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服定位定时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口服定位定时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口服定位定时释药系统研究进展目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已从传统的0级和1级释药系统向定位、定时释药系统转变,以达到高效、低毒和降低副作用之目的。

口服定位定时释药系统是根据疾病发作时间的规律及时辰药理学特性设计的,根据其物理化学性质和胃肠道pH值、胃肠道酶及制剂在胃肠道运转机制等在胃肠道中定位定时释放药物。

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胃内滞留型和结肠定位型两类。

胃内滞留型释药系统
胃内漂浮型服药后在胃内体积膨胀,导致表面密度低于胃内容物而漂浮于胃内,从而达到延长在胃内滞留时间的目的。

胃内漂浮型一般用亲水凝胶聚合物和蜡质等为材料,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羟甲基纤维素钠(CMC-Na)、聚乙烯吡啶烷酮(PVP)和聚乙烯醇(PVA)等。

为提高漂浮力,还可加入适量附加剂,如具有疏水性和相对密度较小的辅料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等。

其次加入发泡剂如碳酸盐类,遇胃酸产生CO2气体,包被于药物表面,以达到减少制剂密度的目的。

胃内膨胀型在胃内迅速膨胀,无法通过幽门进入肠道,从而滞留于胃内。

用明胶和同型半胱氨酸、PVP等材料制成片心,外层为具弹性可渗透性聚合物,可在胃内膨胀2~4倍,同时释放药物,药物释完后药片崩解排入肠内,每日1次,可在胃内滞留24小时。

结肠定位型释药系统
结肠由于pH条件温和,代谢酶较少,因此可减少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改善局部病变,适用于胃肠上段易降解的蛋白质和肽类药物。

时控型药物经口服到胃至小肠所需的时间约为6小时,使用控释技术在到达结肠前6小时不释放药物,利用疏水性聚合物包衣,内填物溶胀层为HPMC,服用后随着体液的渗入,渗透压加大,最后破裂释放药物。

通过调节包衣的厚度,可控制药物滞留时间为6小时。

pH敏感型一般情况下,胃液中pH为0.9~1.5,小肠为6~
6.8,结肠为
6.5~
7.5,利用pH较低才能溶解的聚合物如聚丙烯胶、树脂等包衣,达到在结肠释放药物、实现定位给药的目的。

由于小肠与结肠的pH差异较小,且在细胞作用下,可能出现结肠pH比小肠低的情况,所以依靠pH差异给药尚不能达到定位给药之目的。

综合上述两种方法的原理将药片片心用疏水性聚合物包衣后,外包肠溶膜形成多核系统,以控制药物在结肠释放。

酶解型利用某些聚合物只有在结肠特有微生物产生的酶的作用下才能降解的特点,可实现定位给药。

胃和小肠缺乏这种酶而不降解,从而保证药物可通过胃和小肠。

这类制剂专属性强,常用偶氮聚合物和果胶。

在结肠菌丛产生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双键断裂,聚合物降解。

果胶是一种酸性多糖,结肠菌群产生的葡糖苷酶可降解果胶。

以果胶包衣,在体外pH为1.1的人工胃液内浸泡2小时不释
药,在pH为7.4的人工肠液中2小时释药30%。

泼尼松以α-环糊精聚合物包裹在胃内不降解,至结肠才降解释药,从而降低了泼尼松的全身不良反应。

但由于其在结肠降解缓慢,生物利用度有所下降。

相关主题