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式提升机维护检修规程'、总则(一)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HL、ZL型斗式提升机的维护和检修。
(二)结构简述斗式提升机由头尾部传动组件、牵引构件、机壳、进出料溜槽等部件组成。
牵引构件上装有不同形式的料斗。
电机经由减速机间接驱动,在电机同减速机的联轴器处装有止逆装置。
(三)技术性能HL、ZL型斗式提升机性能见下表:、检修安全注意事项(一)设备检修前必须严格办理设备交出手续(包括切断电源,清理物料、拉警告牌、办动火证等)。
(二)在修理料斗时,特别注意做好防止牵引构件因自重下滑的措施。
(三)止逆器拆卸时,必须卸出料斗内物料;检修过程中,止逆器拆除,必须在牵引构件拆除以后进行,安装时, 必须在牵引构件安装以前进行。
(四)牵引构件局部或整根更换时,应在下部检视口进行, 同时要始终使牵引构件的重心在止逆器起作用的一侧。
(五)检修时必须做好上、下信号传递工作,做好对讲机的使用。
(六)检修时严禁工、器具坠落, 以免伤人、伤物。
(七)检修人员在设备底部工作时, 要有专人监护,(八)需要动火作业时, 必须按规定办理动火手续。
(九)用手柄盘车结束后, 必须立即拆除手柄。
(十)牵引构件、料斗检查应在上部检视口进行。
(十一)不得把头伸进机壳中观察。
(十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杜绝违章操作三、检修前的准备工作(一)检修班组长组织班组检修施工人员对检修施工方案进行修前学习,并熟知检修的内容及目的,了解检修的类型,熟悉结构装配图、零部件图样及标准件明细表并落实检修工作票的开据情况。
(二)准备好检修斗提机时常用的安装工具,工机具的准备情况由检修班组长实施准备。
(三)准备好检修时需更换的设备材料,材料出库准备情况及实际尺寸由生产车间设备员认真核实,并要确认无误。
(四)对检修需用的备件、材料质量由车间设备员进行严格检查并核实,对每一项可能造成影响检修施工质量原因的因素(如材料不全或配件存在缺陷等),班组都要及时向车间进行反馈。
(五)为避免设备附属装置的检修脱节,在制定检修并实施的同时,电气部分应同时进行修理,避免检修脱节,协调检修计划工作由生产车间设备管理人员完成。
(六)应检修现场要求,在一定区域内铺放的垫布及盖布要准备充分,对盛装螺栓及其它物品的容器由检修负责人实施准备。
四、设备完好标准(一)零部件1、电动机、减速机、上下链轮或皮带轮组、牵引构件、料斗、机壳等完整齐全, 质量符合要求。
2、基础、机座稳固可靠,地脚螺栓和各部螺栓连接紧固、齐整, 符合技术要求, 机壳支架安装合理、牢固、完整。
3、信号连锁、止逆装置、安全装置、下部调节装置、操作机构等齐全完整、灵敏、准确。
(二)运行性能1、设备润滑良好,润滑系统畅通, 实行" 五定" 、" 三级过滤" 。
2、运行平稳, 无杂音,料斗不得与机壳相撞, 牵引构件不得跑偏, 同链轮啮合良好。
3、输送能力达到铭牌出力或查定能力。
(三)技术资料1、设备档案、检修及验收记录齐全。
2、设备易损配件有图样。
3、设备操作规程、维护检修规程齐全。
(四)设备及环境1、提升机表面清洁, 无污垢。
2、减速机不漏油, 表面无油垢。
3、设备周围无杂物, 现场整洁。
五、设备的维护(一)日常维护1、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和设备操作规程。
2、按" 五定" 、"三级过滤"的要求做好各润滑部位的检查和加油工作。
3、每次送料前必须空转5--10 分钟, 检查各部位运转是否正常, 有无异常响声, 检查各安全装置、联锁装置、操作机构是否正常。
4、运行中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利用听、摸、查、看、闻等方法, 随时注意设备运转情况。
5、操作人员随时检查运行情况, 发现设备不正常时, 应立即检查原因, 及时处理。
6每次停车前必须把物料送完,做到料斗内无料。
7、每班必须做到工作场地清洁,设备上无积灰、油污等。
(二)定期检查内容1、每周维修工对料斗、链条、链轮、保险等进行一次检查;并对牵引构件松紧进行一次调节。
2、每15天各加油点进行一次油路疏通并加油。
3、每月开盖检查各轴承工作状态,视情处理缺陷。
六、常见故障处理方法(一)常见故障处理方法见下表;(二)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紧急停车:1、牵引构件发生卡涩现象2、出现较激烈的异常响声和振动。
3、其他严重影响安全生产的情况。
(三)检修周期见表(一)、小修1、各个加油点油路疏通并加油。
2、检查环链、链板、保险片、料斗螺栓,并视情况进行处理。
3、尾部调节装置检查、修理或更换。
4、头部止逆器检查、修理。
5、校正联轴器,更换易损件。
6进行溜槽补焊。
(二)中修1、包括小修内容。
2、头尾部传动组件清洗,检查并视情更换。
3、更换部分变形的环链、链板、料斗。
4、减速机清洗检查更换易损件。
(三)大修1、包括中修内容。
2、牵引构件、料斗检查、修理或更换。
3、机壳部分更换。
4、进出溜槽修理或更换。
