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
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六、教法和学法突破重点与难点:(一)、教法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学法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练习巩固。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生物心脏模型7个、多媒体课件。
(二)导入新课复习10.1节血液内容引出血管知识。
(三)课程新课活动一突破重点: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完成表格,进行评比打分。
设计思路:形成表格,便于对比;小组讨论,全员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记忆。
活动二突破难点: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师: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生:由于心脏的作用。
师: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本节课我们第二个学习内容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利用生物模型,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
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结构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
小组探讨以下问题:【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小组比拼】采用小组评分式的方式进行回答问题,针对同一问题,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不同组的讨论结果。
(每组有一个生物心脏的模型,每组代表展示的的时候要向其他组同学实物展示出来。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
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
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设计思路:利用生物模型采用直观教学,每个小组汇报展示,多次强化记忆;针对同一问题,相同时间内同学间的差距。
知道自己的不足后,自己改进,进而进步。
(四)总结: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补充练习:利用模型,强化新知。
板书设计:10.2第一课时人体的血液循环一、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心脏的位置:胸腔中间偏左形状:倒置的梨大小:与自己的手握拳头的大小差不多心脏的结构:有四个腔,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心脏的四个腔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静脉四个腔的壁薄厚各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
瓣膜: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内容。
采用小组抢答方式,进行评比。
(二)课程新课活动一:播放一段视频,讲解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1.突破重点: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分别来研究体循环和肺循环。
观察视频,小组讨论以下内容:(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小结:教师提问,小组汇报展示。
(将大的知识点小化,逐一突破。
)看图学生讲解,总结体循环。
利用同样的方式学习肺循环。
观察视频,讨论以下内容:(1)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小结:教师提问,小组汇报展示。
(将大的知识点小化,逐一突破。
)看图学生讲解,总结肺循环。
学生讲解,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
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反复强化理解。
设计思路: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利用视频,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
利用小组评分调动全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远比教师说,学生听的效果来的好得多。
同时最后利用各小组代表讲解血液循环过程,来验证学习的成果。
教师强调问题思考: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都是静脉血吗?(四)总结: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补充练习:利用模型,强化新知。
讨论内容:一名同学的下肢受伤后发炎,通过在手腕处静脉注射药物进行治疗。
试说出药物到达伤口炎症处所经过的循环路径板书设计:10.2第二课时人体的血液循环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3、动脉血:含氧气较多,颜色鲜红4、静脉血:含氧气少,颜色暗红第三课时(一)课前准备秒表,听诊器,血压仪,多媒体课件等(二)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血液循环内容。
(三)课程新课1、活动一: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观看视频,说出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突破重点: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小组讨论:心率和脉搏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3、活动二:教师利用秒表,学生记录自己的脉搏的跳动次数。
再在原地做蹲起运动,之后记录十秒钟。
与之前对比!小组讨论:人的心率在运动状态下快还是平静状态下快?4、交流讨论:学生阅读课本后对以下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生讲解:1).什么叫血压?什么叫舒张压?什么叫收缩压?正常血压范围是多少?2).什么叫高血压?如何预防高血压,应注意些什么?5、教师讲解血压仪的使用方法。
请一位同学配合老师演示。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完成自我评价:完成课本55页板书设计:10.2第三课时人体的血液循环一、心率和脉搏:1、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安静状态下成年人:75次/分)2、脉搏:动脉随心脏收缩和舒张而搏动二、血压3、血压: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4、收缩压:心室收缩,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12~18.7kPa)5、舒张压:心室舒张,血压下降到最低值(8~12kPa)6、高血压:一个人的血压经常超过18.7/12kPa【预测性问题1】.第一次比较具体的研究心脏结构,有的学生可能跟不上。
教师讲解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还是反应不过来指的是哪部分。
【解决方式】:将知识分解,各个击破:1)先学习心脏的四个腔叫什么。
2)观察生物模型,了解各个血管叫做什么。
3)教师随便指出一个,让学生快速的反映出来是什么结构。
4)组合,每个腔连接的血管是什么。
5)每个小组抽查,学生讲解,过程中进行小组评分。
同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预测性问题2】在学习心脏的结构基础上,看图54页10-10(人体的血液循环模式图),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时,会把体循环,肺循环弄混淆,无法区分;不清楚血液的流动方向。
【解决方式】:同样分开研究,各个击破,将问题细小化,比如研究体循环的起点是哪?经过的血管顺序?终点是哪……然后在组合。
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是课堂的主人,让知识是由学生发现、讨论、交流出的。
不是教师一味的灌输。
目的:这样子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刻。
最后由学生组合在一起,全班同学交流。
小结把图片转化成文字在用箭头连接起来,看上去就容易理解多了。
【预测性问题3】在看图10-9(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示意图)和10-10(人体的血液循环模式图)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蓝色的血液和红色的血液。
【解决方式】:教师交代清楚,颜色的变化代表的是血液中含氧量的变化,并不是血液本身的变化。
但是动脉血是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预测性问题4】.在小组展示过程中,根据难易和重难点程度,分为了抢答题,必答题等,课堂的氛围比较“活跃”。
【解决方式】:为了更好地控制课堂纪律我做了如下的措施:1)将小组分号。
2)回答时,每组只派一个同学,并且由老师来决定是几号回答。
也是为了抢答时更好看清快慢。
3)将违反课堂纪律的表现同时加入到评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