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服给药系统

口服给药系统

口服给药系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药物给药系统作为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药物给药系统在治疗疾病以及中药方面的应用,随着制剂技术的发展,各国对中药、天然药物研究的深入,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药、天然药物新型给药系统的出现, 将有越来越多高效、安全、方便、实用的药物释放系统产品。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最方便、又较安全的给药方法,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吸收入血,可起到局部作用或全身作用。

但口服给药吸收慢,故不适于急救,对意识不清、呕吐不止、禁食等患者也不宜用此法给药。

口服给药(以药丸或液体的形式)很大一部分在消化过程中丢失并通过肝脏消除,而保存下来的部分又可能对肠道产生刺激。

Elan(位于爱尔兰都柏林)为了满足称之为药物生物配置(biodisposition)(溶解、传送、分布和代谢)的基本因素,推出了口服释放给药系统。

口服给药的障碍包括代谢和溶出量以及局部渗透性。

Elan的PROMDAS反义技术可在胃中保护药物,使其在以后释放。

这种制剂可以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口服剂型提供,而且对于与蛋白质过量生成有关的疾病可以奏效。

EIan已与Isis Pharmaceuticals Inc.(位于加里福尼亚的Carlsbad)合作,研究寡核苷酸(oglionucleotides)的口服给药。

对于水溶性不好的药物来说,在做成制剂的过程当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高达40%新化学实体(NCE)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水溶性不好。

为了避免不希望有的通常产品所具有的特性,诸如起效慢、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在食物存在或不存在情况下药物吸收的变化性等,Elan的纳米晶体(NanoCrastal)技术可以改善活性药物成分的行为。

一、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称为膜转运。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细胞膜主要是由膜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

生物膜的性质:1.膜的流动性构成膜的脂质分子层是液态的,具有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的蛋白质、脂类及糖类物质分布不对称性。

3.膜结构的半透性膜结构具有半透性,某些物质能顺利通过,另一些物质则不能通过。

膜结构的流动性、不对称性及半透性与物质转运、细胞融合、细胞分裂、细胞表面受体功能等有密切的关系。

膜转运途径:1.细胞通道转运 2.细胞旁路通道转运药物转运机制:1.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无载体不需要能量)(膜孔转运无载体不需要能量) 2.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有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转运有载体需要能量) 3.膜动转运(胞饮转运无载体需要能量)(吞噬作用无载体需要能量)(二)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胃肠道是口服药物的必经通道,由胃、小肠、大肠三部分组成二、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1.消化系统因素2.循环系统因素3.疾病因素三、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1.解离度与脂溶性2.溶出速率四、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药物的剂型对药物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有很大的影响。

剂型中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度情况取决于剂型释放药物的速度与数量。

一般认为,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高低的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1.液体制剂溶液剂(影响溶液中药物吸收的因素有:溶液的粘度、渗透压、增溶作用、络合物的形式及药物稳定性等)乳剂(影响药物吸收因素有:粘度、乳剂中的油脂和乳化剂)混悬剂(影响药物吸收因素有:混悬剂中的粒子大小、晶型、附加剂、分散溶媒的种类、粘度以及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等)2.固体制剂散剂(影响药物吸收因素有:散剂的粒子大小、溶出速度、药物和其他成分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等)胶囊剂(影响药物吸收因素药物颗粒的大小、晶型、湿润性、分散状态、附加剂的选择、药物与附加剂间的相互作用等)片剂(影响药物吸收因素有:药物颗粒大小、晶型、PKa值、脂溶性,片剂的崩解度、溶出度、处方组成、制备工艺和储存条件等)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崩解系是指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散成碎粒的过程)(溶出度是指在规定溶出介质中,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制剂融出的速度和程度。

固体制剂的溶出速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药物的吸收情况)五、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为增强主药的均匀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往往添加各种辅料,辅料之间或辅料和主药之间都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的吸收,而这种影响采用一般的鉴别方法、含量测定及崩解度试验等是不易检测出来的,只有通过体内研究才能识别。

(一)辅料的影响1.粘合剂片剂制粒过程中常常加入粘合剂以增加颗粒之间的粘结能力,便于制粒,但过量的粘合剂能延缓片剂的崩解。

2.稀释剂常见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稀释剂对主药的吸附和分散作用。

3.崩解剂片剂中加入崩解剂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因粘合剂或由于加压而形成的结合力而使片剂崩解,崩解剂的品种和用量会对药物的溶出产生影响。

4.润滑剂润滑剂大多为疏水性或水不溶性物质,疏水性润滑剂可使药物与溶媒接触不良,溶出介质不易透入片剂的孔隙,而影响片剂的崩解与溶出。

5.增粘剂增粘剂可以改善制剂的物理性质,通常制剂的黏度往往会影响药物的吸收,药物的溶出度和扩散速度与黏度呈反比关系。

6.表面活性剂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能增加体液对吸附有空气的疏水性药物粒子表面的湿润型,从而增加溶出速率。

表面活性剂也有溶解消化道上皮细胞膜脂质的作用,从而改变上皮细胞的渗透性,使本来被动扩散难以吸收的物质,由于加入表面活性剂而使其吸收增加。

表面活性剂除能降低表面张力外,还有形成胶束起增溶作用,增溶作用可以对药物吸收产生不利影响,表面活性剂与某些药物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复合物,其溶解度、分子大小、扩散速度、油/水分配系数等发生变化,故能够增强或降低药物对生物膜的渗透性。

