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
打造高效课堂,追求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是生物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生物教师乃至所有教育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新课改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其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探究性学习。
为了贯彻新课改理念,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受”的刻板教学局面。
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会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懒惰性、抵触性,造成重负低效。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是指教育教学效率较高的课堂,具体是指,在课堂中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少的精力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
高中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处于最为系统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生物知识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将来对于一些自然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于自身生理及心理的认识。
因此,高中时期生物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运用优质高效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不断进步。
一﹑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
马可连柯说:“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高中生物教师要具备的学科素养有:对教
材的理解力和把握力;生物学知识的深度和边缘知识的广度;关注社会和科技的意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学生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指导能力。
教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解读教材,把教材读懂、读透,再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
例如,在讲解真核生物基因结构时,可以将2010年十大科学进展中的关于外显子组的测序加入,指出通过只对某一基因组中的外显子基因序列进行测序,研究人员发现至少导致12种疾病的基因突变。
科学家们希望利用外显子组测序找到已知的7000种疾病中一半的病因。
二、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整合有效教学内容
教师在走进课堂前首先要研究教材,对教材要进行深入系统的解读,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认真研究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的教学要求,明确各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营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发展的课堂氛围,做到以教材知识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三、加强集体备课,更新教学理念
个人备课时可能每一节课备得不够细,也不够深入,集体备课是多人力量的整合,其优势在于:能显著增强教学效果。
以前上课前自
己也认真备课,但与集体备课相比,还是觉得通过集体备课后自己对学生传授的知识点更多也更深刻,而且对教材把握得更到位,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几个教师共同探讨这节课的目标、方法、设计过程、问题的提出、知识深入的难度和拓展的宽度、知识结构体系、习题的筛选等来确定合理的教学设计程序,每节课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
新时期更应该加强这种备课策略,以更新教学、教法理念。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必须在导学上下工夫,通过一系列真实、复杂、带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作为引导者,必须巧妙地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问题的氛围中,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中“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创设问题情境(1)利用已灭绝的生物的dna分子,真的能够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吗?(2)上一章学习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那么基因的遗传效应是什么?讨论、争论,形成新的问题:基因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起作用的?通过此情景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创设此情景后本节内容可选择四人为一小组的合作学习。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用生动浅显的图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无法用眼看到的抽象的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用逻辑非常清晰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沿着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深入剖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五﹑教师应重视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加强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建立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梳理课本知识和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形成知识网络来反映生命活动的规律,则其规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课堂中要善于总结与归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体现鲜明的生物学科特色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特色,使“生活”成为教育的中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物学的起点是生活,重点也应该是生活。
应让高中生物课堂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的桥梁,使生物学教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如学习抗体知识后,我们引用了2004年全国高考题:临床治疗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个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增强治疗效果。
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a疫苗;b外毒素;c抗原;d抗体(答案d)。
又例如,在学习过敏内容后,联系学生注射青霉素之前的皮试,提
问学生:皮试所用的针剂是什么?学生积极思考,联系所学知识,推测注射的针剂应该是稀释的青霉素(正确答案为稀释了1000倍的青霉素针剂)。
这样做,使学生的知识在应用中得到巩固,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物学科学素养,同时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高效的课堂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是教育研究的永恒主题。
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以积极的姿态、切实的行动去实践、去体会、去总结,使教育事业与时俱进,为不断发展的时代培育出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