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1)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1)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血液循环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教师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今天我们就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

2、心脏的基本结构:(课件)两心房、两心室,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

左心房连肺静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房连肺动脉。

3、心脏内血流方向:(课件)静脉→心房→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4、体循环途径:(课件)
5、肺循环途径:(课件)
6、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7、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课件)
8、总结:(课件)
9、练习:
板书设计:
(一)血液循环概念:
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

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