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痉湿暍病3
白朮附子汤方:
❖ 白朮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 (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擘)
2、湿邪淤阻表浅,肌肤、头部气机阻滞, 症状: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 3、大脉(浮),主邪实。 ★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湿邪并未传里。属
阴性症状,依据此阴性症状目的,在于明确内湿 与外湿的鉴别要点 。
寒湿在表表实证: 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治疗禁忌。
❖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 可以火攻之。(20) ❖ 麻黄加朮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
欲作刚痉: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 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灸) 生姜三两(切) 大枣
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 将息及禁忌。
风湿在表表阳虚证:原文23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 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主之。 (23) ❖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 (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 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寒湿在表表实证:治法及方剂意义
4、治法:健脾除湿,散寒止痛。散寒用麻黄汤,
健脾用白术。麻黄加白术并除表里之湿。
5、麻黄三两白术四两,麻黄少,白术多的配伍方 法,是微微似欲发汗的方法,即健脾除湿的方法
。
风湿在表表实证:原文
❖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 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 杏仁薏苡甘草汤。(21)
病因病机及治则:
病因: 外邪:外感湿邪,兼挟风寒。 体质:脾虚失健运,湿自内停。
病位: 肌肉、关节。 病机:湿邪痹阻阳气——阳郁,症状见发热、红
肿 湿邪痹阻经脉——经脉不通则痛; 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日久阳虚寒盛。
主证:恶寒、发热、身重、骨节疼痛而烦。 治则:健脾除湿
治则依据:
1、病因病机:由脾虚阳气不足,感受外湿,或兼 夹风寒,侵袭肌表,流注关节,阻痹经脉气机而 成。
证型区别:原文
❖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1)
❖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2)
原文分析
1.提示痉病的原因与外感风寒、正气不足,津液虚 少有关,因为风热邪气外感阴虚有热之人,外热 伤津,热入里炽盛,津液更伤,津液虚少,不能 濡养经脉,经脉痉挛;或因为风寒邪气外感阴虚 有热之人,郁闭体表,里热炽盛,津液更伤,津 液虚少,不能濡养经脉,经脉痉挛。
原文治法:微微发汗
❖ 原文: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 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 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 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 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18)
张志聪《医学全书》解释18条:
发汗方法及禁忌:
❖ 治湿的方法可以发汗,可以利小便,或温通经脉; ❖ 因为湿病脾虚,故发汗太过则伤津液,故发汗的
《金匮要略》选读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主讲 牟惠琴
一、概述:三病概念
1、痉病是以人体津液虚少,外感风寒而出现四肢 痉挛抽搐的一种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感冒高
热惊厥的疾病。
2、湿病以脾虚之人,外感湿邪而出现四肢肌肉关 节疼痛的一种疾病,类似于西医风湿性关节炎的
一类疾病。
3、暍病是以人体阴阳气血不足,外感暑热而出现 全身恶寒发热、身体疼痛等似外感寒邪的一种疾 病。
腑痉挛改善;若脉象伏弦,则里阳未复,痉仍不 解
辨证论治:柔痉
❖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 ❖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
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 栝萎桂枝汤方: 栝萎根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右六 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原文分析:
❖ 伤寒外感,表现为恶寒发热的症状全身一致;
❖ 而痉病则表现为身热足寒,时头热,面赤目赤; 并且有抽搐现象: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 背反张者。
❖ 再者,痉病发汗后,易于感受寒湿,症状见恶寒 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说明属于虚证。发汗 表不解,徒伤津液。
❖ 脉象无变化(紧弦),但腹部胀大,说明内部脏
定时发热,因此该类型为风湿热证。 4、湿为阴邪,为有形之实邪,故仍然用麻黄散湿,
薏薏仁健脾。临床视热的程度而兼加清热 燥湿品。
麻杏薏甘汤与麻黄加朮汤方比较:
