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病理学复习要点

森林病理学复习要点

森林病理学第一章基本概念1、病原:引起森林植物发病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但在某些植物生病时,往往会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引起植物发病的最直接一个因素才是病原。

病原为生物的通常又称为“病原物”;病原为真菌或细菌的称为“病原菌”。

被病原物侵染的植物称为“寄主”。

2、植物病害三角关系: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共同作用,才能促使植物病害的发生,所以三者也是森林植物病害发生的最基本要素。

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之病植间的关系也可以称为植物病害三角关系。

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三角形的每个边各代表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角形的面积代表发病程度。

3、症状:利用肉眼或借助扩大镜能够看到的植物非正常表现。

包括1)植物本身的不正常(病状)2)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病征)。

第二章林木病害的病原1、营养:1)缺氮:植株矮小,黄化2)缺磷:叶片发紫、发红—松苗紫化病3)缺钾:叶缘叶尖黄化—海桐缺钾性黄化4)缺铁:嫩叶黄化,老叶绿色—樟树缺铁性黄化5)缺硼:抽梢粗短,芽肥大6)缺锰:叶表面坏死小点7)缺镁:叶肉黄化,叶脉绿色2、温度:1)高温:破肚子病、果实灼伤、地表烫伤2)低温冻害(狭叶十大功劳)3)水分4)有毒物质5)盐害3、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无叶绿体,营寄生和腐生生活的一类生物。

真菌的营养体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营养方式是异养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各样的孢子。

4、真菌的营养体的多为丝状(除酵母菌外),叫菌丝(hypha)。

菌丝的集合体叫菌丝体。

低等的真菌菌丝无隔膜,高等的有隔膜。

菌丝的主要功能——吸收营养(靠菌丝内部高的渗透压吸收营养)。

菌丝细胞的全能性——只要有一个细胞,就可以长成一个完整的菌株。

菌丝的变态——菌核、菌索、子座。

1)菌核:由菌丝组成的紧密的耐久体。

形状大小各异,质地坚实。

菌核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

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

2)菌索:由高等真菌的菌丝纠结而成的一种索状物。

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

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还有扩展的功能。

3)子座:由菌丝组成的一种块状或垫状物,有时其内部还混有部分寄主组织。

通常在子座的上面或里面产生真菌的繁殖器官和孢子。

有抗不良环境和繁殖的功能。

5、真菌的无性生殖:真菌的无性生殖产生各种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芽孢子、厚垣孢子:真菌产生的厚壁孢子,抗不良环境的作用等)。

真菌的无性生殖没有通过性的配合;真菌的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各样的无性孢子。

真菌的无性生殖非常发达,一年往往产生多次,在病害流行中有重要作用。

6、真菌生活史:孢子—菌丝,无性多次,有性一次。

7、真菌的生理和生态:营养、水分、PH值、温度、光照8、真菌分类以形态学为主;真菌命名法是双名法9、真菌的主要类群:1)腐霉2)疫霉3)黑根霉4)外囊菌5)白粉菌6)球壳菌类7)腔菌类8)锈菌类:专性寄生菌:(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有机体上生存,人工不能培养,对寄主有较强的选择性。

)有转主寄生现象;(转主寄生现象:锈菌的生活史要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完成)10、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①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为单细胞生物。

②植物病原细菌均为杆状。

③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没有荚膜。

⑥植物病原细菌大多不形成芽孢。

⑦植物病原细菌通常生有鞭毛,鞭毛一至多根,极生或者周生(用特殊的染色才能看到)。

⑧细菌的繁殖为裂殖。

⑨革兰氏染色反应:(用结晶紫和碘液处理,后用酒精或丙酮冲洗,再用番红复染和冲洗,如菌体为兰色,则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如菌体为红色,则为阴性。

)11、细菌的生理和生态:①营养:都能人工培养,在人工培养基上形成各种菌落。

一般能利用无机铵盐作为氮源。

培养时一般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②温度:(低温、适温、高温)③酸碱度:一般喜中性偏碱环境。