5、导轨的校正或更换。
6减速机齿轮、轴、壳体检查修理或更换。
八、检修方法及质量标准减速机检修方法及质量标准按HGJ010032-91《齿轮减速机维护检修规程》执行。
(一)头尾部传动组件1、轴的各种尺寸、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修理后满足技术要求,如有弯曲可用机械压力法校直。
2、轴颈部分磨损过大,可用镶套、堆焊、电镀等方法修复。
镶套厚度一般为10.00 ± 0.2mm堆焊修补时要防止轴产生变形;电镀的厚度一般不超过0.30mm3、链槽磨损可按实际情况放大一个级别,或在原链槽180。
处重新开链槽。
(二)齿轮、皮带轮、链轮1、磨损过大、胶合、表面疲劳、严重塑性变形及断裂时更换;2、齿轮、链轮如果结构上许可,可以换回使用;如经济上可行,在满足技术要求的情况下齿轮和链板也可以用堆焊法、镶环法和镶齿法进行修复;3、轮与轴配合部位磨损过大可用镶套法修复,镶套厚度一般为10.00 士2.00mm,链部位磨损同轴的处理方法一样;4、两齿轮啃合时,顶间隙c=10.2--0.37 MN 〈MN为法向模数);侧间隙见表4。
测量方法可用塞尺法、压铝法或千分表法:5、两齿轮必须啮合正确,用涂色法检查接触面积符合下表规定:6齿轮装配时应保持两齿轮轴心线平行,在等于全齿宽的长度上测量轴心线在水平方向的公差,在垂直方向的公差应符合下表规定78行度为O.50mmlm;9、链轮轴水平度允许偏差0.5/1000;10、上、下链轮应在同一垂直面内,允许偏差5000mm(三)、滚动轴承1、轴承发生严重锈蚀或变形、破裂、严重磨损等现象时必须更换。
2、轴承安装可用110--120 ° C机油油浴或轴承加热器热装。
3、膨胀端轴承外圈端面与轴承压盖之间间隙可按下式计算zS= a・L • _t 十0.15式中s 一一间隙mm;a 一一轴的线膨胀系数,1/ C ;L 一一两轴承间的距离,mm;-t…——轴与轴承体的温差「C)4、在装配后用手转动轴承应进行检查,转动应均匀、轻快、灵活(四)联轴器与止逆器1、弹性套柱销联轴器找正要求见下表;2、键槽磨损的处理方法见本规程3、止逆轮和棘抓磨损有打滑现象,弹簧片断裂、有裂纹时必须更换4、组装止逆器时,必须方向正确,盘动时应有均匀的啮合声。
5、止逆装置的固定板应可靠地紧固在平台上。
(五)牵引构件和料斗1、牵引构件和料斗严重磨损或变形,必须更换。
2、牵引构件连接后,应保证两根长度相同、料斗相互平行,料斗的挂钩螺栓应紧固并加弹簧垫圈和开口销或使用双螺母和开口销锁紧。
3、螺杆拉紧装置调整好后,应使牵引构件具有正常运行所必须的张紧力,为使运行中有足够的拉紧行程,余下的拉紧行程应不少于50%。
4、牵引胶带接头可采用搭接式,搭接长度至少应跨过3个料斗,连接螺栓中心距胶带端部不应小于50m m,接头方向应顺着胶带运行方向。
5、链条与链轮应崎合良好、运行稳定,无卡涩或撞击现象。
(六)机壳1、机壳组装要求见表9。
2、机壳各段接头应严密,必要时加密封垫。
(七)导轨1、导轨变形严重,或磨损量达到设计厚度一半以上必须更换2、导轨同机壳的连接必须牢固可靠。
3、导轨用材料在组装前必须校正,直线度为1.00mm/m。
4、导轨与导轨连接处必须平整,错位不得大于1.00mm。
5、导轨轨距误差为2.00mm/m,全高不得大于5.00mm。
6导轨相对水平面垂直度为2.00mm/m,全高为5.00mm。
7、在任何水平截面上,四根导轨中心点必须保持矩形,对角线误差不得大于10.00mm九、试车与验收(一)试车前的准备工作1、工作现场和设备打扫、擦洗干净,并制订、审批试车方案。
2、检查所有的报警、联锁、操纵、安全等装置, 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3、对照检修项目,逐项检查,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4、各润滑点按规定加润滑油。
5、手动盘转牵引构件, 转动一周无异常现象方可试车。
(二)试车1 、必须先进行无负荷试车,无负荷试车为2 小时, 合格后进行负荷试车,负荷试车8-16 小时。
2、运转中,滚动轴承温度不得超过75C 。
3 、运转时, 牵引构件不打滑, 不出现跑偏现象, 料斗不碰机壳, 运行平衡, 不得有不正常的噪音。
4 、运转中, 操纵联锁、制动安全等装置作用应灵敏、正确可靠, 停车瞬时不得产生较大的振动。
5、机壳法兰连接处和检查门闭合处密封合格, 无漏灰现象。
(三)试车安全注意事项1、必须做好试车的各项准备工作。
2、试车应有专人指挥和专人操作。
3、试车前, 先调试电机旋转方向。
4、试车中遇有异常情况, 应立即停止试车,处理后, 方可重新试车。
(四)验收交接设备检修完毕, 经试车达到下列要求, 即可按规定办理验收手续, 正式交付生产:1、检修质量符合本规程要求。
2、负荷运转16 小时、无异常现象, 生产能力达到设计或查定能力。
3、验收技术资料齐全, 包括:完整、准确的检修记录, 主要内容包括检修时间、劳动组织、检修项目、修前原始记录、更换零件情况、设备改进情况、材质变化、工时材料消耗及费用, 修后质量情况, 存在问题及下次修理的建议等;检修中经修改的零部件图或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