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学考试重点

现代教育学考试重点

现代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

2、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3、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4、观察学习发——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

这种学习使人较易较快地习得某种社会行为。

5、陶冶教育法——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景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是学生潜移默化的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方法。

6、榜样教育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品德和卓越成就来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

二、简答论述
1、教育目的确立的影响因素。

①生产力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②生产关系的影响。

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也有直接影响。

③受教者身心发展的制约。

教育目的的确立具有对象性。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析。

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①教育价值观不同。

②教育内容不同。

②教育方法不同。

④教育评价不同。

3、学校发展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①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
②人生发展的阶段性。

(独特性、连续性)
4、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的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

5、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力。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管理体制。

6、现代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①终身教育的要求。

②网络时代教师权威的挑战。

③知识的变迁。

④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7、现代角色定位。

①有教书匠变为教育研究者。

②由独白者变为对话者。

③由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发展主体。

④由学生学习评判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8、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①学生是主体性的人。

②学生是发展性的人。

③学生是完整性的人。

④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9、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

①民主平等性。

②互利互惠性。

③合作对话性。

10、现代师生关系的重建。

①转变教育观念
②改革教育方式
③爱护尊重学生
11、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

①课程价值寻求促进全人发展。

②课程文化追求科学人文主义。

③课程生态谋求回归生活世界。

④课程改革体现民主决策。

⑤课程评价凸显多元发展。

1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的几种关系。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②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③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④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⑤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13、教学过程的规律。

①现代教学过程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

②教与学相互协调与作用的规律。

③现代教育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

14、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

①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

③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⑤德育过程是一个多方面影响的复杂过程,具有可控性和不可控性。

15、现代德育的方法。

①说服教育法
②榜样教育法
③陶冶教育法
④自我修养法
⑤学校心理咨询发
⑥品的评价法
16、现代德育的几种界说。

认知派认为人的品德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和信念、智慧以及动机等因素的形成;情感派认为,情感是德语的构成性要素,而且在德语中起着本源的作用;行为派认为人的品德说到底是我们所有的道德行为方式的总和和各种行为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①德育是由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行为教育组成的有机人格教育整体;
②在德育中,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行为教育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③德育要以生活为依托,知、情、行的教育应该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

17、一般教学方法。

讨论法发现法学导式教学法讲授法实践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