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
Max Weber認為科層這種理性組織具有下 列特性:
(a)活動由規範主導 (b)具特定能力範圍 (c)階層化組織管理 (d)人員具有相關專業訓練 (e)人員並不擁有生產工具 (f)人員對其職務並沒有所有權,因此可被
解除職務 (g)所有活動皆紀錄存檔
科學化管理
1、早期組織管理理論 2、源於亞當史密斯。”國富論”。 3、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工作以科學
(2)隸屬於團體之目的
(3)治療團體vs.任務工作團體
(4)團體運作:了解團體過程與動力。
規範、角色、溝通模式、權力與地 位、凝聚力
(5)溝通模式
(6)地位與權力
地位是團體中相對於其他成員的排行 權力指能影響團體決策或其他成員行為 的潛在能力
(7)凝聚力
團體凝聚力是一種驅使個人歸屬於團體 的動力
(8)性別:反應社會結構。
空間,承諾、角色、功能
家庭生命週期—
兩個家庭:為分離的子女 由婚姻形成的家庭:新婚夫婦 有幼小孩子的家庭 有青少年孩子的家庭 子女離家與發展 晚年生活的家庭
有關家庭結構與功能的重要概念
(Ⅰ)結構指「組成」,會影響家庭本質
(Ⅱ)家庭的次系統
*每一次系統均需分開評估 *每一次系統均有其獨特角色,界定、
藉以說明激勵員工工作之因素 4、Z理論,以日本文化為主提出
William Ouchi(1981)區別日本vs.西方 之不同
社會機構與體制
將各種型式之社會生活鞏固在一 起。如:經濟、親屬、教育、法律、 政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這些維持角色、規範之 穩定性。
法律制度
(1)早期法律學者,律法是反映出社區 的風俗習慣及情操。但!現在社會 不一樣
三種因應技巧:
1.取得和使用社會資源 2.個體必須改變舊有無效的因應方式,
適應生活轉變帶來的問體與需求 3.主動影響和改變社會環境使之對個
體的需求有所回應
家庭:被視為是一個社會系統,成員
之間、次系統之間、成員與次系統之間 都相互關連交互影響,受許多因素影響
定義:familiness(家庭性)
*人類成長發展的中心 *功能: *兩人以上,組成親密環境,分享
(Ⅷ)家庭的變遷
單身者日眾、晚婚、少子化、無子 女、職業婦女增加、50﹪可能離婚 、單親、再婚、獨居
(Ⅸ)後現代與家庭
飽和家庭(saturate family) 流動家庭(floating family)
團體:是一種社會次系統
(1)定義
組成團體(formed group) 自然團體(natural group)
解案主與其相關系統之 間的聯絡、互動
生態系統理論
社工生態系統的主要觀點: 「人在環境(情境)中」person-in-
environment *社工實務---包含雙重焦點:人與環境、系統與環境 產生於:人類系統及其環境的交互面 處遇上:個體和系統都會受到改變作用的影響 交互作用能提升有機體之成長並同時改善環境
男性較任務取向的角色 女性被賦予社會情緒的角色
(9)團體決策:分擔風險
*團體極化 *集體思考(團體迷思)
支持系統
社會支持系統:一種持續性之社會聚合 體。具有兩種重要功能 一為提供個體回饋的機會,使個體能夠 更加認識自己 二是確認個體對他人期待的合理性
Germain將支持系統分為: (a)正式組織 (b)組成團體 (c)非正式的:
範圍,則家庭功能好
(Ⅲ)均衡,資訊,回饋
均衡:指家庭自我管理機制 資訊:流通開放或封閉,適應強 回饋:適應環境改變
(Ⅳ)溝通與互動關係:三角關係
(Ⅴ)規範與迷思
成文vs.不成文規範 失功能規範或具有功能的規範 迷思:家庭成員共有的認知觀點、信念
或期待。如離婚是不好的
(Ⅵ)解決問題、協商、決策
(Ⅶ)心理動力與生理系統
(2)特性:成員擁有自我管理、規範、運
用資源以及決策的權力
(3)功能:
(a)獲得資訊 (b)得到必要資源 (c)感受到照顧與支持
(4)自然協助者:在社會網路或鄰里中 之中心人物,因其智慧、資源、及 關心人特質而得到認可者
情境:組織與制度
(1)正式組織:泛指以理性達成特定目標 的大型社會團體。其中因職位而來之 權責,也是伴隨、依附著該位置,而 非置於個人身上(非因人設事)。
(2)不同社會,標準不一 (3)如:古代,親族扮演執法,鎮壓之
角色,但現代,以警政制度代之 (4)社會工作中,實務幾乎沒有不受法
律影響或左右的
社會空間:用以了解社會關係
(1)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 (2)單面關係(uniplex relationship) (3)多重關係(multiplex relationships) (4)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 (5)社會邊緣(social marginality (6)關係空間(relation space) (7)階層
(2)科層組織(Bureaucracy):大型複雜 之組織,被引喻為負面意義。代表無 效率與疏離。
Weber認為理性化是現代社會的主要趨勢。 他辨認社會行動的四種基本型態: (a)工具性理性行為 (b)價值性理性行動 (c)情感性行動 (d)傳統性行動
Weber認為具上述特性的機構在協調成員 行動和達成特定目標方面比較有效率。
自助團體(self-help groups) 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s) 自然協助者(natural helpers)
自助與互助團體
互助團體可分為兩種:
(a)社會改革團體:改變公共法規或大眾 態度,倡議性團體。如同志團體
(b)個人因應團體:藉由相互協助,以影 響其行為或促進個人成長。
化方式設計後可增加生產力,設計timein-motion按件計酬 4、1937 Luther Gulick提出組織管理七要素
組織中正式與非正式關係
1、組織中的人會發展非正式關係來處理問題 2、1938 Chester Barnard提出人群關係觀點 3、1960 Douglas McGregor提出X、Y理論,
以社會系統說明評估架構
社會系統的原則: 1、系統間是彼此互動的 2、社會系統與結構是相關的 3、社會結構同時是支持與壓迫的來源 4、多元文化因素對於社會、文化、個人經驗
之分析是重要的
系統理論四層次
1、micro system(微視系統) 2、mesosystem(中間系統) 3、exosystem(外部系統) 4、macrosystem(鉅視系統) 生態圖(ecomap):用以協助社會工作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