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桥
• 2.方法:
(1)常规行DSCTCA扫描完成后,由2名 有经验的影像科医生独立在Leonardo工作 站上进行多平面重组(MPR),观察血管 与心肌的空间位置关系,根据前面我们提到 的定义诊断MB-MCA,并在2名医师意见一 致时确诊为MB-MCA。利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MPR和容积再现(VR)后处理 技术相结合观察并记录冠状动脉斑块形成、 狭窄情况。
数据采集, 并可以较为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在收缩期的变化,在心
肌桥的诊断和科研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CCTA逐渐成为一
种无创而有效的诊断和评价心肌桥的方法,传统冠脉造影的金标准
地位正在逐步被动摇。
单源 CT (单扇区重建)
单源 CT (双扇区重建)
双源CT
空间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
1960年Portmann 和Iwig率先报道了 心肌桥的影像学 表现———“收缩 期狭窄”,即冠状动 脉某一节段收缩 期显影变得狭窄、 模糊,而舒张期显 影正常。
• MB-MCA作为一种先天变异,其产生原因 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胚胎期血管发育位置 异常有关。
• 发生率通常男性高于女性,有文献报导在黄 种人和黑种人MB-MCA更为多见。
• “上下台阶”征,指MB-MCA近、远端 成角畸形,是辅助诊断依据之一
• ②MB 是覆盖于MCA 上与心肌呈等密度的 软组织结构。
MB-MCA 在CCTA 上的简单分类
• 包绕1/2 以上 但未完全包绕
完全包绕 但比较表浅
完全包绕 且较为深在
多种后处理技术结合评价MB-MCA
• 1.统计检出率,观察MB-MCA的发生位置;
• 解剖学方面, MB-MCA多发生于左冠状动 脉前降支,偶见于对角支、钝缘支及右冠状 动脉。
• 早期由于人们对MB-MCA缺乏认识,多认 为它是一种良性的解剖学变异。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报导显示心肌桥可 以导致心肌缺血、传导阻滞、心肌梗死甚至 心源性猝死,目前多认为心肌桥并不是一种 无害的良性变异 。
•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一些分子 病理学研究, MB-MCA与上述这些症状及பைடு நூலகம்疾病之间的关系正在一步步的被揭示。
MB-MCA目前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 1. 冠脉造影
• 到目前为止,仍然是诊断心肌桥的金标准。冠脉 造影诊断心肌桥的标准为至少一个投照体位上发 现冠状动脉呈典型的一过性收缩期狭窄,而舒张期 管径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挤奶效应”。 冠脉造 影心肌桥的检出受投照体位、心肌桥的位置、造 影剂的应用以及观察者的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r=0.096,P=0.662),而与MB的厚度明显 相关(r=0.675,P<0.01)。
• 表 MCA管径收缩期最小及舒张期最大测量值的R-R间期时相分布 结果*
收缩期管径最小处时相分布 舒张期管径最大处时相分布
时相 20% %数量 1 4
25% 2
30% 35% 18 9
65% 70% 75% 80
DSCT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 初步研究
什么是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呢?
• 众所周知,正常情况下,冠状 动脉及其分支走行于心外膜 下心肌表面及脂肪组织内。
• 当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 节段行走于室壁心肌纤维之 间,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覆盖, 则这一段被覆盖的动脉段称 为壁冠状动脉( mural coro nary artery ,MCA),这段 心肌纤维称为冠状动脉心肌 桥(简称心肌桥,myocardial br idging,MB) ,是一种先天的 发育变异。
• 3.统计分析: 所有统计学处理均用SPSS 11.5软件进行。
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用Pearson相关
检验分析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的狭窄率与M
B的长度及厚度之间的相关性,以P<0.0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 1.发生率及其分布:在总计450例患者中发现 MB-MCA患者163例(36.2% , 163/450), 192处。其中男121例、女42例,平均年龄 为56岁( 32~80岁)。其中位于左前降支者15 3处(79.7%,153/192),MB厚度为(2.1± 0.9)mm ,MCA长度为(20.0 ±10.1)m m。
• 2.测量MB的厚度及MCA的长度; a 厚度测量(3D-MPR上调整切面)
• a 厚度
b 长度(CPR上 调整曲面测量)
理论上MCA的长度等于MB的长 度
3.收缩期MCA狭窄程度的测量与计算(临床意义较大)
舒张期(75%R-R)
收缩期(30%R-R) 测量(MB最厚处管径)
• 根据文献计算公式采用:MCA收缩期狭窄 率=(舒张期管径-收缩期管径)/舒张期 管径×100 % ;
• 冠脉造影可在直视下观察到收缩期与舒张期血管 直径的变化, 同时可提供血流速度、动态充盈等信 息, 但是它是一种有创性的检查手段,检查过程中 较高的辐射剂量、昂贵的费用等都限制它在诊断 心肌桥方面的广泛应用。
• 收缩期
• 舒张期
• 2.血管内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测定:
• 血管内超声可以通过实时、横断面成像来显示管腔内 及血管壁情况。1999年Ge等通过研究发现,在整个心 动周期中,壁冠状动脉上方均存在一高度特异性半月 形无回声区域,这就是血管内超声诊断心肌桥的主要 依据,称为“半月征”。
•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典型病理生理学意 义在于壁冠状动脉管腔在收缩期受到心 肌桥的挤压变窄甚至闭塞,因此国内有 学者认为MB与MCA在功能上是相互关联 的复合体,合称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MB-MCA)。
• MB最早于1739 年被人类所注意, Graini canu在1922年首先描述了心肌桥的存在。
• 多普勒检查还能显示壁冠状动脉近段血流储 备明显高于远段血管,提示壁冠状动脉近段血 流量明显高于远段。
• J. Ge, A. University Essen, Germany, European Heart Journal
(1999) 20.
