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程峻峰摘 要: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F DI)发展很快,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

本文通过对传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F DI理论的回顾,阐述这些理论提出的意义,并分析这些理论的局限性。

在对FDI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当前FDI理论领域的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理论 发展 评述对外直接投资(F DI)起源于发达国家,相关理论的研究对象早期也主要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F DI,探讨它们FDI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形成了以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为代表的F DI理论。

80年代后,由于发展中国家F DI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FDI的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积累产业升级理论等。

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FDI的理论体系,对FDI的实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对中国企业FDI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在6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独立的F DI理论。

有关FDI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跨国界的企业活动,其代表性研究有:完全规范的资本运动(I versen,1935)、有关F DI区位影响因素的学术研究(Southa rd,1931; Dunning,1958)、对一些行业内部化要求修正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认识(W illiams,1929)、企业跨国界的所有权并非完全是国际卡特尔的替身的评论(Plammer,1934)、FD I至少可以理解为纵横整合的观点(Penrose, 1956,1958;Bye,1958)、基于H O模型的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M undell,1957)。

(一)以发达国家FD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1960年,海默(S.H.H ymer)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

他将跨国公司的行为置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研究,正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使跨国公司获得了某种特有优势。

此后,金德尔伯格(C.K indleberg er, 1969)、凯夫斯(R.Cav es)、阿列伯(R.Aliber,1970)等人从多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论述,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

维农(R.V ernon,1968)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原则运用于分析美国的FDI行为,提出了美国FDI的变动与产品周期密切联系,并认为FDI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取决于美国F DI的动机、流向和时间。

内部化理论(Buckley&Casso n,1976;Rug man,1981)以科斯产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来在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减少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

邓宁(J.H.Dunning,1977)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等理论,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他尝试将已有的各种FD I理论相互补充、融合,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做出了统一的解释。

邓宁认为,只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优势都存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才会发生。

跨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这三个条件的满足情况,决定了采取FDI、商品出口、技术转让之中哪种国际化经营活动形式。

该理论较全面的分析了企业进行F DI的动因和决定因素,并企图 创建一个关于国际贸易、F DI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克莱格,1987)。

(二)以发展中国家FD 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邓宁(Dunning,1981)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

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将经济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GN P成正比关系。

技术地方化理论(ll,1983)指出,即使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技术特征表现在规模小、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等方面,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

正是这些创新活动使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形成了、具有了并且不断发展着自己的 特有优势。

小规模技术理论是由威尔斯(L.T.Wells,1983)针对发展中国家的FDI提出的。

威尔斯指出,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对外国先进技术进行消化、改进和创新,从而使产品更适合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求。

正是这种改进和创新活动给引进的技术赋予了新的活力,给引进技术的跨国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J.Cantwell&P. T olent ino,1990)强调技术创新是一国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 学习特征。

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认为,不断的技术积累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积累与企业的F DI直接相关,它影响着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F DI的形式和增长速度。

二、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总体来说,传统的FDI理论都不外乎是从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直接投资的动机与成因、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等角度进行相关分析。

这些分析突破了狭隘的国际贸易的视角,通过揭示跨国公司的动因和实现途径而对跨国公司进行FDI作了更直接的分析。

但是,这些理论的共同特征是突出强调某一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缺乏理论分析应有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难以全面解释纷繁复杂的跨国公司投资活动。

垄断优势理论较好的解释和推动了发达国家企业的FDI行为,并指出获得和使用垄断优势是企业国际化的一条主要实现途径。

但这一理论不能解释不具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F DI行为,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拥有独占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进行F DI,而不是通过技术转让来获取利益,因而其对跨国公司国际化的解释与实现路径的分析依然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理论贡献在于使用了产品生命周期和投资区位两个因素,将跨国公司FDI的决策动态化。

然而,该理论认为F DI是为保持其技术优势而进行的防御性行为,是一种被动性措施。

而当今的F DI行为已变得相当主动,是一种主动性措施。

因此,该理论既解释不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行为,更解释不了没有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F DI行为,特别是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行为。

内部化理论更直接地解释了跨国公司国际化的内部动因,并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跨国公司国际化边界与控制权等问题的决定。

然而它却忽视了内部化的外部条件分析,忽视了其他诱发投资的因素对投资过程的作用,而且也不能很好地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使其对企业国际化操作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提出,使对FDI研究向比较全面的方向发展。

然而该理论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没有说明三类优势变量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及重要程度;二是仅从微观上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进行分析,没有考虑国际直接投资与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的关系;三是该理论集中于公司水平的战略而没有考虑因币值变动而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四是该理论没有动态地考察跨国投资门槛,无法考察由技术和制度变化对跨国投资的风险、成本和收益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FDI行为。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等发展中国家FDI理论阐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比较优势和进行跨国经营的程度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指出了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可能性,对于指导发展中国家企业的F DI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首次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活动,丰富了企业国际化的内涵,在理论上提供了新的分析空间,并对一直处于弱势中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起到了激励和指导作用。

但小规模技术理论承认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其所进行的国际化的层次和规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FDI理论的研究着重于将现有理论形成一个清晰的对外投资行为的一般均衡模型,其思路基本遵循于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但各流派的理论有其各自的背景与侧重。

理论研究的思路也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从贸易论、优势论、动因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外,不少学者从企业投资战略层面、企业自身管理技术水平等微观角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将国际贸易和FDI联系在一起研究方面,Helpman(1984)提出垂直型FD I的直接依据是全球中间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

M arkusen等(1983)和Sv ensson(1984)对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或者直接投资与商品贸易之间不仅存在着替代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存在互补关系。

另外Bhag wat i(1987)和Dino poulos(1991)等经济学家还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贸易和投资关系进行研究,他们将不是为了绕开关税壁垒而是为了化解潜在的贸易保护威胁而进行的投资成为 补偿投资。

Belderbos和Sleuwaeg en(1996)利用公司层面的数据发现:在目标市场存在着贸易保护的情况下,投资与贸易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为解决横向与纵向F DI理论的互不兼容与实际共存状态的相互矛盾,M ar kusen(2002)允许总部服务和实际生产活动具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度,把纵向和横向FDI 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建立了FDI的知识资本模型(K K模型),实现了横向和纵向F DI理论的统一。

迈克尔∀波特(M.Po rter,1990)对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后指出,竞争优势是动态变化的,一国想要在全球竞争中战胜对手,国内需要激烈的竞争。

O viat t和M cDo ug all(1991,1994)、M athew(2003)等人从竞争和战略的角度分析后认为,为了能够对世界范围的竞争者的行为和消费者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抢先竞争和设立标准,并避免在国内某一行业内激烈竞争和国内市场惰性,企业需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国际化。

G rant(1991)、Etemad(1999,2002,2003)、M athew(2003)和Fay(2002)等人从国际化经营的战略角度出发,认为国内有限的资源会促使中小型企业向外寻求资源,而且国外的合作伙伴也会向企业提供其他的资源。

近年来,中小企业的跨国投资问题成为F DI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P∀W∀L ie sch和G∀A∀K nig ht的信息国际化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