④寄生性:一般寄生性较强,但也有的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

12、细菌的传播和侵染:细菌大多由雨滴溅洒传播,也可以昆虫(如梨火疫病由蜜蜂传播、油橄榄肿瘤病由橄榄蝇传播)、繁殖材料等传播。

细菌通常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植物。

13、植原体的基本性状:①无细胞壁,仅3层单位膜,内外两层为酯膜,中间为一层蛋白质膜。

1至几个微米。

②多型?(圆形、椭圆形、哑铃形、梨形、线形等)。

③在植物的韧皮部筛管细胞内寄生,引起植物丛枝、黄化、畸形、衰退(萎缩、僵化)等症状。

④对四环素族抗菌素(四环素、土霉素、红霉素、金霉素等)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⑤由吸取植物韧皮部汁液的昆虫传播。

(叶蝉、蝽蟓、木虱等传播)。

⑥基因组较小,600-1200kb,DNA G+C含量较低,仅23-30%。

14、病毒:病毒是一类独特的生物,和其他生物有独特的区别:1、病毒粒体只含有一种核酸;2、繁殖时只进行核酸的复制,而不是整个细胞的复制,也不能二均裂复制;3、只能利用寄主细胞的核糖体,所以人工不能培养。

病毒在自然界可寄生在各种生物中。

植物病毒病害也很多,最著名的烟草花叶病毒病,黄瓜、番茄、马铃薯病毒病,林业上的杨树花叶病毒病,刺槐、胡桃、白蜡树病毒病等15、病毒的一般特性:病毒有各种形状。

病毒粒体由核酸内芯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核酸为一螺旋状的长链,蛋白质外壳由多个蛋白质亚基组成。

植物病原病毒内的核酸类型大多为“RNA”。

16、病毒的致病性: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营养消耗一般对植物够不成大的威胁,致病性主要是促使寄主细胞产生各种酶、激素或毒素,干扰和破坏寄主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所引起的症状有:花叶或黄化、坏死(过敏性反应)、畸形(缩叶缩果,花变绿等)、不引起丛生症状17、病毒的传播和侵染规律:传播:1、机械传播;2、无性繁殖材料传播;3、种子和花粉传播;4、介体传播(昆虫:蚜虫、木虱等,线虫、螨类和真菌等)病毒主要从伤口侵入,造成系统侵染。

18、一般形态和构造:植物上的线虫大体分两类,一类雌雄成虫均为线形的;另一类雌虫的幼虫为线形,雌成虫体形膨大为梨形19、线虫的寄生性和培养:植物病原线虫大多寄生性较强,只能在活的植物组织中取食,为专性寄生物。

但松材线虫可以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大豆蛋白培养基)。

所以松材线虫不能看作为专性寄生物。

植物病原线虫大多可以取食真菌,所以在研究时可以用真菌培养线虫。

20、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寄生类型:①半寄生:寄生植物有叶绿素,能营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但必须从寄主内吸取水分和矿物盐;在解剖上的特点是寄生物的导管与寄主的导管相连。

②全寄生:寄生物没有叶或者叶退化,茎中也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仅要从寄主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要吸收炭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在解剖上的特点是寄生物的导管和筛管均与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

21、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植物:为长绿多年生小灌木,半寄生。

由于桑寄生的为害,寄主植物可提早落叶,延迟抽芽。

被寄生的枝干变脆,易被风雪摧折。

严重时整株枯死。

较重要的有两个属:1、桑寄生属(Loranthus):花两性,植株高1米左右,在我国长江以南较常见。

2、槲寄生属(Viscum):花单性,株高50厘米左右,叶对生或退化成鳞片,茎二叉分枝。

在我国南部均有分布。

22、桑寄生科植物的侵染程序和防治:桑寄生科植物种子由鸟传播。

冬季砍除被寄生的植物枝条是最好的防治方法。

23、侵染规律和防治:1、冬季深翻土壤,减少菟丝子初侵染来源;2、及时检查清除,以免传播蔓延;3、喷洒“鲁保1号”(炭疽菌)防治第三章森林植物病害的诊断2、症状表现特点:①发病部位有一定规律或部位较固定。