指尖样现象
3.冠状动脉CT 血管成像(CCTA)
• 随着CT 技术的迅猛发展, 用CCTA来显示和评价MBMCA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 CCTA 作为一种无创的冠 状动脉成像方法, 采用全心 动周期采集及回顾性心电 门控重建技术成像, 结合多 层螺旋CT多种图像后处理 技术可清楚的显示血管与 心肌的位置关系。
各种后处理技术观察MB-MCA
• 左冠前降支MB-MCA(常见)
• MPR
CPR
VR
右冠状动脉MB-MCA(少见)
• MPR
CPR
VR
MB-MCA在CCTA上的文献定义
• 血管节段性被心肌完全包绕或环周1/2 以上被 心肌包绕, 而其近、远段走行在心外膜脂肪组 织中, 该段冠状动脉即为MCA。
• 收缩期
舒张期
• 利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测定可以评价心肌桥患 者壁冠状动脉处血流在在心动周期中的变化 特点, Ge等发现大约有87%的心肌桥患者在 舒张早期冠状动脉血流突然加速, 形成一突出 的峰,舒张中期血流速度快速下降,随后下降速 度减慢,当收缩期一开始,血流速度再次迅速下 降,并于心肌桥近段出现逆向血流,呈“指尖 样现象( finger-tip phenomenon) 。
• 表 192处MB-MCA位置分布结果
位置 LADp LADm LADd LCX RCA 其他* 合计
数量 5
112
36
1
3
35 192
(%)(2.60)(58.33)(18.75)(0.52)(1.56)(18.23)(100)
• 2.MCA收缩程度与MB厚度及长度的相关性分析 数据:选取的30例MB患者中,男21例,女9例, 平均年龄为55.00岁( 38~75岁)。MB全部位于 左冠前降支。测量过程中,MCA舒张期管径最 大时出现于R-R间期70%~75%者23例,占76.7 %, 70%~80%者27例,占90.0%, MCA收缩 期管径最小时出现于R-R间期30%~35%者27 例,占90.0%,平均收缩程度约(26.3± 6.6)%。 收缩期MCA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无明显相关
• 注:CPR软件中,收缩期、舒张期管径的测 量应尽量在相同的曲面和相同的窗宽窗位下 进行,以减少误差,提高准确性。
4D电影模式观察MB-MCA在整个心动周期中的改变
4.观察MB-MCA近端、远端管腔形态、是否合并
软、硬斑块及狭窄情况
•
CPR
VR
• 双源CT的时间分辨力( 83ms) 已经提高到可以进行不依赖于心率的
• 研究背景: 1.近年来,利用心脏冠脉CT成像来研究MB-MCA的文献 比较多,但是大多只研究了MB-MCA的CT诊断、发生位 置、发生率等,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了MB-MCA与冠脉粥 样硬化的关系,用CT对MB与MCA之间作功能相关性的 研究尚未见到,主要是因为包括16层、64层在内的螺旋C T冠脉成像由于受到时间分辨率的限制,往往不能清晰显 示冠状动脉在收缩期的动态变化;双源CT时间分辨率已 经提高到83ms,理论上双源CT心脏成像已经不再受到心 率的影响,在心脏CT成像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这也是 本课题的技术基础。
• 2.以往认为MB厚度越大、长度越长,对MC A在收缩期的压迫越明显,但缺乏准确的相 关数据支持。笔者利用双源CT(DSCT)初 步探讨舒张期管径最大和收缩期管径最小时 的时相显示规律,并分析MCA收缩期的狭 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间的相关关系。
xx
材料与方法
• 1.对象
2008年3月至2008年6月,共有450例患者 因怀疑冠心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 HD)或体检来我所就诊并行DSCT冠状动脉 成像检查,其中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复查者53 例,无症状体检者34例, 11例以高血压就诊, 其余352例分别有胸痛、胸闷、心前区不适、 心悸、心慌等症状,病史由8 h至10余年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