(二)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1.胃肠道pH与胃排空合并用药时,药物在给药部位的相互作用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2.络合作用络合物的形成,吸附作用以及胶束形成等,都能使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浓度减小。

药物与络合物间的平衡式:药物+络合剂=药物络合物相互作用的程度用稳定常数Ka表示,如为1:1络合,则有:Ka=[药物络合物]/[药物][络合物]络合作用对吸收的影响取决于Ka 的大小。

3.吸附作用4.固体分散作用固体分散作用既可以加快药物的溶出,也能延缓药物的释放,依赖于所使用载体材料的性质。

5.包含作用将药物分子包嵌于另一种物质分子的空穴结构内的制剂技术称为包和作用,药物被包和后,通常药物的溶解度,溶出速度得到改善,使药物的吸收增大。

六、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一)混合与制粒1.混合混合方法不同也易引起药物溶出速度的差异,尤其是对于小剂量的药物影响更明显。

2.制粒颗粒的质量对片剂吸收影响也很大。

(二)压片与包衣1.压片压片的大小影响片剂的孔隙率,进而影响片剂的崩解与药物的溶出。

一般情况下,压力增大,片剂的孔隙率减小,硬度变大,比表面积变小,崩解时间延长,溶出速度变慢。

压力与溶出速度的关系与原料及辅料有关。

2.包衣包衣材料和衣层的厚度影响药物吸收的快慢及血药浓度的高低。

包衣片中药物的溶出速度也与包衣材料有关。

包衣制剂储存过久也会影响药物体内释放。

包衣制剂中药物吸收的难易不仅与衣层的性质和厚度有关,还与包在其中的药物的溶解性有关。

七、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一)提高药物溶出速度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制成盐类制成无定型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2.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对提高脂溶性药物的吸收有显著性意义,而对水溶性药物的吸收影响较小。

(二)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1.改善跨细胞膜途径吸收机制有(改变黏液的流变学性质提高膜的流动性膜成分的溶解作用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2.促进细胞旁路转运机制有(溶剂拖动能力的增加,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环的收缩)八、口服药物注意事项:口服药物是我们最常见,也是最方便的服药方式,尤其是家庭用药,几乎基本是口服药物。

但是,在家庭口服药物也是有许多讲究的,如果不注意这些问题,不但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一些常见的口服药物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与饮茶的关系茶叶具有许多保健作用,许多人有饮茶的习惯。

的确,饮茶确实有许多益处,但是在服药期间,饮茶就要有许多讲究,否则会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忌与茶水同服的药物有以下这些:(1)含金属离子的药物。

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维生素B12、次碳酸铋等。

这些药物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而在胃肠道中结合产生沉淀。

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和降低药效,而且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引起胃肠绞痛、腹泻或便秘等。

(2)各种酶类制剂。

如胃蛋白酶、胰酶、乳酶生淀粉酶、多酶片等。

这些制剂中的蛋白质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生成鞣酸蛋白,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3)抗菌素。

如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等茶叶中的鞣酸与他们结合会影响其吸收的抗菌能力。

碳酸氢钠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会引起分解反应使其失去药效。

(4)洋地黄、洋地黄毒甙、及地高辛等强心甙类药。

这些药物与茶叶中鞣酸结合生成不溶性沉淀物,阻止吸收从而丧失疗效。

潘生丁能增加心肌中的环磷腺酐,但茶叶中的咖啡因有抗腺酐作用,从而降低潘生丁的疗效。

(5)镇静、安神、催眠药。

茶叶中的咖啡碱、可可碱、茶碱等具有兴奋神经中枢、强心和利尿的作用与上述药物作用相反。

故不宜同用。

(6)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茶叶中的咖啡因为中枢兴奋剂,患者服用痢特灵、优降宁、苯乙肼甲基苄肼或异烟肼等药物时饮茶可导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7)中药。

中药多含酸性物质或生物碱。

容易与茶中的鞣酸反应使药物变质。

更不能作为保健药长期服用。

(二)与牛奶的关系。

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但是不宜用牛奶送服药物。

因为牛奶中含有较多的钙、铁和磷等无机盐类物质及丰富的蛋白质,这些成份可与某些药物成份发生作用后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降低药效。

(三)热开水的关系。

有些药物因为含酶或本身属于活疫苗,具有热不稳定性。

因此不宜用热开水冲服。

如胃蛋白酶合剂、小儿麻痹糖丸维生素C、乳酶生等。

(四)与果汁的关系。

果汁含大量维生素、果糖、果酸,属酸性液体。

磺胺药与果汁同服,会使小儿的尿中有结晶析出,加重肾脏负担。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复方阿司匹林、安乃近、消炎痛等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若在酸性环境中则更易对人体构成危害。

需要在小肠中才能被吸收利用的糖衣制剂,在酸性环境中会加速糖衣的溶解,从而使药物失去作用。

(五)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主要存在4个问题:(1)在胃内易被酸催化降解;(2)易被胃肠道内酶水解;(3)胃肠道粘膜的穿透性差;(4)肝脏的首过效应。

将某些酶抑制剂和吸收促进剂与肽类药物共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药物的吸收。

总结:药物释放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而随着分子生物学、药剂学、药用辅料学、代谢组学等研究相继展开以及医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分子设计学、系统工程学等科学的发展和交叉渗透,纳米技术、微加工技术等生物、化工和材料新技术平台的不断涌现和研究的深入,各国对中药、天然药物研究的深入,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药、天然药物新型给药系统的出现, 越来越多高效、安全、方便、实用的药物释放系统产品将会走向临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