②所发生的叶枯、叶斑等大多从叶尖、叶缘开始。

③变色部位往往与健康部位没有明显的界限。

④受害部位往往没有“病征”出现4、侵染性病害病害发生上的特点:病害发生往往持续时间很长,存在由点到面的过程。

病害在分布往往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病害所表现的症状往往有“病征”。

8、柯赫法则:对于新病害的诊断和鉴定,必须要遵循柯赫法则所规定的原则进行。

柯赫法则内容:1、从感病部位分离出这种病菌并得到病菌的纯培养;2、把这种病菌重新接种到原植物上,植物表现和原来相同的症状;3、再从接种的植株上重新分离到这种病菌。

对于病毒、植原体等不能培养的病原物,要注重接种这一环节。

第四章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3、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一般来讲,寄生性强的病原物致病性弱;而寄生性弱的病原物致病性强。

4、病原物的寄生性: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大多都是异养的,必须依靠寄主合成的各种有机营养物质而生存。

这些异养生物按其营养方式划分为寄生物和腐生物两种基本类型。

①寄生物:只能从活的有机体上取得养料。

②腐生物:只能以无生命的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

5、在植物病理学中,按其寄生能力强弱,划分为一下4种类型:①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有机体中获取营养物质,寄主细胞死亡,它们也随之死亡,人工培养基不能培养;对寄主植物有强的选择性。

如锈菌、白粉菌、病毒、植原体等。

②兼性腐生物(强寄生物):以寄生为主,兼营腐生生活,通常在植物活体上生活,但也有一定腐生能力,在人工培养基上可勉强培养。

对植物也有一定选择性。

如外囊菌、杨树黑斑病菌、黑粉菌等。

③兼性寄生物(弱寄生物):以腐生为主,有时也能侵染活的寄主组织,往往在寄主生活力下降或生长不良时才能侵染活组织。

在培养基上可生长很好。

对寄主植物往往没有选择性。

如大多数引起植物腐烂和溃疡的病菌。

7、病原物的致病机制:病原物在寄生过程中,除掠夺寄主植物的营养物质外,还能产生对寄主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各种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往往是病原物对寄主造成损坏的主要原因。

这些物质有酶、毒素和生长调节物质等。

8、抗病性:植物的抗病性也就是植物与病原物的不易亲和或不易感染的特性。

植物与病原物的易亲和或易感染的特性称为感病性。

抗病性和感病性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如抗病性高的植物叫抗病植物,抗病性低的植物就叫感病植物。

植物的抗病仅仅是对一种或几种病原物的抗病,而不可能对所有的病原物都抗病。

9、把植物的抗病性划分为两种类型。

垂直抗病性:一个作物品种只对病原物的某个或某些病原小种起作用的抗病性特点:1、植物同病原物的关系是垂直的(如一些栽培品种);2、抗病性较完全;3、抗病性是由单基因或少数基因控制的;4、当新的病原小种出现,或病原物出现变异时,容易丧失其抗病性。

水平抗病性:作物的品种对所有的病原物小种均有一定抗性的为水平抗病性。

特点:1、植物的抗病同病原物品系之间的关系是水平的(如一些植物的野生种);2、抗病水平是不完全的或不彻底的;3、抗病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4、抗病性较彻底,不会因为新病原小种的出现而丧失其抗病性。

10、接触期的研究内容:①湿度:大多数真菌需要在高的湿度下(相对湿度100%时),孢子才能萌发;有的还必须在水滴中才能萌发。

11、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以后,由于寄主或环境条件的限制,病原物暂时停止活动,但仍保持其生命力,待环境条件合适,病原物再重新扩展,使植物发病,这种现象称潜伏侵染(炭疽病和溃疡病往往有潜伏侵染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