋势相背离。
初三的总复习,应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语言实际运用中一些具体的问题的能力,是由掌握理解阶段向运用阶段的飞跃。
教者所要完成的任务不是继续打基础,而是为学生搭设一架通向运用阶段的梯子,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3、走进“题海战”误区,迷失学生的主动性?4范围较窄,无非是有限的基本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花大量的时间复习,也许在中考中能碰上几道题,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作文训练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作文水平高低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题能力等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这些综合素质都是学生长期在语言训练中形成的,非短期训练所能奏效,教者感到无处着手。
久而久之,作文训练就成为语文复习中的难题!二、中考语文复习对策那么,如何克服以上弊端,真正把初三的语文复习工作做好,做到位呢??新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以下简称新编语文教材),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大语文教育思想,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在语文能力培养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人文教育的同时,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强Array调运用?,(一)123践为主。
语文学习主要在于积累和感悟。
总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充实语言材料的积累,特别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名段、名句要真正落实;进一步提高理解、运用语言和初步鉴赏言语作品的能力。
(二)应当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页脚内容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
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才能触类旁通。
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
学生积累的内容主要有:(1)字词积累,(2)古诗文积累,(3)名言警句积累,(4)名着积累,(5)语文常识积累等。
背诵默写考查的范围包括七年级至九年级教读课中要求背诵的诗文的篇”。
此外,要真?,?以防“?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为了提高识记效果?,?可采取如下措施:1.?分块切割,化整为零。
可将要求背诵的诗文或按朝代或按篇幅大小切割成若干块,然后规定自己几天完成一大块,这样化整为零,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
2.?定期检查,强化落实。
?让学生自记、自测、自查,也可让他们互查,然后教师抽查。
(三)应当突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始终是中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
阅读的本质是理解。
各类体裁作品的阅读首先都是以理解为目的的, 在理解阅读的基础之上发展为。
初1(层次。
各类体裁作品的阅读首先都是以理解为目的的?,?在理解阅读的基础之上发展为鉴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这就是阅读能力层级。
我们在复习时,要从这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页脚内容(2)明确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虽然学生每天都在阅读,但未必都清楚有关阅读的一些程序性知识?,?所以在复习时,让学生了解一点有关阅读的程序性知识还是有必要的。
有的人将阅读的程序步骤概括为: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磨练语言→得出答案。
(3)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准确?”。
即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试;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重视科技文阅读。
(2)在设题上,以简答题为主,由侧重静态地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文体常识、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等内容)转向注重整体感知,注重创造性阅读能力的考查。
(3)在答案设计上,多强调意思对即可,鼓励学生写出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针对这些变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自我训练:?①精心选材。
围绕中考阅读题的选材特点,分体裁精选了阅读材料,这些材料的选取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涉及素质教育、环境保护、人口问题、最新科技、实事新闻以及精美时文等(今年应考虑到教育改革、北京2008奥运会、9.11题的“仿句类。
要求仿照文中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写出答案。
如福建三明市第19题,要求仿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两个复句写两个句子。
?摘抄类。
题目要求考生摘抄文中有关句子,并说明摘抄的原因。
如陕西宝鸡市第27题,要求从文中摘出一个最生动形象和最富有哲理的句子并简要说明理由。
?页脚内容积累类。
主要考查学生课外阅读中语言积累的情况。
如河北省第20题,要求阅读全文以后写出两条关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
?补充类。
题目要求对文章的某个内容作点补充。
例如江苏宿迁市第21题,要求就“成功除了文中提出的条件(自信)外,还有其他条件”,选择一点回答。
?联想法。
要求结合文章某部分,展开联想并写出相关内容。
例如天津市第28题,要求就雪花”?2、写作训练策略。
(1)写作是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就其能力层级而言应该属于“创造”。
文章一旦被写出来,不论其水平高低,只要不是抄袭,都可以看作是同学们的一种创作。
因此,在复习阶段的任何程式化、格式化的训练都有悖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但是文章是有体裁的,虽然没有人是按照教科书上的几?“要素”?来写文章的,可是在必须打好写作基础的初中阶段,应当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记叙文和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
所以我们主张在强调可用多种文体写作的大环境下,仍要重视培养自己的文体感,要强化对表达方式的训练。
?(2)写作不是个纯技巧、纯技术性的操作,写作能力的考查首先是对观察力、想象力的考查,因此,写作训练的基础是观察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在复习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周围事物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要求学生((四)应该着眼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强化。
1、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
学习语文,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
基本的语言知识,?主要不是指概念性知识,而是指方法性、规律性的知识,即从语言实践中归纳出来,又用来指导语言操作的实用性知识。
包括怎样辨识汉字读音的正误,怎样辨页脚内容识错别字,怎样辨析和修改病句,怎样仿句,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怎样根据表达需要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等。
2、基本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不是靠总复习训练形成的?,而是长期语言实践与积累的结果。
只有从培养语言基本素养入手,基本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才会达到应有水平。
总复习训练的任务则是在平时的实践、积累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归纳方法,3(几个句子让考生进行探究,并写出与众不同的探究结果;(2)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个材料,再配一两个与这个材料相关或相近的材料让考生进行探究,并写出新颖独到的探究结果;(3)围绕一个主题给两三个(幅)材料或漫画(图片)让考生进行探究,并写出超乎寻常的探究结果;(4)给出一种具体的事物,然后围绕这种事物,或是排出一组咏赞这种事物的诗句,或是列举一类谈论这种事物的名言警句,或是给出几种与该事物相近或相反的事物让考生进行探究,并写出具有独特体验的探究结果;(5)以考生的语文学习资源为主线,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让考生进行探究,并写出具有综合价值的探究结果。
((论概括,更不应当盲目大量地演练题目或以考试代复习。
而应该做到:1、全面把握,分清主次,在教读课和名家名作上精雕细刻??2、抓好积累,着眼运用,在运用语言上动脑筋、下功夫。
不在名词术语上纠缠。
页脚内容3、从补缺入手?,?注重训练。
寻找学生知识或能力的不足和疏漏,及时给以弥补,?进行必要训练。
训练应做到有序、有层次、有梯度、有针对性。
4、针对不同学生,给以不同指导。
如何搞好语文复习,是一项教学技术,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去研究和探索。
只要我们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扎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