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材料二:割辽东半岛,···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材料三:清政府拆毁···不准中国人居住(1)上述三段材料是什么条约的内容?(2)上述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影响是什么?1、(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2)《南京条约》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结果是入侵和反侵略的连锁反问。
”(1)材料中所说的使中国人···是哪三次战争?(2)请举出两位在“反入侵“的斗争中涌现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将领(3)对于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2、(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2)邓世昌、关天培等(3)落后就要挨打(只要言之有理即可)3.材料一: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大炮···省时省钱,益国利民材料二:姚莹认为:···他主张:出“夷之上者,赏给进士。
”(1)中国有识之士提出那几个方面来发展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结合以上材料,对他们提出的军事经济改革思想作一简要评价。
3、(1)中国有识之士从兴修水利,重商力,准开矿,辟财源,提倡海运,革除漕运积弊等方面来发展经济。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包括:欲治夷患,必知夷情,承认“夷之长技”才能制夷;“师夷之长技”,关键在“师”;“师夷长技”,要重视人才。
(2)由于顽固派的专权,未能立即发挥大的作用。
但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对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军事经济向近代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4.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的中英贸易(表格)材料二:1895—1919年间中外贸易(表格)材料三;列强对华输出···而到了1919年猛增至14亿日元以上(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纪40—50年代英国···这种趋势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造成上述趋势的原因(3)材料三反映了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4)从上述材料的分析中,你能引申出什么认识?4、(1)1840-1845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迅速增加,1845-1853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呈下降趋势。
迅速增加的原因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英国工业品大量涌入;出现下降趋势的原因是自然经济对外国工业品的抑制作用、通商口岸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国白银大量流失造成的。
)(2)1895-1905年中国人超呈剧增局面;1914-1919年中国入超呈下降趋势。
入超剧增的原因是列强控制中国海关,加紧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入超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英、法、德等国忙于欧洲战争,无暇东顾,而日本乘机扩大在华势力。
4)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中国的经济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展。
(本问只要回答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材料一:《厅大洪告示》说;“天下贪官···心之苦极矣!”···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材料二:“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皆国库以养”材料三:规定:主张“禁朋党之弊”···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1)造成材料一得社会背景是什么?并造成了怎样的结果?(2)材料二出自哪部纲领?主要内容是什么?(3)材料三出自何处,有何积极意义?5、答:(1)①清政府为了支持赔款拼命搜刮百姓;②鸦片贸易泛滥,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③工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
结果:通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道路。
(2)1853《天朝田亩制度》,①把土地平均分给农民;②建立基层政权组织“两”;③设立“圣库”制度。
(3)《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部以纲领形式颁发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当时的时代性,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发展。
6.材料一:奕忻认为强国灭敌之策···必先练兵材料二:李鸿章:但求外敦和好···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材料三:冯桂芬在《校郡庐抗议》中指出···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简述洋务派为富国强兵都采取了那些措施?举列说明(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哪些?其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有哪些?6、答:(1)①兴办近代企业,包括军用工业,民用企业,如1865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
②建立新式海陆军,如北洋、南洋、福建水师。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2)作用: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②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知识;③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原因: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7.(1)材料一中孙中山对“诸友邦”的评价是。
思想根源(2)材料一二共同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3与一二想必。
变化(4)材料四反应孙中山的认识又有怎样提高?这说明什么?7、答①不符合。
根源是中国与西方列强都提倡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所以列强能够理解,不会干涉。
②都幻想得到外国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说明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妥协性。
③多次斗争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向帝国主义妥协也不可能得到同情和支持。
④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彻底反帝反封建,说明了孙中山勇于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改正错误的革命精神。
8 (1)依据材料一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3)上述材料中有关社会心态的表述是否正确?为什么?8.(1)剪发辫;更新服饰;肯定西方社会生活习俗,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许多法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不完全正确。
因为这种现象只出现在一些大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并不显著;社会上还有一些人眷念过去,存在浓厚的皇权心态,如袁世凯掌权后企图复辟帝制等。
(言之有理即可)9 (1)概括材料易得核心观点?据学只是说明其实践的结局并分析造成此结局的原因?(2)材料二。
本质?如何看待清末宪政?(3)据材料二三概括20世纪。
所起的重要作用9、(1)实行君主立宪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未能在戊戌变法的措施得到体现。
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和妥协,不敢真正实践;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阻挠。
(2)本质上为了维护君主专制。
看待:借立宪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客观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3)特点:由君主立宪到共和宪政。
作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0 (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路径和选择有何不同b(2)。
结局如何?(3)。
民主的迫切愿望?10.1)康有为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机。
孙中山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在中国建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想向日本人学”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张。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激发新的民族觉醒,“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的序幕。
为了宣传变法,维新派人物创立报刊、组织学会、开设学堂、编译著作,“百日维新”将维新变法运动推向高潮。
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力量的薄弱、策略的失误等原因致使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3)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取,中国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腐朽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图谋武力统一导致军阀混战不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
11.(1)阅读材料一,可看出这是哪次运动的宣传材料?概括学生的基本主张(2)1998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发表于5月4日?(3)综合以上材料和···有何现实意义11.( 1)五四运动;基本主张:召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惩办卖国贼。
(2)戊戌变法中开办京师大学堂;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的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
(3)结合自身实际,就五四运动中的一点展开,如爱国主义或学生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12(1)支出大会的名称、地点、时间(2)最低纲领指定的依据是什么/革命的动力是什么12.(1)1922年7月中共“二大” 上海(2)依据:中国国情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
指出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段、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13(1)长辛店、将按大残杀是指那个历史事件(2)工人们为什么。
(3)这次惨案给中党什么教训1)“二七”惨案(2)既无政治地位又无经济地位,更没有自己的武装(3)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无法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
14 (1)分析材1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特点及原因(2)阅读2 分析。
实质(3)。
主要基本点14. ①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
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②在材料2中,①、④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③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③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基本点:将当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15(1)材料1,2关于中国革命中农民问题提出哪些基本点(2)材2。
理论依据是什么15. (1)材料1中,①认为农民阶级虽然占中国人口的多数,但落后保守,因而很难参加到中国革命中来。
这反映了陈独秀轻视农民阶级的右倾错误观点。
②指出中国广大农民阶级迫于中外压迫,已经积极参加到革命运动中来,并且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