❖ 麻杏薏甘汤中麻黄量少的道理,在于风湿多热,
更偏表,故用辛温量不可大;麻黄量少则健脾药 不能选择白术滞补之品,而应该选择补而不滞的 药物薏薏仁,同样的配伍方法和意义,是微微似 发汗的方法,是健脾除湿的方法,同样可以达到 并行表里之湿的目的。
础。因此治疗原则:生津解表。
症状表现:原文7、8、9。
❖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 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
❖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8)
❖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9)
阳明痉病: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龂齿, 可与大承气汤。(13) ❖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积实五枚 (炙) 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 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 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原文分析
1、阳明痉病以里热盛实为特征。高热、胸腹满胀, 内热耗津,经脉失养。内热无向上趋势,治疗则 用急下邪热,而保存阴液的方法。
2.痉病津液虚少的原因,与发汗太多、风病下之、 疮家腐血、血虚有关。
病因病机及治则:
❖ 病因: 邪气原因:外感风寒; 体质(正气):津液亏虚,阴虚内热
❖ 病机:原本体质津液亏虚,阴虚内热之人 1、外感风邪,风性开泄,更伤津液,经 脉失养,拘急抽搐。 2、外感寒邪,寒邪束闭体表,内热不得
外泄,更伤津液,经脉失养,拘急抽搐。 ❖ 痉病以津液不足,筋脉失养,外感风寒为病理基
2、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龂齿,是阳 明热盛抽搐的特征。
3、治法:泻热攻下,保存津液 4、方剂:大承气汤方
痉病与血虚抽搐鉴别:
❖ 痉病由津液不足体质者,感受外邪引起。 ❖ 鸡爪风由血虚不能濡养经脉。 ❖ 婴儿四六风由毒邪损害引起。 ❖ 产后风由血虚不能濡养加之毒邪损害引起。
湿病:特征性诊断症状
三病合篇的依据及其意义:
❖ 三病病因相同,均由外感;最初症状均有 恶寒发热。治疗思想均为扶正驱邪。因此 同篇便于症状鉴别。
❖ 三病病位相近,三病均具有伤寒与杂病的 过度性质。
❖ 三病病因体质属性不相同,因此疾病的最 终结果不同,具体治疗方法不同。
痉病:特征性诊断症状:
❖ 痉病以体质津液不足,外感风寒引起, 症状: 恶寒发热,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 为特征。
2、治疗原则:健脾除湿 3、转归:湿去脾充、经脉气机通利、疼痛消失为
痊愈。
主症分析: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邪由外 感
湿痹:关节疼痛而烦:湿阻阳郁。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脾虚不健运,湿趋大肠。 脉沉而细―沉脉主里虚,细为阳气经脉淤闭。
★湿邪外袭,本应脉浮,却见脉沉:病属内伤。 治法:发汗、利小便、温通经脉。 选注:叶天士《温热论》 ――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 麻黄加朮汤用于寒湿痹痛,寒伤经脉,部位偏深, 故麻黄用量大,寒伤阳,故用白术滞补之品,方 可达到微微似欲发汗的效果。
风湿在表表气虚证:22条
❖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 防己黄芪汤方:
❖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朮七钱半 黄芪一两 一分(去芦)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 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 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 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 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 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原文分析22条
1、风湿淤滞在表,正虚湿盛的症状:脉浮、身重, 汗出恶风。
2、风湿在表,症状有汗,则治疗不能用发汗方法 可利小便,在健脾除湿的原则下,利尿除湿。 3、防己黄芪汤健脾利小便的方法与道理,防己入 肺,肺能够通调水道,肺与皮毛相表里,所以能
够排除体表的湿邪,黄芪固表,白术健脾,同样 不离开健脾除湿的根本。
(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朮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 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 微似汗。
张志聪《医学全书》:
寒湿在表表实证:辨证论治及禁忌
1、辨证要点——身烦疼,关节疼痛,或发热,或 不发热必恶寒无汗。
2、寒湿痹痛,属临床痛痹:寒凝经脉则疼痛,湿 阻经脉亦疼痛。两痛杂合故临床称此类型为痛痹 3、寒湿痹痛,禁忌火攻。火热急迫,易灼炼湿邪 成痰浊,不易祛除。
❖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也。(15)
原文分析:
1、湿痹:湿为有形,产生实邪痹阻不通的病理。 2、湿病:素体脾虚不健运,有内湿停留;易招致
外湿,湿性易留关节,形成内外合邪之证。以脉 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 主。 3、解“烦”:谓关节疼痛而烦动的特征。 4、湿家病的特征: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也,提示湿家病为脾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即 为脾病明证。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